印尼廢歧視華人稱呼 改「支那」爲「中華」

《北京青年報》援引報導說,1967年第6號通告是印尼前總統蘇哈托時代的產物,通告將中國和中國人、華人的稱呼全部改爲cina(支那),其中包含對華人的侮辱含義。

蘇西洛爲何決定取消「支那」的稱呼?報導分析說,這與中國日漸強盛的國力有關。印尼政府也同時規定,把「中國人民共和國」(Republik Rakyat China)的稱呼改爲「中華人民共和國」(Republik Rakyat Tiongkok)。

據瞭解,印尼最開始使用「支那」這一說法的是荷蘭殖民者。在華人逐步遷移到印尼之後,當地人以TiongKok或Tionghoa稱呼中國或是中國人,這兩個單詞是福建方言發音的音譯,意思就是「中國」或「唐人」。

1945年印尼建國之初,基本憲法也是使用Tionghoa,在1950年中印建交時,印尼文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Republik Rakyat TiongKok。

1966年印尼政變,轉向反華。一位將軍建議把中國與華人改稱爲1910年荷蘭人頒佈國籍法時,爲侮辱中國人而沿用的「cina」字眼,以便煽動印尼人民對中國與印尼華人的仇恨。

1967年第6號通告由前總統蘇哈托簽署,把對中國和中國人、華人的稱呼改成Cina(支那)。兩國一度中斷外交關係,直到1990年中國和印尼恢復外交關係時,因印尼法禁止使用TiongKok或者Tionghoa,中國不同意使用Cina,雙方協商後使用China。

1999年印尼改革開放,國家元首和一些政府高官纔開始稱呼華人爲Tionghua(唐人)。印尼對華態度逐步轉向。

2006年印尼第12號國籍法令指出,凡是在印尼國土出生的人就是印尼國籍,從此印尼華人申請護照不再需要出示國籍證明書。

此外,瓦希德總統取消對華語的禁令,梅加瓦蒂總統制定華人新年爲國定假日,從此華人可自由慶祝中華傳統節日,三語學校和漢語補習班紛紛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