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設計學專業學位論文撰寫信息獲取途徑探討

□魏忠 唐薇 孫贇

在應用型設計學專業學位論文創作中,信息獲取途徑對論文質量的影響舉足輕重。本文將從信息獲取途徑對論文質量的作用、電子資源的質量與使用情況、學生信息篩選和評估能力的提升策略這三個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信息獲取途徑對論文質量的核心影響

第一,把控信息檢索與閱讀環節。在撰寫學位論文時,精準檢索文獻是關鍵。利用專業學術數據庫、圖書館館藏目錄,運用合適的檢索詞與邏輯組合,能精準定位與課題相關的文獻。深度閱讀則要求學生剖析文獻中的研究思路、方法與結論。以用戶體驗設計課題爲例,學生通過高效檢索,獲取國際知名機構的最新量化研究成果,以及大型企業的實踐案例,將其融入論文,能增強論文的科學性與創新性,同時助力學生掌握寫作規範,提升論文質量。第二,發揮傳統圖書館資源優勢。諸多研究表明,對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程度與論文成績呈正相關。圖書館館藏豐富,涵蓋各學科經典著作與最新研究成果。在設計史論研究中,學生借閱包豪斯學派的經典著作,能深入理解其設計理念與風格演變邏輯,爲論文提供理論支撐。圖書館的專業期刊也能讓學生及時掌握行業動態。此外,安靜的環境利於學生專注思考,爲論文寫作築牢基礎。第三,應對電子資源的機遇與挑戰。隨着數字技術發展,電子資源成爲重要信息源,但質量參差不齊。學生選用時,需考量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與內容質量。相關性確保資料緊扣研究課題,可靠性體現爲信息來源的權威性,如知名出版社、專業機構網站的資料。部分學生未嚴格篩選,引用網絡上未經覈實的設計案例,如個人博客上的不實“成功案例”,導致論文可信度降低。而且,學生常傾向於獲取容易得到的信息,錯過專業數據庫、學術論壇中的優質內容,限制了論文的深度與廣度。

電子資源的複雜質量與使用狀況

第一,認識常用電子資源類型。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學生常用的電子資源多樣。互聯網包含各類設計網站、資訊平臺等;電子期刊傳播學術成果,匯聚頂尖設計研究論文;電子書籍方便獲取系統知識;網絡搜索工具如百度學術、谷歌學術助力快速定位文獻;在線公共目錄(OPAC)可查找館藏電子資源;電子圖像、音頻等從不同維度提供素材;萬方、知網等數據庫收錄大量學術文獻;CD-ROM/DVD在多媒體資料方面有獨特價值,如設計案例展示光盤能提供直觀學習素材。第二,剖析不同電子資源質量特點。互聯網信息繁雜,查找設計靈感時,部分設計作品介紹可能誇大或有誤。電子期刊和電子書籍多爲高質量學術資源,但質量因期刊、書籍而異。選電子期刊可參考影響因子,因子高則影響力大、論文質量相對高;選電子書籍要看作者學術聲譽,知名學者作品更有保障。OPAC的質量取決於圖書館館藏豐富度與更新頻率。數據庫提供大量審覈過的學術論文,但常需付費或藉助學校訂閱訪問。第三,正視電子資源使用難題。學生使用電子資源時,面臨計算機資源不足、網絡不穩定和格式不兼容等問題。處理大量電子文檔、運行設計軟件或下載大文件時,計算機內存、硬盤空間可能不足,導致卡頓甚至崩潰。網絡波動會使下載大型數據庫報告中斷,浪費時間、影響進度。部分電子書籍特殊格式無法在閱讀設備正常打開,需額外安裝轉換軟件,增加使用複雜性。

多維度提升學生信息篩選和評估能力的策略

第一,搭建指導與培訓體系。學校可設計模塊化課程,將信息篩選與評估能力培養細化。課程初期,傳授學生規劃工作量的方法,讓其按論文寫作時間節點安排信息收集等任務。教導學生準備評估要點,判斷信息是否符合研究需求。強調初始筆記的重要性,便於梳理信息。開展知網研學等文獻管理工具培訓,簡化文獻管理與引用流程,提高寫作效率,如自動生成參考文獻列表,避免手動錄入錯誤。第二,培育信息甄別能力。通過課程活動,教導學生識別高質量信息來源。在評估信息可信度時,從多方面判斷。質疑信息來源權威性,如判斷網站、機構是否正規。評估作者可信度,瞭解其學術背景與聲譽。察覺信息潛在偏見,避免受特定利益集團影響的偏差結論。在檢索工具運用上,強調圖書館電子資源與谷歌學術結合,前者專業權威,後者搜索範圍廣。教會學生利用索引和書目構建研究檔案,快速定位關鍵信息,瞭解研究脈絡。第三,完善實踐與反饋機制。在實際寫作中,建立科學的實踐與反饋機制。提供逐步加權評估,按學生在信息篩選、分析、運用等階段表現打分,讓學生了解自身優劣。定期的支持性反饋,通過教師面對面交流、書面評語等提供針對性建議。設計詳細評分標準,明確信息準確性、相關性、創新性等要求。鼓勵學生在同行評審中運用標準,相互學習。藉助案例研究和模擬項目,培養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信息檢索時採用獨特策略獲取他人忽視的信息,設計中融入跨學科思維,提出創新方案。在評分標準制定上,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師生共同參與,確保科學性、實用性與一致性。

本文系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教研教改重中之重立項資助課題“應用型本科高校學位論文教學內容設計與實踐——以設計學專業爲例(2022JG003Z)”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