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視覺效果說故事 龍之憂鬱亞洲首演在臺北

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作品《龍之憂鬱》, 用視覺效果和畫面說故事。(臺北藝術節提供)

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作品《龍之憂鬱》, 用視覺效果和畫面說故事。(臺北藝術節提供)

下着雪的森林,困在拋錨雪鐵龍裡的長髮搖滾大叔們,哪裡也去不了,只得在雪地裡使用各種道具,如泡泡機、造雪機、大型氣球等,變出許多美景,但他們也會推開厚重白雪,露出底下的黑膠地板,告訴觀衆這是假的。

由法國南特爾-亞蒙迪劇院藝術總監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所執導的《龍之憂鬱》,視覺藝術背景出身的他,開創劇場新的可能,讓劇情、對白成爲次要,舞臺上所變換出的視覺效果成爲首要傳達內容,此一前衛性手法,2008年於維也納首演時即造成轟動,曾獲得法國莫里哀戲劇獎提名,本週末亞洲首演在臺北。

爲什麼劇名叫「龍之憂鬱」,答案就在劇情裡,舞臺上的貨車裡面放了一些和龍相關的書,也有一些和憂鬱相關的書,兩者毫無相關,非常無厘頭。

策劃《龍之憂鬱》來臺演出的臺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表示,毫無邏輯、無厘頭是《龍之憂鬱》的一大特色,「舞臺上有大部分的內容是在展示由這羣演員所創造出來的幻覺美景,這顛覆了觀衆的想像力,以前看戲是劇情和角色最重要,但《龍之憂鬱》並不是如此,裡面的燈光、音樂、聲響、氛圍和造景纔是導演想要展示的內容。」

《龍之憂鬱》全劇幾乎沒有對白,講述一羣70年代重金屬搖滾大叔,被困在雪地裡,突發奇想要組搖滾樂團,卻遇上一名意外闖入雪地的阿嬤與他們一同玩耍,於是他們演奏音樂、試圖滑雪、交流彼此的人生,最後決定把這個地方命名爲亞陶樂園。

耿一偉表示,亞陶樂園是個隱喻,來自於法國戲劇理論家亞陶(Antonin Artaud)所提出的殘酷劇場概念:必須摧毀語言才能接觸生命,「點出了《龍之憂鬱》讓視覺效果多於戲情和對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可聽見大量的70年代搖滾樂,如天蠍合唱團的〈Still Loving You〉、澳洲搖滾樂團AC/DC的〈Back in Back〉、英國鐵娘子樂團〈Run to the hills〉等,也有古典音樂家華格納的〈浮士德序曲〉和卡爾奧夫的〈布蘭詩歌序曲〉。

《龍之憂鬱》亞洲首演將於9月9日至11日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