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藝佳作傳承紅色基因——評歌劇《紅船》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中說:“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着人民的重託、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爲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作爲文化和旅遊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大型歌劇《紅船》講述的正是100年前嘉興紅船上召開的中共一大會議。該劇秉持唯物史觀,充分發揮歌劇特色,刻畫建黨百年、初心不改的“紅船精神”,可謂一部氣勢磅礴、史中覓詩的作品。
《紅船》由王勇編劇、孟衛東作曲、黃定山執導,浙江歌舞劇院、浙江交響樂團等聯合制作。全劇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藝術化呈現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在敘事上,該劇將會議的過程和內容置於歷史語境中,以宏闊革命視野在兩幕歌劇中建構起1919年—1921年的多個時空,通過閃回、穿插、平行敘事等手段,再現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在舞臺設計上,由景片巧妙分隔、搭建出50個豐富場景,組織了近400人的表演團隊,營造出宏大的歷史場面。
《紅船》充分發揮歌劇藝術抒情特質,將建黨主題與宣敘調、詠敘調、詠歎調情感充沛的特質融合,既有五四運動“血可流,頭可斷,《巴黎和約》不能籤”的憤怒悲愴,也有楊開慧對毛澤東“你的信仰也是我的信仰,你的嚮往也是我的嚮往”的誠摯的愛,體現出張弛有度的戲劇節奏和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如此以詩情述歷史,不僅實現了對重要歷史事件的生動再現,更賦予全劇史中覓詩的藝術品格。
“以人帶史,以點帶面”是該劇的重要藝術特色。3條敘事線分別圍繞一大13位代表、毛澤東與楊開慧、李大釗與陳獨秀3組人物展開。在對主要人物的塑造上,《紅船》注重個性與共性的結合。觀衆既能從毛澤東與楊開慧成婚、李大釗送陳獨秀出城這樣生活化的場景中體會革命者溫暖、鮮明的個性,也能從嚴酷、艱苦的鬥爭實踐中領悟革命開拓者與領路人羣像的共性。比如濃墨重彩地刻畫了陳獨秀、李大釗兩人一南一北,傳播馬列主義思想、培養革命青年,爲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做了充分的醞釀和準備。劇中的其他角色也寓意豐富,“細妹子”的形象是將千萬勞苦大衆典型化爲戲劇角色,李達之妻王會悟既在關鍵時刻出謀劃策、推動情節發展,又是一大會議的見證者和講述人。
《紅船》靈活運用西洋歌劇藝術形式,將其與中國的紅色文化、民族特色、語言方式相結合,塑造出富含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主題意象“紅船”。該劇既遵循歌劇創作規律,又在音樂語言上適當融入民間小調,使其既具有大歌劇的藝術風格,又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遊行、宣傳、表決等較爲嚴肅的場景中,該劇運用進行曲風格音樂,體現出革命的神聖莊嚴與慷慨激昂;在嘉興登船等生活化場景中,《叫船孃》《新人俏》等民歌唱段又恰如其分地展現出地域特色。
在主題精神表達上,《紅船》的詠歎調以獨唱、重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反覆出現,演唱內容隨劇情發展而逐漸豐富,展現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另一詠歎調《我有一個夢》唱出“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目標,唱出“這個夢並不遙遠,這個夢必定實現”的堅定信念。兩首詠歎調在主題上相互呼應,既有規律,又有變化,用聲樂的審美化表達將“紅船精神”層層鋪展開來。這一表達具體可感,觀衆可以在劇情發展中體會建黨開天闢地、敢爲人先的首創精神,在革命者身上感受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
歌劇《紅船》是一部書寫偉大歷史、偉大人物、偉大精神的作品。全劇以詩意的筆觸、巧妙的構思、豐滿的形象,生動呈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讓觀衆重溫黨的初心使命,爲新時代文藝作品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提供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