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轉型養老,乃市場理性選擇 新京報社論
▲老年人在某社區日間照料站點進行書法交流。新京報資料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在園幼兒人數連續三年下降,2023年較上一年減少534.5萬人。據媒體報道,在山東濟寧,有招不到生的幼兒園開始轉型養老服務,不少幼教老師也轉行加入。
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正在快速顯現。以2023年爲例,全國出生人口902萬,連續七年下降;而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7億,佔全國人口比重升至21.1%。據測算,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更是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將超過30%。“一老、一小”羣體規模的“一升、一降”,自然對應着相關社會需求的重大變化。
在此背景下,一些面臨招生難的民辦幼兒園開始轉型做養老服務,其實是市場作出的自我調適,是對變化的積極擁抱。
其實,受出生率下降的影響,幼兒園行業的變化早就開啓。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來我國幼兒園數量減少了2.04萬所,僅2023年就減少1.48萬所。而尚存的幼兒園中,相當一部分同樣面臨轉型的挑戰。從目前各方反饋的信息來看,這種轉型大致分爲“向下”和“向上”兩個方面。
前者,指的是開設託班,招收2至3歲的幼兒,甚至有的開設了針對小月齡寶寶的“乳兒班”,將托育服務下沉至0歲。這方面已有不少的政策鼓勵。
如北京就明確,將支持有意願且符合條件的幼兒園參加托育試點,向下延伸開辦2-3歲託班,利用學前學位的轉化來提供豐富的託位供給。這一方面給幼兒園轉型開闢了方向,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社會對托育服務的需求。
後者,則主要是指幼兒園向養老服務轉型。如此前也有媒體報道,近期不少幼兒園或托育機構轉型成爲老年大學或老年教育活動中心。相對來說,這種轉型方向之於幼兒園,跨度更大,目前也缺乏明確的政策激勵。
但這種自發探索,又合乎市場理性。其一,老齡化的趨勢不會逆轉,老年服務市場或者說銀髮經濟,被普遍視爲是市場的“新藍海”;其二,幼兒園具備現成的場地優勢、人員優勢,向此方向轉型可充分利用既有的資源基礎。
從宏觀層面看,這種自發轉型,既能幫助一些幼兒園解決自身的困難,也能彌補現有養老服務市場的不足。像一些幼兒園不僅可以爲老年人解決一日三餐,還利用師資力量舉辦了豐富多樣的老年興趣班,爲養老服務市場提供了增量資源,確實也呼應了現實的需求。
相對一些幼兒園開闢托幼服務,部分幼兒園向“託老”轉型,目前還沒有針對性的規範和引導措施,甚至可以說是在政策的預料之外。這一狀況,生動地詮釋了市場的智慧和創造性。但同時也提醒社會,可在尊重市場自發探索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引導和鼓勵。
像從幼兒服務轉向到老年服務,這背後就必然涉及相關服務人員專業知識和素養的切換,公共機構可考慮提供免費的養老服務培訓服務,幫助有意願和需求的幼兒園降低轉型成本。同時,在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安全保障等方面也可給予指導和支持,並在管理規則上向社會及時釋放準確的預期,減少轉型機構對政策風險的顧慮。
總之,迫於供需關係變化的影響,幼兒園服務無論是選擇“向下”延伸,還是“向上”轉型,抑或是選擇其他的“新賽道”,都是因勢而變、因時而變的產物,是市場主體自尋出路的積極探索,社會應該充分尊重這種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和市場主體積極“自救”的努力,併爲其儘可能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畢竟,這於社會存量資源的合理利用,於社會就業創業活力,於養老服務的完善等,都是好事一樁。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