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安/美中印太利益碰撞 料敵從寬?
▲美海軍任務範圍已涵蓋近地軌道,意即在未來的美中衝突中共軍所依恃的不對稱優勢極可能顯著縮小。(圖/翻攝自美國空軍)
在2018年中共軍力報告的附加專題第一段就特別強調中共挾着經貿發展對於地緣戰略關鍵國家所造成的多重影響。藉由有計劃地使用國家資本強化對於印太和非洲的海外據點,其中更已經把觸角伸進了地中海的南歐國家。而這些透過一帶一路爲掩護所取得的海外活動據點則是搖身一變成爲共軍實施對外投射的重要礎石。而且中共實施相關對海外投資時多半和戰略目的有高度重疊性,就如同中共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的作法一樣,透過以合法方式強化中共對於戰略關鍵地區的影響力。
中共對外擴張軍事影響力的目的除國家戰略需求外,和一帶一路的經貿投資安全性有密切關係,由於一帶一路中的數個重要目標國家,例如巴基斯坦、哈薩克、吉爾吉斯、緬甸和馬利都面臨內部分離主義和宗教激進組織的威脅,因此當中共派出大量工程隊前往該地主導相關基礎建設時,事實上已經面臨和過去西方在當地所面臨相同的安全問題。
除了中共的對外擴張之外,美國防部對於中共和北韓的互動關係也闢有專題闡述。美國防部認爲中共支援北韓的重要戰略目標就是避免美軍有機會在朝鮮半島動亂中逼近東北邊境,因此中共支援北韓使其免於崩潰的想定目標就是維持朝鮮半島的現況穩定。當然在北韓發展核武的過程中,中共在表面上仍就試圖影響北韓降低區域緊張,但實際上中共的真正目的是避免美國使用武力介入影響中共的東北邊境戰略安全。除了透過政治和經濟層面對北韓領導階層施加壓力之外,也透過調整軍事部署預防在美軍介入朝鮮半島時能夠利用地緣和人種優勢達成快速掌控,避免美韓聯軍先馳得點,進而掌握朝鮮半島的主動權。
除了實兵演訓和移防之外,共軍爲了避免可能擦槍走火的核生化衝突,在北韓邊境周邊也部署了核生化專業部隊,並且還有承襲自前蘇聯的全套快速大規模機動消染裝備。對於長期駐防日韓的美軍而言,中共利用北韓作爲防火牆的企圖固然明顯,但隨着北韓修改外交路線和重啓對美談判,中共藉由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扮演槓桿支點作用的效果也跟着大減,讓原本爲了應付北韓而動彈不得的美軍海空兵力得以重獲行動自由。
料敵從寬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防部在附加專題中對於共軍改編戰區和強化聯兵作戰能力上表明將會有效提升共軍現有作戰力量。雖然共軍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就着手進行組織再造,但直到習近平在2015年全面進行改編之後纔有顯著進展,美國防部認爲經過改編的共軍不僅跳脫長久以來陸軍本位的中心思想,提升職司距外縱深打擊的海空軍與戰略火箭軍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讓原本疊牀架屋的軍事官僚系統得以扁平化,確保共黨領導人能透過中央軍委會直接控制實兵部隊,而非像過去需要多重確認和政治協調。
雖然共軍的組織再造向來有不容忽視的政治角力因素影響,但美國防部認爲透過精簡指揮層級、強化聯兵戰能力和重修準則教範,的確讓共軍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聯兵戰力強化。而新一代由習近平拔擢的共軍高司軍官不僅在政治忠誠度上比起過去更高,對於執行對外任務的決心與能力也今非昔比。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共軍組織再造可說是支撐中共對外擴張戰略不可或缺的基礎。也因此共軍未來必然會走出過去的防衛優先框架,力圖轉型爲一支至少在印太地區戰略要地能夠維持前進部署態勢的聯兵作戰部隊,藉此在平戰時期都能夠發揮關鍵性的戰略說服效果。而這也是在第四個專題段落中美國防部特別加以探討的共軍轟炸機遠航作戰所代表的深層意義。
美中雙方的印太利益碰撞
美國防部在報告中開宗明義指出共軍汲汲營營於發展距外打擊作戰能力並非倉促爲之的決定,而是早就擘劃多時的戰略決策。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共軍得以有效攻擊第一島鏈及以外的西太平洋目標,除了美海軍航艦打擊羣之外,還包括作爲美軍西太平洋戰略樞紐的關島。不可否認的是共軍卻已經在上一個十年獲得了顯著的距外打擊能量,其中主力就是透過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技術援助所發展的新一代長程巡弋飛彈和超音速反艦飛彈,讓中共得以在必要時不受限於缺乏藍水打擊能量和遠距離相對空優的狀況下達成打擊目標區域內海陸目標的能力。
在中共的海空擴張作爲中,最引人矚目的除了遼寧號航艦編隊的西太平洋遠航之外,中共空軍唯一的戰略轟炸機轟-6K頻繁穿梭第一島鏈的行動更是讓許多有識之士爲之側目。作戰半徑可達1,800公里的轟-6的確具備在西太平洋週邊實施戰略嚇阻任務,特別是在共軍具有空中加油能力之後,掛載長劍系列巡弋飛彈的轟-6K/轟-6N更能夠執行24小時高強度警戒任務,特別是對於美軍的關島基地實施巡弋飛彈攻擊,而這也是轟-6在第一島鏈周邊活動時所可能帶來的戰略壓力效果。
中共運用轟-6實施遠程巡弋並非純以軍事作戰角度考量,更重要的其實是利用轟-6的出現對周邊國家的軍心士氣產生壓迫效果。從東亞軍事現況來看,共軍顯然尚未獲得完全行動自由,而且空中加油和長程預警能量仍就無法面面俱到,因此轟-6巡邏任務的意圖理應不需過度放大。
雖然在軍事實力上目前美國仍佔有顯著優勢,但是面對習近平大力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美國防部則是戒慎恐懼地認爲此項政策的目的是針對美國的先進科技與尖端製造優勢而來,也就是在結合真正的經貿和科技實力下所達成的全面性戰略領先。
在中共的擴張行爲超過底線,對區域安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之後,美國自然被迫調整其戰略重心和腳步。從重返亞洲到印太戰略成型的過程可說跟中共的對外作爲進程亦步亦趨,也從實務層面說明了美中衝突架構的互動基準。換言之,美國防部的2018年中共軍力報告顯示美國對於中共的定位已經日趨明確,而對於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和衝突反應作爲也將重新檢討,目的在於確保區域安定和戰略利益。
▲共軍對抗美軍的反介入想定就是要避免美軍堅守待援,否則以美軍強大的快速部署能力和位於印太地區的多個前線基地,共軍的數量優勢將無以爲繼。(圖/翻攝自美國空軍)
▲隨着F-35陸續運交印太盟邦,西太平洋與南海的空中對峙將不再呈現傾斜局面,而是至少能夠維持局部優勢。(圖/翻攝自美國空軍)
►看更多【尤里安】專欄
►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全球防衛雜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