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扶沙發突無力 機警孫高喊「阿嬤怪怪的」救了中風婦
▲婦扶沙發竟無力,機警孫高喊「阿嬤怪怪的」救了中風嬤。(圖/陳啓仁醫師提供)
一名50多歲的年輕阿嬤去年9月在家顧小孩時,突然感覺右手、右腳使不上力,朝夕相處的小孫子警覺有異,在客廳大喊「阿公,阿嬤怎麼怪怪的?」讓她在第一時間就被送到醫院,經評估中風指數高達20多分,在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無效後,馬上到手術室進行機械取栓,術後隔天就清醒,語言、肢體能力恢復良好,還能繼續幫兒女帶孫子。
根據統計,腦中風爲我國十大死因第4位,臺灣一年約有5萬名中風患者,其中約有8成是血管阻塞型缺血性中風。
收治病患的雙和醫院副院長陳啓仁表示,該名阿嬤原本就有心律不整問題,中風是因爲心臟的血栓隨血液流到大腦引起。醫院在第一時間施打靜脈溶解劑時,一併做電腦斷層掃描,在大腦中看到血栓,觀察1小時發現血栓溶解效果不佳,便直接進手術室取栓,從股動脈放置導絲與導管進入大腦,拉出血栓、暢通血液,至今6個月仍未見覆發。
▲機械取栓資料照。(圖/陳啓仁醫師提供)
陳啓仁表示,阿嬤在清醒後表示,她只記得自己在客廳,「手要去扶沙發卻扶不到」,後來聽到孫子大叫,而後馬上被送到醫院,腦中最後印象是坐在急診室的輪椅上,之後就完全不記得了。
陳啓仁提到,該名阿嬤有3名孫子要照顧,若靜脈血栓未及時取出,腦細胞會整個壞死,致殘機率達100%,角色可能會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之列,恐對家庭造成更大的負擔。
中風佔成人殘障原因第1位,臺灣腦中風學會常務理事連立明表示,每個殘障病人一年要花健保30萬元,中風後癱瘓患者平均存活率約5年,若以人口估算,需花掉健保3億元,但如果能透過機械取栓術打通大血管血栓,患者術後獨立生活的機率比傳統治療多出25%,也可省下大筆的長照費用。
▲腦中風梗塞區(紅色)無法挽回,但機械取栓可以把缺血區(綠色)救回來。(圖/記者嚴雲岑攝)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機械取栓術要救的不是死掉「梗塞區」,而是外面的「缺血區」,若能在6~8小時進到醫院,就有可能搶救回來。臺北榮總腦中風團隊分析去年293位機械取栓病人,恢復率達4成,效果顯著。
爲了讓降低腦中風病患失能率,健保署先於2016年1月新增「急性缺血性中風靜脈血栓溶解治療處置費」健保給付,又於同年2月給付「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機械取栓術」醫材費用13萬6千多點,今年2月更將取栓技術費從7千多點提高到4萬5059點。
▼腦中風機械取栓案例分享。(影/雙和醫院副院長陳啓仁提供)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中風後偏癱引起的居家照顧,對每個家庭都是一大挑戰,雖然健保錢要花在刀口上,但仍希望提高點數,吸引更多醫師願意投入,預計一年後可有300至500名患者受惠。
▼健保署舉辦「減少中風後殘障失能的三支箭」。(圖/記者嚴雲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