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銀行出手:下架!
繼招商銀行之後,又有銀行下架中長期限大額存單。民生銀行自5月8日起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大額存單產品。
近一個月以來,銀行加速下架高息攬儲工具,手工補息、通知存款、中長期大額存單三大攬儲利器逐步被限制。業內人士認爲,攬儲三大利器逐漸“消失”,背後是銀行承受息差壓力下加強負債成本管控,未來負債端或仍有進一步降息的可能。
攬儲三大利器逐漸“匿跡”
8日,記者注意到,民生銀行App頁面上,大額存單已僅存1月、3月期產品,到期年化利率低至1.7%。該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後續中長期限大額存單產品的上架時間及額度暫無計劃。
除了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外,不少銀行先後下架部分相關產品。記者從市場上了解到,國有六大行及12家全國股份制銀行中,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恆豐銀行已無三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在售;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三年期大額存單產品(20萬元起存)則顯示額度不足狀態。也有少數銀行已下架1年期及2年期大額存單產品,比如交通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已無2年期產品在售。
經過此前多次利率調降後的大額存單產品,收益率優勢也已不再。目前仍在售的國有大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到期年化利率最低,均爲2.35%,興業銀行、浙商銀行、廣發銀行同期限大額存單利率爲2.6%,平安銀行利率爲2.5%。
多家國有行、股份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說,三年期及以上的大額存單產品基本上賣完就沒有了,未來的發行計劃要根據銀行資產負債情況來確定,“目前還沒有接到要繼續發行的通知”。
當記者問及下架中長期限大額存單產品後,短期限產品銷量如何時,多位理財經理表示,儲戶普遍對一年期以內大額存單產品不感興趣,尤其是看到利率低至1.7%或以下水平時,更傾向於諮詢其他理財產品。
過去,大額存單以相較於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更高、轉讓靈活的特點,被銀行視爲攬儲利器之一,如今卻遭銀行頻頻調整。事實上,不止大額存單,近一個月以來,銀行加速下架高息攬儲工具,手工補息、通知存款也先後被限制。
近期通知存款亦在逐步退出市場。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渤海銀行、大連農商行等多家銀行近期密集公告稱,將停止自動滾存通知存款,到期後未結利息的資金將按照活期掛牌利率計結。追溯至去年5月份,就已有多家國有大行及股份行開始陸續調整通知存款產品,包括下架產品或下調產品利率加點上限。
另一大攬儲利器手工補息也在上月遭窗口指導後迅速整改。4月初,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倡議,要求“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的補息”,並要求於4月底前完成整改。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瞭解到,經過一個月的自查,多家銀行已按期整改完畢,後續以手工補息的方式承諾更高利息將不會出現。
息差收窄下加強負債成本管控
業內人士認爲,手工補息、通知存款、長期大額存單三大傳統攬儲利器遭銀行集體調整,背後都指向同一個原因,即低利率環境下,商業銀行負債端和淨息差壓力凸顯,爲緩解壓力,銀行對於高成本存款進行審慎調控。
截至2023年末,我國商業銀行淨息差平均水平走低至1.69%,創下新低。進入2024年一季度,這一現象並未好轉,從上市銀行一季報和Wind數據來看,淨息差收窄仍在延續,42家上市銀行中有36家繼續收窄,其中31家淨息差低於監管設置的1.8%合意水平,廈門銀行、上海銀行低至1%水平。
談及息差仍在繼續下滑的原因,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主要是銀行加大向實體經濟減費讓利力度以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多次調降。2024年,在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或穩中有降的預期下,銀行淨息差可能繼續走低。
“只要目前銀行負債成本及息差壓力不減,銀行仍有動力主動優化負債結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爲,銀行通過合理壓降大額存單等定期存款產品,優化存款負債結構,將部分高息存款產品發行控制在較低水平,以降低綜合負債成本。
董希淼也稱,下調存款利率、壓降負債成本成爲商業銀行的共同選擇。不過,不同銀行的負債結構、市場競爭、客戶定位等因素有所不同,調整的方向、節奏、幅度不盡相同。整體而言,銀行調整大額存單、協定存款等產品的發行計劃,並下架通知存款產品,主要是爲了以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壓降負債成本。
華東某股份行金融市場部研究員還告訴記者,近期銀行密集調整大額存單、通知存款、手工補息的舉動,是將銀行內各類存款產品利率水平拉齊,過去高息存款工具被異化使用,有擾亂存款市場秩序的嫌疑,不利於實體經濟融資。近期密集調整高息存款產品,“最終或是爲貸款利率的調降鋪路”。
根據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測算,商業銀行對公定期存款成本率在負債成本中處於較高水平,2023年末對公定期存款付息率爲2.7%,較年中小幅下降,但降幅遠低於同期掛牌利率的調整。
在此背景下,存款利率的調整出現了新變化。資深金融政策專家周毅欽認爲,2024年以來,監管部門對於存款監管趨勢有所變化,逐漸從零售領域向批發領域轉移,指向企業存款業務,“尤其是通過取消自動轉存功能,銀行可以減少對高成本存款的依賴,從而降低整體的負債成本”。
高息存款產品“消失”之後
存款掛牌利率已降至低位,手工補息、通知存款、長期大額存單三大高息產品也遭到“圍堵”,低利率環境持續蔓延。未來這一趨勢是否還會延續?
長期以來,銀行將長期限、大額存款作爲穩定負債的來源,以優化資產負債結構表,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隨着貸款利率的持續走低,銀行面臨息差走窄的壓力,通過限制高息存款產品以撫平經營壓力。爲緩解息差壓力、管控負債端成本,多家銀行管理層在2024年一季度業績發佈會上稱,將繼續壓降高成本存款、控制負債成本。
建設銀行管理層稱,爲了控制負債成本,建行今年加大了對一級分行的考覈,對3年期以上的高息存款加強控制。中國銀行副行長張毅也明確提到,今年將加大對高成本存款的壓降力度,包括協議存款、結構性存款以及3年期以上大額存單。
董希淼認爲,總體上來看,今年商業銀行將繼續下調存款利率,來降低資金成本。除了下調存款利率之外,商業銀行還應減少對存款的利息補貼以及利息之外的費用,從而進一步壓降存款的隱性成本。
在上月底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後,市場近日對降息降準的討論也逐漸升溫,業內不少人士認爲,在地方債及超長債將加快發行的背景下,爲提供中長期流動性及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息降準仍有空間。而銀行息差仍將承壓。
董希淼分析稱,央行將繼續降低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等政策性利率,以引導銀行降低存款利率,從而推動LPR進一步下行,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無論是政策利率或是市場利率,存款利率還是貸款利率,都有進一步下行的空間。”
市場也有觀點認爲,我國銀行業存款利率已經處於低位,若再度大幅降低存款利率,可能導致居民進一步降低當期消費、增加儲蓄以保障未來的支出。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建議,在各類存款產品利率一再走低的背景下,投資者要相應調整投資心態和投資預期,平衡收益與風險的關係,除了存款之外,可適當考慮配置活錢管理類短期限產品、儲蓄國債等低風險投資品。
值班編輯: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