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梓翔/每位臉友都應修煉:臉書忍耐學
▲奧運選手因爲隊友罷賽,引發在臉書罵髒話的風波。(圖/編輯部合成)
臉書、微博等社羣媒體興起後,人們的溝通與傳播模式發生重大改變。特別是臉書,臺灣不過2300萬人口,活躍使用者便高達1300萬,意思是在臺灣,要遇到不用臉書的人遠比遇到臉書使用者更難。
比起見面或是打電話,只要拿起手機或打開電腦,只要滑動熒幕就可知道朋友動態、只要點個滑鼠就可按贊、只要打幾個字就完成了對話。有人戲稱這是個「觸生」、「鼠輩」、「鍵人」當道的時代,但不可否認的,社羣媒體大大增加了溝通的便利性。
社羣媒體的代價是失去了溝通的深度。臉書名爲「臉」書,你秀出的其實是臉的圖片,或甚至不是你的臉。臉書呈現的訊息也常是浮面而片段的。但它的快、它的簡單和它的無遠弗屆,已足夠讓使用者滿意、甚至對它產生依賴。
如果你愈來愈常用臉書和朋友們說話溝通,一定要知道兩件事。
首先,臉書上說的話更容易被其他人聽到,除非你的留言只對少數朋友開放,其他人看不到,否則你的塗鴉牆其實是個人人可見的大字報。這代表臉書不是個單純的人際媒體,而是個公衆媒體。
其次,臉書上說的話更容易留下紀錄。雖然說話如覆水難收,但必須有人刻意錄音才能反覆播放,而臉書上說的話被截圖的難度遠比錄音爲低,加上衆人可見,就算刪文經常反而更欲蓋彌彰。
既然是公衆且容易留下紀錄的媒體,這代表使用臉書有高度的形象風險。特別是當你是公衆人物,或是隸屬某個帶有形象資產的組織時,風險度將更爲提高。這時你必須實踐「臉書忍耐學」,別因爲臉書說話的快速簡單便捷而犯下無法收回的錯誤。
看看最近發生的這些例子吧——奧運選手因爲隊友罷賽,而在另一位名人的臉書上罵了髒話;知名節目主持人因爲空姐沒認出她而留言批評;某藝人批評急診室醫生服務態度不佳;某議員疑似在網路上辱罵往生者而引發衆怒,後來說是帳號被盜。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許多例子裡即使當事人刪掉了原本貼文,仍然引發爭議,就是因爲臉書公衆媒體且留下紀錄的特性。
於是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對員工的臉書使用進行管理,有的限制員工的臉書使用,有的對員工提出告誡,原因就是怕員工一時難忍衝動,胡亂留言。一旦發言不慎傷的可不只是使用者個人的臉,也是公司的臉。
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就在給員工的《社交媒體指南》中,區分了與私人朋友溝通和涉及臺內新聞等兩類。在與私人朋友溝通時,BBC的建議十分簡單:「不要做蠢事」(Don't do anything stupid)。
那些是蠢事呢?研究臉書愚蠢行爲的人經常列舉的「低級錯誤」有:留言評論時使用髒話歧視等不當言詞、表達與工作地點人與事有關的憤怒與不滿、刊登不雅圖片(如浴室廁所自拍)、已享特權仍牢騷抱怨(商務艙的餐點真爛)、故作姿態的吹噓(humblebrag,如「我在巴黎,好累喔,下次不來了」)等。
如果是涉及BBC新聞,因此與公司形象直接有關的留言,BBC採取的是更高標準,要求其員工發佈前務必要找「第二雙眼睛」(second pair of eyes)先行審閱,也就是要讓第二人看過才能張貼,以造成麻煩,避免傷害公司形象。
有些公關專家作了這樣的建議:不要在臉書上直接留言,應該先寫在文書處理軟體上,完整寫完並修正後讓自己或他人的眼睛再看一遍,確認沒問題才貼,以避免因一時衝動或無心錯按而造成錯誤。
「追求幸福你要學習忍耐」,這句話在臉書和社羣媒體上非常有用。因爲社羣媒體「多言必失」的後果經常比說話更加嚴重,「臉書忍耐學」是所有臉書使用者都應該修煉的學問。
●作者遊梓翔,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