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變藝術品!陽明交大研發廢棄物轉3D列印材料 獲永續行動獎
▲陽明交大助理教授李建佑(見圖)發揮巧思,將廢棄魚鱗「點石成金」,獲永續行動獎肯定。(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魚鱗細小且易腐敗產生惡臭,但陽明交大卻將魚鱗「點石成金」,將廢棄魚鱗經過處理後,以3D列印技術將魚鱗製成藝術品展出,作品不僅奪得臺灣永續行動獎,更獲邀到巴黎展出。這項新材料應用已在校內開設課程與微學分,提倡全校師生對廢棄物議題認知,也探索做爲開發新材料的可能性。
臺灣漁業每年產生包含魚鱗在內約19萬噸水產廢棄物,魚鱗由於細小且易附着在其他廢棄物上而難以回收,且因易腐壞產生惡臭造成環境衛生問題。陽明交大今年8月順利整合原有兩校區的人文社會相關科系,成立「人文藝術與社會學院」,現有14個學術單位,而院內應用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建佑發揮巧思,將廢棄魚鱗「點石成金」。
李建佑指出,魚鱗主要成分元素是鈣與磷,國內不少企業將廢棄魚鱗萃取出天然膠原蛋白凍當成食材或美容應用,但他回收廢棄的烏魚魚鱗,經過熬煮、烘烤、粉碎等低成本方法處理,加上少量茶葉粉末或食用色素染色後,以3D列印機或機器手臂製作出魚鱗藝術品「ReuScale-循鱗」。
▲李建佑將廢棄魚鱗「點石成金」。圖爲ReuScale-循鱗系列作品_網格。(圖/陽明交大提供)
李建佑的魚鱗創作計劃,不僅獲得今年臺灣永續行動獎銀獎及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獎肯定,去年更曾受邀參加巴黎Maison & Objet設計展,並與日本曾在東京奧運負責利用回收塑膠以3D列印製作頒獎臺的慶應鎌倉Lab,建立海外合作伙伴關係,一起交流循環材料與技術。
至於爲何想用魚鱗當作藝術品材料?李建佑表示,目前水產廢棄物中回收最成功的是牡蠣殼,魚鱗則是回收較困難的一種,而他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一起合作尋找新工藝材料過程中發現,魚鱗材料能自然乾燥並達到3D列印所需要的硬化機制,又是純天然材料,同時他也設計程式來產生特有的結構紋理,克服列印乾燥後的變形、收縮問題併產生強度。
陽明交大指出,這項新材料的應用,目前已在校內開設相關數位製造課程與微學分,提倡全校師生對於廢棄物議題的認知,也做爲開發新材料探索的可能性。
李建佑說,藝術創作經常會因新材料受到啓發,同時目前約有九成的魚鱗是掩埋處理,只有一成循環利用,雖然魚鱗作爲藝術材料仍在嘗試階段尚待進一步探索,但這種循環材料模式也代表設計藝術對於永續環境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