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人文關懷 陽明交大教師李建佑廢棄魚鱗製成精美藝術品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李建佑助理教授。(陽明交大提供)

臺灣漁業近來每年產生包含魚鱗在內約19萬噸水產廢棄物,這些魚鱗細小且易附着在其他廢棄物上而難以回收,容易腐壞產生惡臭造成環境衛生問題,陽明交大教師將廢棄魚鱗點石成金,利用3D列印技術將魚鱗製成藝術品展出。

這項作品出自8月成立的「人文藝術與社會學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CHASS)下的應用藝術研究所。這個名爲「ReuScale-循鱗」的作品,是該所助理教授李建佑的巧思。「ReuScale-循鱗」一共約用了500公克乾燥鱗片,主要來自回收廢棄的烏魚魚鱗,經過熬煮、烘烤、粉碎等低成本方法處理,加上少量茶葉粉末或食用色素染色後,以3D列印機或機器手臂製作出魚鱗藝術品。

魚鱗的主要成分元素是鈣與磷,能提取出膠原蛋白,國內不少將廢棄魚鱗萃取出天然膠原蛋白凍當成食材或美容市場的應用,但是將廢棄魚鱗製作成藝術品還是頭一遭。

陽明交大表示,李建佑的魚鱗回收再創作計劃,讓他獲得今年臺灣永續行動獎銀獎及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獎的肯定,去年曾受邀參加巴黎Maison & Objet設計展,並與日本曾在東京奧運負責利用回收塑膠以3D列印製作頒獎臺的慶應鎌倉Lab建立海外合作伙伴關係,一起交流循環材料與技術。

爲了以藝術創作來喚起大衆對於水陸環境議題及生產消費責任之意識,李建佑不僅走訪桃竹苗社區建立合作關係,也踏查竹南市場、漁港、水產加工廠及養殖場,尋找適合的魚種鱗片。製作團隊也曾嘗試過石斑、蝨目魚等魚種,目前較多使用臺灣烏魚。李建佑表示,在踏查瞭解完整魚鱗處理歷程與關係者觀點,發現與養殖業者及水產加工廠合作取得回收魚鱗是較有效率的做法。

陽明交大今年八月順利整合原有兩校區的人文社會相關科系,成立「人文藝術與社會學院」,整合後的人社院共有14個學術單位,擁有101位專任教師、850位在學學生,成爲陽明交大校內學科多樣性最多的學院。

學院也公佈由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凌天,以及兩名學生翁振瑋及譚宇宏自行設計的新院牌。三片混凝土彼此嵌合,再以金屬鑲於其中,如同人文、藝術、社會匯流爲一。陽明校區水平安置形似山坡上的校園,交大校區則垂直懸掛形成「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