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供不應求?記者進廠找答案
新華社貴陽7月22日電(記者向定傑、周宣妮)價格一漲再漲、網店脫銷斷貨、預約球場拼手速……近期羽毛球相關話題頻頻衝上熱搜。一隻小小的羽毛球,到底發生了什麼?日前,記者來到全球重要的羽毛球生產基地——貴州省錦屏縣走訪瞭解。
地處苗嶺侗鄉的錦屏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因2017年引進了世界羽壇知名品牌亞獅龍,產業從此起步。如今,每天上萬打、超過10萬隻羽毛球從這裡“飛”向全球。
投資2.48億元,佔地153畝,解決就業513人……記者在廠房門口展板看到,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幾年發展,去年產值已達3.4億元,生產羽毛球超400多萬打,出口總額近900萬美元,產品銷往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統計過,全球大約每十隻羽毛球,就有一隻產自這裡。”該公司生產經理胡兵說,當前羽毛球供不應求,一出來貨就被訂完了,所以他們也在開足馬力、趕製訂單。今年上半年,工廠生產羽毛球達230多萬打,產值達1.85億元,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左右。
“注重健康,喜歡鍛鍊的人越來越多了。去年我們看到整個羽毛球生產的行情,所以提前增加了設備和人員。”胡兵解釋產量、產值增長的原因時說。此外,他認爲,上游原材料的漲價,也使得水漲船高,讓產品多次提價。
“這種影響小廠感受更明顯,對大廠來說,挑戰有,機遇也存在。”胡兵表示,大廠在管理精細化和節省物料上可能會做得更好一些。比如今年他們一方面擴大產能,另一方面從工藝上着手,在內部抓節約,減少原材料浪費,其目的就是想把羽毛球的價格降下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據瞭解,一隻羽毛球要用16片刀翎毛,而一隻鵝只有14片這樣的羽毛。如果亞獅龍錦屏工廠24小時不停地滿負荷生產,一天需要20萬隻鵝的刀翎毛。因此,這裡大量的原材料還是從安徽、河南等地採購。
在生產車間參觀時,記者看到,工廠內設有洗毛、曬毛、排毛、插頭、烘乾、滴膠等車間,一個成品羽毛球的生產工序多達38道。絕大多數工人以當地女性爲主,她們在不同崗位上,與機器緊密協作,保證着羽毛球的質量。
繁忙的景象還出現在隔壁的貴州大桐利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我們的新廠區這個月初才正式投產。”企業負責人張偉平說,相比原廠房,搬遷後其產能翻了一倍,目前91名工人每天能生產4500打羽毛球。
“我們主要是生產高端羽毛球,新生產線採用了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品質更高,價格相對來說也要高一點,其中80%的產品都是出口,主要銷往馬來西亞、英國。”張偉平說。
因爲羽毛球價高、搶手等因素,當前,市場上尼龍球、塑料球等產品銷量也有所增長。“目前也有很多人造的羽毛球在市場上賣,有的也不錯,但是跟天然羽毛球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受訪人員說,除了是否耐打以外,還反映在手感、飛行速度等方面,對打慣了傳統羽毛球的人或者專業選手來講,體驗感還是有差距的。未來人造球能否實現“平替”,還需要市場和時間的驗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