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上部:袁術被曹操打崩面臨絕境時,是誰幫他逆轉的局勢?
三國裡,和諸位梟雄對決次數最多的人,大家猜猜是誰?
曹操、劉備肯定排前三。
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有冢中枯骨之稱的袁術。
那袁術是否是否如演義般無能,咱們試着用萬字來回答這個問題。
袁術篇其實可以分爲三部,出洛陽前的部分因爲和袁紹傳相似,就不單獨寫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這篇:
袁紹上部:汝南袁氏的野望(袁紹是如何策劃了一場屠滅兩大集團的驚天政變?)
這篇從袁術到南陽後寫起。
南路討董
董卓爲了廢帝,在威脅袁紹的同時用離間計分化袁氏兄弟,升袁術爲後將軍(董卓將欲廢立,以術爲後將軍)
看清形勢的袁術抵制住了誘惑,逃出洛陽,去往荊州南陽郡。
袁氏兄弟二人的逃亡路線也很有意思,一個選擇了光武的老家,一個選了光武的起家之地!
南陽郡是人口超過兩百萬的天下第一大郡,太守張諮、荊州刺史王叡也都不是善茬。別看袁術頂着四世三公的名聲,初來乍到的他也只能屈從於南陽太守張諮,駐紮在魯陽。
河北的袁紹也遇到同樣的問題,被他家故吏韓馥掣肘,十分不滿。
不僅如此,袁術還遇到人才匱乏的問題,當時更多的世族子弟選擇隨袁紹去了河北,袁術身邊並沒有多少謀士。論開局,他比袁紹難多了。
關鍵時候,長沙太守孫堅北上,讓他抓住了機會。
孫堅爲什麼北上呢?
和討董有關。
初平元年袁術與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一同舉兵於關東,衆人推袁紹爲盟主。
孫堅積極參與其事,興兵北上,一路上連續幹掉了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諮!
董卓在洛陽有多殘暴,荊州官員不清楚,但是孫堅的不講理衆人是真真切切地領教了,南陽官員在“震慄”之餘開始向四世三公的後將軍袁術靠攏(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衆)
有一種說法,袁術是與劉巴之父、江夏太守劉祥合謀,由孫堅動手殺了南陽太守張諮。
無論誰是主謀,有一點不容置疑:袁術起勢前最大的“幫手”正是孫堅。
要知道袁術既沒有朝廷的正式編制,手下也無著名謀士,他要像袁紹那樣空手套冀州般奪取南陽,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袁術與孫家的孽緣從此開始。。。。。。
襄陽的劉表慌了,擔心袁術與孫堅結盟對付他,於是送了袁術一個大人情,主動上表推薦其任南陽太守。
劉表也不是好人,這招禍水北引,就是希望孫堅和袁術死磕。
按照正常邏輯,袁術應該助劉,畢竟他本身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和南陽世族是利益共同體,結果袁術做了一個令人譁然的抉擇,他根本不領劉表的情,反而表奏孫堅爲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表上術爲南陽太守,術又表堅領豫州刺史)
從此所有的世族大佬開始對袁術充滿敵意與提防。
袁術你不按套路出牌啊!
然而袁術伸出來的橄欖枝對孫堅來說,顯得很寶貴,連殺兩位高官的他已經成爲了衆矢之的,雙方迅速結成了聯盟(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引兵從術)
得到最強戰力孫堅後,袁、孫聯軍開始全力西進,擊敗多員董系大將,一路打進了洛陽(使率荊、豫之卒,擊破董卓於陽人)
初平二年年四月孫堅攻陷洛陽。
袁術領導的南路軍,是三路聯軍中唯一有進展的一支,袁術後來稱帝的確讓其聲名狼藉,但必須承認,在反董上,袁術的功績不容抹殺。
如果關東聯軍能齊心,河內、酸棗方向的軍隊前往洛陽回師,何愁打不進關中?
然而聯軍的弱點早被董卓一方看出:若恃衆怙力,將各潟峙,以觀成敗,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
關東諸侯都想着讓別人去打頭陣,打贏了跟着上去躥兩腳,形勢不利則龜縮不動,誰都不願意早早把本錢拼沒了(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
再加上董卓在關中佈下的鐵桶陣,反董聯盟的老大袁紹已經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兄弟反目
既然關中不好打,袁紹打算另闢蹊徑,他意圖扶持宗室幽州牧劉虞爲帝,理由就是劉虞宿有德望。
袁紹派人通知袁術,希望得到袁術支持。
袁紹認爲自己這個弟弟一定會像誅殺宦官時那樣,與自己一條心。誰料袁術一口回絕:
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亂尚未厭,復欲興之。乃雲今主'無血脈之屬',豈不誣乎!先人以來,奕世相承,忠義爲先。太傅公仁慈惻隱,雖知賊卓必爲禍害,以信徇義,不忍去也。門戶滅絕,死亡流漫,幸蒙遠近來相赴助,不因此時上討國賊,下刷家恥,而圖於此,非所聞也。又曰'室家見戮,可復北面',此卓所爲,豈國家哉?君命,天也,天不可讎,況非君命乎!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
董卓遷都長安後,指使司隸校尉宣璠將太傅袁隗、太僕袁基及身在京城的袁氏男女二十餘人全部收捕下獄處死。
袁家和董卓是有血海深仇的!
你現在不爲朝廷賣命也就算了,連家仇都不報嘛,你還是不是個人了!
這話罵的就很難聽了,古人講的是忠孝,袁紹你現在就是一個不忠不孝的逆子!
袁紹引以爲奇恥大辱,趁孫堅率主力駐紮洛陽之際,袁紹表周禺爲豫州刺史,率兵襲取陽城,企圖斷其後路。
孫堅得此消息,憤慨到: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
隨後放棄西進長安的計劃,轉而與袁術合戰袁紹。
以袁紹、袁術爲核心,關東分裂爲兩大陣營。
袁術與公孫瓚、陶謙結盟,然羣雄大多依附袁紹(乃各外交黨援,以相圖謀,術結公孫瓚,而紹連劉表。豪桀多附於紹),
袁術大怒:羣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又與公孫瓚書,雲紹非袁氏子,紹聞大怒。
兄弟二人徹底決裂,舉目成仇。
豫州作爲天下腹心之地,原先十分富饒,汝南郡和南陽郡一樣,是天下唯二人口超過兩百萬的超大郡。
然而袁術所能動員的力量卻極其有限,兩點原因:
1、陳留、潁川已經被董卓打殘;
舊京空虛,數百里中無煙火。
掠陳留、潁川諸縣,殺略男女,所過無復遺類。
西遷長安的董卓執行堅壁清野戰略,將洛陽所在的司隸河南尹、兗州陳留郡、豫州潁川郡統統夷爲平地,作爲阻止關東聯軍西進的緩衝區。
在李傕等的劫掠下,陳留、潁川二郡被擄殺一空。
2、汝南、沛國陰附陶謙;
來看看陶謙組建的第二次反董聯盟有哪些豫州大員參加:
前揚州刺史周幹、琅邪國相陰德、東海國相劉道、彭城國相汲廉、北海相國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人共朱爲太師,移牧伯,同討李等,奉迎天子。
3、陳國自保,關於陳國的事情後面還會詳寫。
你要說身處南陽的袁術還能有效控制更遠的魯、樑二國,他自己都不信!
袁術此時有三個選擇:
1、北上與公孫瓚合擊袁紹;
2、東進徹底鞏固豫州;
3、南下荊州。
如果選第一個,袁紹將腹背受敵,河北戰事可能就是另一個走向。。。。。。
可能是在孫堅的影響下,又或者袁術更看好公孫瓚,希望二人陷入相持(河北戰事的確延續了數年之久),袁術最終選了第三個,“欺負”單騎入荊的劉表,對他來說也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袁術沒想到的是,劉表居然如此難打!
爭奪荊州
初平三年,孫堅和袁術聯手,南攻下打荊州(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
這是袁術的最佳機遇,如果拿下荊州,轉而席捲江東,整個南部都將控制在他手裡,可以靜觀北方的戰局變化從容做出選擇。
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被孫堅擊退。孫堅隨後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
劉表閉門不戰,讓黃祖出城調集援軍。黃祖雖成功募兵歸來,在襄陽外再次被孫堅打崩,黃祖連襄陽都不敢入,逃到了峴山之中(表夜遣黃祖潛出發兵,祖將兵欲還,堅逆與戰,祖敗走,竄峴山中)
依着孫堅此時漢末第一等的戰力,打下襄陽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孫堅追殺黃祖時大意了,被黃祖軍射殺(堅乘勝,夜追祖,祖部曲兵從竹木間暗射堅,殺之)
失去孫堅這把尖刀,對袁術影響太大了。
術由是不能勝表。
不過連劉表都打不過,袁術的統兵能力和袁紹相比真的差遠了,這也是他日後無法做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亂世裡,哪個主公不能打!
在劉表的逼迫下,袁術節節退讓,被迫將其治所從魯陽移到了穰縣。
就在袁術一籌莫展之際,長安大亂,王允被殺,南陽來了一個可以替代孫堅的人。
呂布。
呂布兵敗長安後,率數百騎逃出武關,來南陽投奔袁術。呂布自以殺董卓對袁氏有恩,然袁術厭惡呂布反覆無常,因此拒絕不受,白白損失一個頂尖戰力。
之前袁術也曾放走過一個智囊:華歆。
袁術佔據的南陽位置是真好,長安被董卓控制後,部分士族往益州跑,後來成爲劉焉東洲集團的主要核心力量,但是一些頂級謀士仍然心繫中原,比如鄭泰、華歆等人,出武關後就被袁術所留。
華歆初到,就看出了袁術的頹勢,勸他中止與袁紹、劉表的紛爭,聯合諸侯,重新扛起征討董卓的大旗(歆說術使進軍討卓)
術不能用。
華歆掂量出袁術的水平後,決定拋棄袁術另走他鄉,恰好獻帝派太傅馬日磾安撫關東,華歆就走了馬日磾的路子當了一名掾屬,之後輾轉去了豫章郡,當上了太守。
自己又不能打,還不能招攬大才,怎能與劉表一較高下,就在他進退失據之時,控制長安朝廷的李傕給他送來來一把“解題鑰匙”。
敗逃淮南
兗州刺史劉岱被青州黃巾幹掉後,初平四年,李傕派出金尚作爲兗州刺史前去上任。走到半路,得知兗州世族已經推薦曹操出任兗州牧。因爲袁術和李傕關係好,金尚就跑到袁術那去了(尚,獻帝初爲兗州刺史,東之郡,而太祖已臨兗州,尚南依袁術)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這個兗州牧還未得到朝廷的承認,名不正言不順!
這就給了袁術出兵兗州的理由:幫助金尚上任。
袁術從南陽郡沿河北上,途中陸續有黑山軍餘黨及匈奴於扶羅前來入夥(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於夫羅等佐之)
袁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佔了封丘,之後派大將劉詳拿下匡亭,袁軍兵峰距離曹操的大本營很近了(術使將劉詳屯匡亭)
曹操爲啥沒有進行反擊呢?
他很聰明,拉長袁軍的補給線,同時以逸待勞,保持最佳戰力與袁軍決戰。
隨着袁軍不斷深入兗州,曹操覺得戰機已至,分兵兩路,一路包圍匡亭,另一路在城外埋伏等待袁術主力。袁術主力剛來救援就遇到曹軍伏擊,袁軍猝不及防,被曹軍大敗(祖擊詳,術救之,與戰,大破之)
曹仁也於此戰閃耀登場(太祖之破袁術,仁所斬獲頗多)
袁術自失去孫堅後,戰力一路下滑,先是被劉表趕出了荊州,匡亭之戰又不敵曹操,被迫向封丘方向敗退。
曹操接到了袁紹的命令,要求他務必殲滅袁術。
荊州有個虎視眈眈的劉表,袁術不敢回南陽,只能往沛國、九江郡方向跑。
爲啥呢?
沛相袁忠、揚州刺史陳瑀都是“他的人”。
袁忠和袁術是從兄弟,這個位置還是袁術所派(至於他到底是忠於陶謙還是袁術,有待後續考證)
原揚州刺史陳溫死後,袁紹派去的新刺史袁遺被殺,袁術順勢表好友下邳陳氏的陳瑀上任。
二人中袁忠肯定是出了力,如果他稍微在沛國阻擊下,袁術大概率會被曹操幹掉(術退保封丘,遂圍之,未合,術走襄邑,追到太壽,決渠水灌城。走寧陵,又追之,走九江)
袁術看走眼的是陳瑀。
瑀旣領州,而術敗於封丘,南向壽春,瑀拒術不納。
陳瑀公開叛袁的理由只有一個:陶謙給出的籌碼太高了。
曹操一路追擊袁術,徐州的陶謙自然看的一清二楚,見袁術勢衰,他趁機拉攏徐州頂級世族下邳陳氏,允諾助陳氏攻取沛國,以陳珪爲沛相。
那還猶豫啥,袁術如果進了壽春城,自己這個揚州刺史不就成了空頭司令了?
袁術面臨起兵以來真正的絕境!
剛遭大敗,壽春城進不去,身後的沛國又被陳珪所佔,旁邊還有一個陶謙虎視眈眈。
這也是爲啥他後來給呂布信裡提到的“幾至滅亡”。
關鍵時刻,孫家又來救他了!
PS:在漢末羣雄中,袁術是個很有號召力的人。
他多次全軍覆沒,仍能捲土重來,袁術的兵似乎怎麼打都打不完。
舉幾個例子
1、逃離洛陽時,袁術沒帶什麼人,但是東漢末年最能打的孫堅馬上帶兵依附袁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引兵從術。劉表上術爲南陽太守,術又表堅領豫州刺史)
2、孫堅戰死,袁術又邀來黑山賊及匈奴於扶羅等助戰,共擊曹操(黑山餘賊及匈奴於扶羅等佐術)
3、孫策打下江東後,孫堅的舊部吳景等都歸順了孫策,袁術實力受損了嗎?沒有,仍能派出數萬人馬,分七路進攻呂布(袁術怒布殺韓胤,遣其大將張勳、橋蕤等與韓暹、楊奉連勢,步騎數萬,七道攻布)
4、被呂布打敗後,袁術還有餘力,主動攻打已經納入曹操勢力範圍的陳國。
5、直到袁術死時,還有一大批人馬,比如廬江太守劉勳就是淮南一帶兵力最強的軍閥(時勳兵強於江、淮之間),陳蘭、雷薄當了山賊,後來給張遼製造了相當大的麻煩(奔其部曲雷薄、陳蘭於灊山)
爲什麼總有很多人來幫袁術呢?
少以俠氣聞!
袁術其實和劉備很像,和底層走得近,但與他所在的士大夫階層有很大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