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臺灣女孩的正向月經行動 林念慈、林薇
在尼泊爾的生活是與工作交織,與自然合拍的韻律中。(圖/林念慈提供 )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來每個女孩都不簡單。」
這回《光華》請讀者們「看過來」,我們訪問的兩個女孩真的「都不簡單」。要打破亙古以來的月經迷思,林念慈在尼泊爾創立「棉樂悅事工坊」,推動環保正向經期運動,2017年入選英國廣播電臺全球百大影響力女性(BBC 100 Women)。林薇成立社團法人「全球小紅帽協會」(簡稱「小紅帽」),關注包括月經貧窮、月經不平等、月經污名化等議題,更是臺灣首位英國「黛安娜人道主義獎」得主。
林念慈2017年入選英國廣播電臺全球百大影響力女性(BBC 100 Women)。(圖/林念慈提供 )
棉樂悅事‧林念慈
與林念慈約好在她老家採訪,位在桃園市區的獨棟透天厝,是她長大的地方,一樓是父親昔日的中醫診所,如今改建成「本立自然良品」療愈空間。
煮好一壺茶,點上蠟燭,說話輕柔緩慢的林念慈緩緩地說起她「遇見自己」的故事。
菩提樹下的月經談話
2013年底,林念慈在尼泊爾,成立「棉樂悅事工坊」(Dharti Mata Sustainable Workshop,Dhartimata來自梵文「大地母親」),開始生產天然、有機的布衛生棉,這是她首次的海外創業,但故事的緣起要從在尼泊爾菩提樹下的一場月經談話說起。
29歲那年,林念慈離開工作七年的非營利組織,這份從大學畢業後即加入的國際志工組織,開啓了她對世界的好奇與認識;但是工作在不同的專案和地區移轉,「我的年齡到了想要做比較深入、自己有興趣的議題。」林念慈說。
2009年,林念慈第一次到訪尼泊爾。在各地的工作中,她總是聽着當地男性、社工人員說着地方的需求,「但是,我很想要知道女人的聲音在哪裡?或者女人的意見是什麼?」於是她央求村長找了在地的女大生來聊一聊。那天在菩提樹下,林念慈問起:「在生活上有遇到什麼困難嗎?」大家集體抱怨起月經期間的不適與諸多禁忌,「當下我很震驚,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衝擊,另外一方面也很憤怒,爲什麼女人會被這樣對待?」
正向月經運動
瞭解當地婦女的需求,林念慈利用每回到尼泊爾的時間,推動婦女衛教課程,並推廣永續環保的布衛生棉,每每獲得熱烈反應。但曾有婦人跟她說:「布衛生棉對她們而言並不是新的東西,卻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我們在哪裡可以買到?」林念慈看見了市場的需求,也成爲她創業的動力。
2013年,林念慈買了兩臺傳統腳踏式縫紉機,以先前熟識的Hasera樸門農場爲基地,蓋了工作室,募集了在地的婦女,開始生產天然、有機、環保的布衛生棉。工坊同時爲在地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形似村裡的微型經濟體,一起推廣永續生活、女性賦權。
棉樂悅事只採用在地的原物料,生產布衛生棉,讓當地婦女可以消費得起環保又永續的生理用品,工作坊的成員也成了教育者,向外推動正向月經教育。林念慈更透過與NGO、INGO的合作,將布衛生棉和女性月經教育一起推廣到更偏遠的喜馬拉雅山區。
在尼泊爾推動這些事工並非易事,但就是機緣到來,讓她一步步實踐心中的願望。林念慈說起「修行中的女性月經教育計劃(Women in Sadhana project),曾經大羣人馬跋山涉水到了深山的女尼寺院,前期已交涉完成,卻碰到修行閉關期,團隊連門都進不去,這樣怎麼溝通呢?只能隔着一道鐵門,靠着一位傳話人,問一句,傳一句,答一句,「你可以感受到隔着那個鐵門背後的騷動,很渴望想要知道更多的情緒。」那是讓林念慈感受最深入的一次田野調查,「尼泊爾會讓你去學習,隨時要因應當時的環境條件去轉念,轉一個方法做事情。」
走往身體的朝聖
2020年初的全球疫情緊繃,尼泊爾無預警的封城長達半年,工坊被迫歇業。2020年9月,林念慈回到臺灣,她把多年的積累寫下來,完成《女,走往身體的朝聖》一書。這本書用六個篇章,寫她的創業、寫她在海外的經歷、寫她的尼泊爾行腳、寫她的世界旅程,寫她的生命根源,更貼切地說,這是一趟「遇見自己」的過程。
身爲女性,月經從青春期開始造訪到更年期結束,伴隨着女性的生命長達數十年之久,但卻鮮少女性能與之和平共處。林念慈的歐美朋友,有人採用了避孕措施,造成經期混亂;在各文化中,月經的污名、禁忌,更像是無形的牢籠,囚禁女人的身心。「我一直都跟我的月經處不好,從小就這樣,直到創業之後花很多時間重新去認識,重新去修復這個關係,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對待自己的身體。」
林念慈說起還在NGO當上班族時,身處於多是陽性力量主導的體制下,工作有個制式的樣態,女性總要不斷的努力,不斷的追求,要證明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總是陷入很疲累的過程;但是尼泊爾教導她,如何「不執着」,隨時見機行事,她舉例當遇到問題沒辦法解決時,尼泊爾人會說:「Kai gar ni Kai gar ni,意思是what to do, what to do , nothing to do.」之後大家就是喝茶、放鬆了。工坊的婦女向她展現如何在忙碌的農作、家人、工作之中,還不錯過享受每個節氣慶典,「在尼泊爾的生活是與工作交織,與自然合拍的韻律中。」
多年來,林念慈透過不斷的生命探索,經歷各個國度的取經,再向內探索自己身體,走上了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道路。她理解到月經其實是上天給女人的恩賜,每月一次透過月事讓身體進行新陳代謝,讓自己進入僻靜又回到重生的循環,女人要跟身體一起合作,跟月經好好相處,才能讓月事變「悅事」。
「女性的身體是跟着大自然一起律動的,如果帶着這樣的覺知去做你該做的事情,那其實是非常有力量的,同時也是一個不費力的狀態。」林念慈說。一如2017年,林念慈入選英國廣播電臺全球百大影響力女性,得到這個獎,林念慈超意外的,但她說:「我們只是每天在工坊縫製布衛生棉,或是去到很多地方演講,它就自己產生效益,自己產生漣漪,慢慢累積出影響力。」與其耗盡心力成爲別人眼中的樣子,不如好好專注自身,成爲自己的樣子,「因爲做回自己,是最不費力的事情。」也一如她的得獎感言寫道:「順應心流,妳將化不可能爲可能。」
小紅帽‧林薇
與說話徐徐緩緩的林念慈不同,小紅帽創辦人林薇一開口就如急行軍的語速,估測一分鐘至少320個字。
林薇是臺灣首位英國「黛安娜人道主義獎」得主。(圖/林念慈提供 )
被噤語的月經經驗
不離本題的,我們問起林薇怎麼開始關注月經議題,「就是從13、14歲,月經來到我的生命當中開始。」林薇說得理所當然。初經來時,原本開明大方的媽媽說起月經卻變得支支吾吾,林薇問了老師,問了朋友,問了阿嬤,大家都要她別大聲說、別在公共場合說,「那時候就覺得心裡有一根刺卡着,想把它解開,從那時候就踏上月經倡議的路。」
成立小紅帽協會後,團隊四處擺攤宣傳,曾經遇到在遠處觀察許久的阿嬤,最後靠近攤位「規勸」她們別在大庭廣衆下說「月經」這種事情,最後卻聊起自己的「月經」經驗,越說越起勁。這次的機緣開啓了小紅帽「阿媽ê月」專案,去訪談臺灣女性的月事經驗。「臺灣其實非常少這樣子的紀錄,阿嬤的時代怎麼處理她們的月事,那就像臺灣的歷史,沒有人去記錄它,就好似缺少了一塊拼圖。」而從這些訪談中可以發現共同的時代記憶,也瞭解其實每個人的月經經驗都是獨特的。「說出來就是一種紀錄,記錄下來的動作,就讓這個經驗變成值得被記錄,值得被討論。」林薇說。
小紅帽藉由口述歷史訪談與策展「阿媽ê月」,記錄下臺灣女性的月事經驗。林薇指出,記錄這個動作,就讓這個經驗變成值得被記錄,值得被討論。(圖/林念慈提供 )
倡議以「月經」爲名的運動
意識到不是一個人可以去翻轉,必須要很多人在生活中一起去實踐,林薇萌生了用一個組織的力量來做,在2019年成立了「全球小紅帽協會」。
小紅帽的工作分爲三塊:教育、倡議和社福。
月經教育雖然已經列入108課綱,但是落實與否是個大問號,爲此小紅帽們自己製作教案、教材、教具,她們深入全臺90多間學校裡,親自走進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成爲現場的教學者,也瞭解一線老師教學上的困境。而且月經教育不只是生理知識的傳授,更含括性別教育、情感教育、國際議題等,能夠進行跨領域的討論。
倡議則是針對月經衍生的各種議題進行討論:比如說「月經污名」,月經是難以啓齒的,總是用「大姨媽」、「那個」來代稱;比如說「月經不平等」,當社會爲了整體公共衛生的提升,提供生理用品是否也與提供衛生紙同等重要;又比如說「月經迷思」,女性在經期時不能進廟拜拜;或者生理期時吃冰,會被糾舉,彷彿所有人都可決定女性的身體,指點女性的日常行爲;這些幽微的面向都是小紅帽希望提出來跟社會正面對決,引起討論。
另外則是國際關注的「月經貧窮」議題,「很多人不理解月經貧窮是什麼,很多人不相信月經的貧窮存在。」林薇說。月經貧窮是指因爲經濟困難,沒辦法負擔足夠的生理用品,進而對生活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林薇曾在荷蘭、坦尚尼亞、賴索托近身發現「月經貧窮」的存在,那在臺灣應該也可能被隱在暗處未被發現。爲此小紅帽們挨家挨戶去拜訪各個社福機構,希望社工們服務個案時,多提問一句,是否遭遇月經貧窮的問題。結果一通通電話,一位一位的個案被轉介進來,目前小紅帽每個月服務國內至少550位18歲以下的青少女,提供她們「個人化」的生理用品。
「其實月經貧窮最嚴重的問題是孩子心理上的焦慮」,因爲生理用品的拮据,讓她們連使用一片衛生棉都有愧疚感。小紅帽提供個人化的生理用品,並藉由社工長期的調查追蹤狀況,瞭解月經貧窮的狀況是否改善。提供個人化生理用品勢必增加社福人員額外的工作,但林薇堅持,她解釋:「我想讓孩子們知道她是有選擇的,雖然處在貧窮的狀態,但只要有人陪伴,就能讓孩子相信,她是有力量,可以爲自己改變現況。」
獲選「黛安娜人道獎」
林薇在公開場合說過很多次了,「小紅帽這個組織,我們從創業的第一天就走在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上。」她希望哪一天這個社會不用小紅帽再登高疾呼,請大家關注月經議題,「就讓這件事情被寫進歷史課本,成爲臺灣過往的記憶,而不是現在我們要面對的事情。」
小紅帽的努力在短短三年間,獲得成效,更在2021年得到英國「黛安娜人道獎」的肯定。得到這項榮譽,林薇形容是「驚嚇的感動」,「即便我們是在臺灣,使用的語言是中文,但是這樣的行動也能被世界看見。」
去到英國領獎,林薇收到許多國際朋友的稱讚,有人告訴她,小紅帽三年做到的事情,其他國家要花上十年的時間,小紅帽的成功是很棒的案例研究,想把小紅帽的故事寫入教科書。林薇轉述她得到的回饋,但是她補上解釋,「這是因爲我們的社會非常願意一起去相信一件事情,或是一起來協力做一件事情,才能達成的。所以是我們背後好幾萬支持的朋友,纔有可能推動起來。」
臺灣有很多的行動與理念可以讓世界看見,讓擁有相同理念的人願意來認識臺灣,與我們交朋友,從這兩位女孩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未來的道路。
林薇在2021年得到英國「黛安娜人道獎」的肯定,但她稱這是因爲臺灣社會很願意一起去相信一件事情,並一起協力去達成。(圖/林念慈提供 )
本文作者:鄧慧純
(本文摘自《臺灣光華2022.5》)
《臺灣光華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