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自由臺灣,不設限的爵士 泥灘地浪人、東京中央線
泥灘地浪人無論在街頭或live house表演,總是能帶來歡樂的氣氛。(圖/ 莊坤儒)
19世紀末,美國南方興起爵士樂,自由、不設限的精神,廣傳全球。而臺灣自由、文化豐富的環境,讓當代的爵士樂團擁有多元的風貌。國樂、客家山歌、原住民音樂等元素,都能融入爵士。臺灣的兩大都市:臺北與臺中也每年舉辦國際爵士音樂節,而今年正值兩廳院舉辦夏日爵士音樂節20週年,象徵着臺灣爵士樂發展的里程碑。
本篇報導採訪兩個在臺灣的外國爵士樂團,來自美國、英國的「泥灘地浪人」,以臺美歷史上都出現過的「街頭賣藥秀」,帶大家回到20世紀初,感受當時爵士樂的氛圍。他們也將爵士元素加入臺灣民謠,改編後的版本更容易令人隨之起舞,讓經典老歌展現新風貌。
另一個來自日本的「東京中央線」,團員同時擔任客家樂團「生祥樂隊」的樂手,成立自己的樂團後,不斷跨界合作,享受在音樂裡探索的過程,反映臺灣當代音樂的豐富與自由。
泥灘地浪人
寶島賣藥秀
星期天下午,泥灘地浪人在公園裡練習,有人胸前掛着洗衣板,有人腳踩洗臉盆,這些日常用品都是他們的樂器,展現美國克難樂隊的文化(Jug Band)。不過,他們表演的曲目卻是一首來自1930年代,由臺灣民謠之父鄧雨賢作曲的〈跳舞時代〉。經過的民衆不禁駐足圍觀,小孩也跟着打節奏,臺裔美籍的團長David Chen說:「我們樂團的目標,就是要喚醒大家心裡的孩子。」
樂團名稱由來,是因爲團員喜歡帶着吉他、啤酒去爬山,腳總是沾滿泥土,加上臺北是盆地地形,於是取名Muddy Basin Ramblers,後來由他們的朋友,客家詩人鍾永豐翻譯爲「泥灘地浪人」。鍾永豐後來也爲他們的專輯《寶島賣藥秀》翻譯創作理念與歌詞,他在專輯裡這麼形容樂團:「自謙業餘,可其技藝恐要讓圈內的專業者冒汗。說是老外,然其對臺灣的熟悉怕要超過九成臺北人。」
《寶島賣藥秀》的專輯名稱,源於臺灣與美國曆史上都出現過的民間娛樂「賣藥秀」,透過表演吸引民衆,順勢推銷藥品。當年,許多美國著名的藝人都曾經歷過賣藥秀的歷練。這張專輯玩的音樂有藍調、爵士、散拍、陶罐樂團、早期鄉村音樂,除了致敬歷史上偉大的歌手與作曲家,也想帶大家思考,如果這些創作者當時有曾造訪臺灣,他們會創作出什麼故事?是否渴望冒險、愛情與自由?
其中一首改編自臺語經典情歌〈望春風〉,David將原本悲慼的歌曲,中間加上一段輕快的節奏,描寫在皎潔月光下,男子雀躍地訴說即將返家的心情,迴應原歌曲中苦等情人的女子。
在《寶島賣藥秀》裡,不只悽美的愛情有了希望,被奴役的身體也得到解脫,歌詞裡提到在美國建鐵路、在加勒比海地區當農工的華人,在曲終之時都高喊「自由」,這正是這羣「賣藥郎中」的目的:「給疼痛靈魂的音樂良方。」
泥灘地浪人經常在團員Zach和Cristina家陽臺練團。(圖/ 莊坤儒)
創作裡的臺灣元素
1920~1930年代,爵士樂進入搖擺舞時代(Swing Dance),人們自由地擺動身體,享受爵士樂與藍調的節奏。泥灘地浪人的〈跳舞時代〉正是「Swing版」的臺灣民謠,David說:「在搖擺舞時代,臺灣很可惜沒有在這個歷史脈絡裡,所以我將爵士元素加入臺灣早期民謠。〈跳舞時代〉的原版是Foxtrot(狐步),本來就可以跳舞,只是比較單調、有規則,改編成Swing後,變得比較活潑。」
無論他們在碧潭河邊,或是大稻埕街上表演這首歌曲,總是吸引衆人圍觀,不僅是因爲一羣外國人能演奏臺語經典歌曲,更是因爲臺灣人記憶中那首老歌變得如此輕快,讓人忍不住跟着節奏擺動。
母語爲英文的David挑戰用臺語演唱:「男女雙雙,排做一排,跳torotto,我上蓋愛」。Zach吹着薩克斯風,Cristina拉小提琴,有時候二人的孩子會坐在嬰兒車裡,望着他們表演。Conor吹口風琴,TC演奏小號,Tim颳着鐵製洗衣板,敲着鈴鐺,擅長踢踏舞的Will手舞足蹈。
大部分團員來臺已經20~30年,都有自己認識臺灣的方式。Tim喜歡在臺灣騎單車,將所見美景分享於社羣媒體。TC放棄美國國籍,在臺灣當兵,還將經歷出書《臺灣饅頭美國兵》,平時喜歡用鏡頭記錄臺灣街頭。Cristina是音樂老師,喜歡嘗試各種樂器,在錄製專輯《擒虎記》接觸到嗩吶後,便開始學習。
近年推出的專輯《擒虎記》,意指:抓住那隻老虎,是向早期爵士的經典歌曲〈老虎散拍〉致敬。這張專輯許多歌曲,展現1950年代二戰後,美國興起「垮世代(Beat Generation)」, 反對標準答案與物質主義,也開始研究東方宗教,於是專輯裡出現一些宗教元素,像是歌曲〈禪宗散拍〉、〈宮廟藍調〉,後者更加入了廟會表演常用的樂器:嗩吶與笙。
同張專輯裡的〈沒在怕海〉,雖然是英文歌詞,但寫的是David祖先與兄弟渡海來臺的故事,除了那位祖先成功抵達臺灣,其他人都落海去世。爲了營造航海冒險的氛圍,這首歌曲還加上大鼓、笙和嗩吶,David還帶着團員奮力吶喊。聆聽時,彷彿能看見他們在大浪中航行的英勇畫面。
泥灘地浪人成團即將滿19年,問起他們在臺灣玩樂團的感想,大家笑着說:「謝謝臺灣人,願意聽我們奇怪的音樂。」團員也表示,臺北是個國際化都市,生活很方便,文化很豐富,在這裡可以與許多音樂人與樂團合作。他們也希望透過其音樂,讓臺灣人認識豐富的音樂類型,最重要的是,在這塊自由的土地上,盡情地隨歌跳舞。
東京中央線
與臺灣有緣的日本樂手
「東京中央線」由吉他手大竹研(Ken Ohtake)、貝斯手早川徹(Toru Hayakawa)和鼓手福島紀明(Noriaki Fukushima)組成。團名來自東京市的鐵路系統中央線,兩旁有許多酒吧、live house、俱樂部,三人年輕時就常在這些地方玩音樂,該地區對他們獨具意義,故以此命名。
Ken和Toru大學時就一起玩音樂, 二人後來因緣際會與客家民謠歌手林生祥同臺表演,覺得相當有默契,於是來到臺灣開始長期合作。二人練團時認爲還需要一位鼓手,於是找了Toru合作多年的夥伴Noriaki(大家稱他爲Nori)來玩。
東京中央線首次演出在2014年,於臺北、臺南、高雄巡迴表演,並做了現場錄音,於隔年發行首張現場錄音的專輯《佇臺南》。這張專輯引起臺灣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謝明諺的興趣,開啓他與東京中央線合作的契機,加入專輯《Lines & Stains》的錄製。
多次到日本演出的謝明諺, 練團時與大家越來越有默契。他曾在受訪時回憶這段過程,他發現Ken的電吉他路線很廣,爵士樂和搖滾的元素都有。Nori打鼓時不會只專注在自己的樂器,而會隨着表演即興。Toru彈貝斯的變化豐富,現場演出也會嘗試曲子發展的其他可能性。
《Lines & Stains》後來獲得第30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獎」。音樂廣播主持人馬世芳評論《Lines & Stains》:「專輯在玉成戲院錄音,果真捕捉了現場演出生猛澎湃的能量,也兼顧了豐富細緻的細節。九首歌,曲風無一重複,很是耐聽,而且都有故事。」
提到戲院改建的玉成錄音室,團員一致讚賞這個充滿歷史的空間及其設計師:來自美國的錄音、混音師 Andy Baker。Ken認爲:「在這裡同步錄音很大的優點是,可以看到團員彼此的演奏狀態。許多錄音室空間不大,團員錄音時只能在不同房間,看不見彼此。」而Toru覺得:「這個空間瀰漫創意的氛圍!」戲院的售票處仍保留着,牆上也貼着早期的電影海報。
東京中央線享受在音樂裡不斷探索的過程。(圖/老頭音樂提供)
繼續在音樂中探險
疫情期間,東京中央線推出新專輯《Fly By Light》,想透過音樂爲社會帶來希望。歌曲〈Moonlight Between Towers〉由Nori創作,描寫他在飯店隔離期間,從窗戶看出去的景象,觸發了他的情感。〈遠距離戀愛〉則是Ken的創作,大家聽完歌曲後,再共同討論出曲目,想傳達疫情之下仍有美好的事情。
三人同時是生祥樂隊成員,客家音樂對他們後來創作有什麼影響?Ken表示客家音樂的旋律很多變,他在潛移默化下,有時即興表演,自然會彈出客家山歌旋律。Toru相當欣賞林生祥音樂的「純粹之美」,他描寫的主題、創作的旋律都很平易近人,卻很深刻。Nori過去在意曲風、節奏要夠「強」,但他從客家音樂學到一份「柔和」。
談起爵士與客家音樂,泥灘地浪人團長David表示:「我聽林生祥說過,客家八音與爵士音樂很像。」而Ken先前受Taiwan Beats採訪也提及,客家音樂沒有音階的概念,這讓他想起爵士歌手 Sarah Vaughan有次在即興時,她唱出鋼琴彈不出的音調。
除了客家音樂,東京中央線還與許多不同音樂類型的創作者合作,像是嘻哈歌手Leo王、搖滾樂團落日飛車的鼓手尊龍,並享受與他們在表演中盡情嘗試的過程。問起他們未來還想與哪些臺灣音樂創作者合作,他們想了一下說:「有緣份的話,都可以!」
如同薩克斯風手謝明諺形容,東京中央線不侷限於某種風格,總是盡情地在音樂中冒險。這樣的態度讓他們不斷跨界交流,在臺灣多元的音樂環境中尋找各種可能性,也讓居住在日本的Toru和Nori願意兩地飛,因爲在這塊土地上,還有好多值得一起玩音樂的夥伴。
鼓手Nori。(圖/老頭音樂提供)
吉他手Ken。(圖/ 老頭音樂提供)
《臺灣光華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