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創業!頭部大賣高管集體出走

大廠前高管創業的風吹到了跨境電商。

經濟形勢面臨挑戰的當下,大公司踩下時代的剎車鍵,高管也紛紛跳出原有的舒適區,創業潮由之更爲昌盛。越來越多的科技高管選擇離職創業,將跨境電商作爲職業生涯的下一站,其創業項目遍及機器人、人工智能以及硬件科技等領域。

不可忽視的一點,大廠高管們創業的優勢更爲明顯。背靠頭部資源的他們,擁有大廠經歷,更甚者自帶“天才”標籤,也使得許多企業往往剛成立不久,就能拿到第一筆融資。

而跨境電商,自然也成了新的造富場。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包括追覓、大疆、字節、阿里、小米等在內,其前高管創業的案例比比皆是,且不少小有成就。在競爭激烈的品類裡找到更細分的品類,他們依託於自身優勢,建立其自己的品牌壁壘,從而迅速在海外市場嶄露頭角。

機器人的“黃埔軍校”?追覓多位前高管創業

有着掃地機器人“四小龍”之一稱號的追覓,近些年的增長令人側目。此前其中國區執行總裁郭人傑透露,追覓科技掃地機器人2023年全球銷量240萬臺,同比增長300%。而在德國、意大利等海外市場,追覓2024年第一季度的市場佔有率均是第一。

不僅在國外大步向前,追覓在國內的發展也十分蓬勃。2024年上半年,追覓國內清潔電器線上市場份額爲18%,位居行業第一。同時,其零售增幅遠超行業老大科沃斯。

深挖之下不難發現,追覓近幾年的持續增長與其重視技術、捨得花錢砸研發大有干係。

數據顯示,追覓研發人員佔比超7成,並且公司的研發投入佔比長期維持在10%。追溯2022年的數據可以發現,無論是石頭科技的7.37%,還是科沃斯的4.85%,其研發投入都遠低於2017年成立的追覓。

很顯然,作爲類目後輩的追覓想跟前輩有所較量,只能拼技術。不過,追覓並沒有在清潔電器類目死守,而是在其創始人俞浩的領導下,開始拓展公司項目,加強打造機器人產業集羣,並於2022年成立人形機器人項目。

但事實卻給了追覓一擊。時間來到2024年,同行打造的機器人已經可以花式跳舞、玩越野,甚至個別實現量產,而追覓的機器人技術卻並沒有進一步的消息,反而開始由自研轉向投資。2024年,追覓投資了人形機器人研發公司魔法原子。

而這或與其高管離職大有干係。只因從追覓離職的多位高管都衝向了機器人行業創業,追覓亦是因此被業內人士戲稱爲機器人的“黃埔軍校”。

2024年11月份,追覓中國區執行總裁郭人傑一則“告別追覓”的朋友圈成功做實其離職的消息。而他將投身的也是追覓近年加註的消費機器人領域,公司名稱爲蘇州樂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公司的首輪融資已經接近完成。其投資方不乏IDG資本、經緯創投、真格基金、Monolith等,投後估值約5億元。且有業內人士透露,有投資方主動擡高估值,只爲儘快敲定份額。

能獲得多家資本青睞,郭人傑確有過人之處。97年出生的他,畢業於西安交大少年班,曾在寶潔擔任品牌總監,於2021年加入追覓。

只用3年時間他便完成職位三級跳,一躍成爲追覓中區執行總裁,也成功主導追覓從小米生態鏈到自主品牌的轉型,讓其成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殺出重圍,實現清潔電器市場佔有率從0到1。

事實上,在郭人傑之前,追覓已有多位高管離職創業,賽道均爲機器人相關。

追覓人形機器人業務負責人喻超離職後,在2024年9月創辦了鹿明機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聚焦於家庭場景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其在職追覓時的部分核心成員也加入鹿明機器人。

目前,公司已經完成了兩輪融資,分別爲去年11月國香資本和英諾天使基金、今年1月梅花創投的兩輪融資,不過具體融資金額暫未透露。

在職期間,喻超曾帶領追覓團隊完成仿生四足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研發工作。更早之前,喻超曾任職於第一批人形機器人公司的上海嶺先機器人。可以說,在機器人賽道,喻超有着豐富的經驗。

被安克投資的泳池清潔機器人星邁創新Beatbot,其創始人王生樂同樣來自於追覓,曾擔任追覓常務副總裁。他創立的Beatbot不僅擁有自己的官網,還在亞馬遜開設了店鋪,旗下多款產品 銷量不菲。2024年上半年,Beatbot成爲高端機器人泳池清潔器中最暢銷的品牌。

據悉,星邁創新已經完成兩輪融資,分別爲2023年高瓴創投、源碼資本領投的約2億元融資;2024年,安克創新、凱輝基金領投的A輪融資。至此,公司的估值已經超過20億元。

公司多位高管離職創業均選擇機器人相關賽道,如今的追覓已然有了機器人類目的“黃埔軍校”的味道。

雖然高管們的起點、經歷並不相同,但有所相同的一點是,他們都從追覓過渡,也踩中了時代向上的節點,拿下了資本的鼎力支持,成爲創業失敗之外的個例。甚至一些創業者初期就有了全球視角,將更多的目光瞄向海外市場。

不過,就產品來看,如今的掃地機器人類目似乎不再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重心放在了人形機器人上。尤其是今年頻繁出圈的宇樹科技,其AI機器狗火到國外;樂聚的人形機器人“夸父”在步行、跳躍等方面均有所成就。

以至於有業內人士猜測一旦人形機器人技術有所突破,成功應用到商業場景,那麼智能程度相對較低的掃地機器人,會不會被取代呢?

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近些年各大頭部都普遍瞄準了割草機器人賽道。今年的CES2025上,包括科沃斯、追覓、石頭科技、雲鯨等在內的大賣相繼發佈升級拳頭產品的同時,也發佈了庭院機器人類目產品。

科沃斯將此前在歐洲爆火的割草機器人GOAT帶到了美國,並宣佈將於今年全面開售;而追覓則發佈了了A1 Pro與A2割草機器人。除此之外,包括安克、九號等在內的公司也展出了割草機器人的產品。

不難看出各大頭部對割草機器人的看好。一方面或是基於多元化的拓展和佈局,但小編猜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掃地機器人市場增長觸頂的焦慮,想要尋求新的增量。

大疆前高管集體創業,跑步進場跨境電商

除卻追覓外,從大疆出走的不少員工也走上了創業跨境電商的道路,且多已成就頗豐。

大疆作爲中國無人機市場的一張閃亮名片,持續領跑行業的同時,也重塑了國際科技市場的格局。 數據顯示,大疆旗下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份額佔據全球近85%,穩居全球民用無人機企業之首。

即便美國曾多次阻撓大疆的銷售,但並未對其造成較大的影響,反而進一步鞏固了大疆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2024年,大疆農業無人機出口數量對比2017年增長了32倍,年增長率高達66%。

如今的大疆,正試圖摘去“無人機”的標籤,找尋自己的又一增長曲線。據瞭解,近幾年,大疆相繼進軍了車載、農業無人機、影像系統設備和教育機器人等領域。

不同於追覓前高管創業方向全聚焦於機器人領域,從大疆出走的員工們多是技術骨幹出身,他們將目光投入到了新能源、機器人、3D打印、智能家電等不同的領域。

雖然深耕產品不同,但並不妨礙這些大疆系的公司擁有一些共性,例如創業項目集中在高新技術行業,且他們早已將目光放到了全球,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耳熟能詳的跨境電商品牌。

曾在大疆創立電池研發部的王雷,於2017年離職,創立了專做移動儲能的正浩創新,推出戶外電源、家庭儲能系統等多個生態產品。公司成立次年,正浩創新拿下3輪融資,其投資方包括德聯資本等,後其又在兩年內拿下3輪融資,共計6輪融資。

或許是精準地踩中了每一個關鍵節點。正浩創新成立第三年,也就是2019年,其營收便出現超10倍增長;2021年公司營收接近16億元;2022年公司營收接近10億美元;2023年上半年,其營收突破30億元人民幣,市場佔有率高達35%,超過華寶新能源和德蘭明海,位列第一。

亞馬遜上,正浩創新每年的會員日、黑五等大促點,銷售都大超預期。早在2022年亞馬遜會員日期間,正浩創新還成功拿下歐洲銷售排名第一。

同樣是出身於大疆的魏基棟,曾擔任大疆高級研發經理職位,技術出身的他在2017年離職後創立了鬆靈機器人,起初主做停車AGV業務,後專做移動機器人底盤市場,並在兩年時間內做到了千萬級的營收。

但魏基棟並沒有就此停住創業的步伐。2022年,公司開始向智能割草機器人進軍,便成立了子品牌Mammotion,主做割草機器人及相關配件。在衆籌平臺試水後,相繼入駐亞馬遜等平臺,後在亞馬遜上做到類目第7。

憑藉僅僅33個ASIN,Mammotion便做到了1.5萬件的銷量,銷售額亦是超過4462萬美金。而在融資方面,鬆靈機器人也是不容小覷,已經拿下4輪,投資方不乏紅杉中國、五源資本等,其中最高一輪融資超億元。

拓竹科技的誕生時間不算早,是2020年大疆、阿里、字節等大廠的多位前員工組團成立的公司,但其可謂是當之爲愧的黑馬,它打破了國內3D打印機廠商年銷售超億元企業較少的局面。

公司推出的品牌Bambu Lab,專注於桌面級3D打印產品。歷經近2年時間的迭代測試後,其首款產品X1系列正式在2022年推出,不久便獲得TIME時代週刊2022年度最佳發明。

與一衆出海品牌有所不同,Bambu Lab並非將精力聚焦於亞馬遜,而是更多的投入到獨立站品牌的建設。這也使得其獨立站排名不斷上升,去年10月的單月訪問量達到820萬元。

目前,拓竹科技已完成3輪融資,其投資方不乏銘石投資、IDG資本、淡馬錫等,此外還有消息稱其估值已成爲中國未上市的3D打印公司中最高的廠商。

除上述已聲名在外的品牌之外,還有不少大疆員工選擇創業,他們多聚焦於智能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硬件等熱門創新性行業,創業項目多與其原有職位相關。

且,這些創業公司多將產品研發放在中心位置,例如正浩創新成立之初的研發員工佔比就過半,鬆靈機器人研發團隊佔比高達60%。不可置否,他們更願意在研發上投入更多的費用。

這一點,與他們的老東家大疆相同。據瞭解,大疆的研發人員佔比達25%,且公司每年會拿出相當佔比的利潤用於技術研發和招聘優秀人才。大疆開出的工資更是名列前茅,甚至超越了許多一線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在技術崗位,應屆生的薪資往往都能達到35k。

也正如前文提到追覓時機器人的“黃埔軍校”,而大疆亦是如此,諸多員工在大疆的多年薰陶下,又離開轉向各行各業進行創業,爲大疆注入活力的同時,也成功在各地開花結果。

國內大廠高管創業,他們都在深耕什麼

前高管創業、技術員工創業的案例並非只是侷限於追覓、大疆等企業中,國內創業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例如大廠字節、阿里、百度、華爲等,獨角獸小米、小鵬等,而他們深耕的項目也不單一,而是橫跨智能家居、電子消費、美妝、機器人、兩輪車和AR眼鏡等多個領域。

曾任本站考拉跨境進口電商項目負責人、天貓進出口業務顧問的張蕾,創立了跨境服裝品牌AHA SELECTED,其獨立站產品涵蓋服裝、美妝品類,從美國市場起步,目前在年輕人羣佔比上已做到接近SHEIN比例的份額。

2020年,丁振從自己就職了11年的奇虎360離職,創立了致瓴科技,選擇與老東家產品相似的賽道,深耕可視門鈴、室內雲臺攝像頭、戶外太陽能燈家庭智能安防產品。成立三年,公司拿下4輪融資,目前公司已成功打入北美、歐洲等多國市場。

前小鵬汽車的聯合創始人何濤帶領四名核心骨幹,於2024年創立了廣州三壽科技有限公司,面向海外市場主做智能兩輪車。當年8月,三壽科技已經拿到由紅杉資中國參投的天使輪融資。

原堅果投影CPO王驍逸,曾在安克等公司就職,在智能硬件領域經驗豐富。在去年8月,王驍逸創立了逸文科技,主做AR眼鏡。不到一年時間,便推出G1智能眼鏡,不僅支持實時口語翻譯,還有AR顯示,擁有記錄、翻譯、導航、演講提詞以及大模型問答等功能。目前,公司已完成天使輪融資。

不難看出,在各式創新性賽道,衆多大廠高管蠢蠢欲動。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紅利見頂的情況,他們紛紛選擇邁入。在他們看來,對於“如何打造一款成功的產品”有着更深刻的認知,在資本的加持下,能夠更上一層樓。

有SHEIN和Temu珠玉在前,資本都想要投出下一個後浪。多個科技高管離職創業給了資本機會,但他們在出手時也更爲嚴謹,大廠經歷和豐富賽道經驗無疑是創業者最好的背書。

有所相同的是,很多創業者都將公司的位置放在了深圳。毫無疑問,深圳的供應鏈優勢對於初創企業而言仍然是非常大的誘惑,尤其是對於那些一開始就瞄準海外市場的創業者,供應鏈的砥礪和衆籌試水都是極其重要的一步。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並不會影響創業者的激情,出海所蘊藏的巨量利潤之下,一個又一箇中國品牌在海外大放異彩就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