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團別高興1/人頭帳戶怎麼判? 最高法院:不要以爲新法能脫罪
檢警認爲人頭帳戶爲詐騙工具的首惡,對於最高法院認爲《洗錢防制法》「提供帳戶罪」不能適用所有案件類型表示歡迎。(圖/報系資料照)
臺灣詐騙氾濫,刑事警察局去年統計,近5年詐欺案件財損近200億元,許多基層檢察官痛批人頭帳戶太氾濫,已淪爲詐騙工具的首惡。由於檢察官須在法庭證明人頭帳戶提供者是故意的,才能依幫助詐欺等罪名定罪,難度太高,法務部爲此在《洗錢防制法》增訂第15條之2的「提供帳戶罪」,規定首度賣帳戶未達3個,只須告誡處分,但5年以內再犯,就要判3年以下徒刑、或科或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
上述條文經立法院今年5月19日三讀通過後,社會上反應兩極,有人認爲法務部採取「先行政後司法」的截堵式立法模式,可讓初犯的帳戶賣家知所警惕,也可減少檢方舉證犯罪的困難,避免浪費司法資源;反對者則認爲,詐騙集團禍國殃民,新法竟對帳戶賣家放水,賣帳戶給詐團應該直接起訴判刑關起來,痛批法務部不知民間疾苦。
對此,最高法院日前首度出爐一起指標性判決,案號是臺上字第2673號刑事判決,承審的刑1庭指出,帳戶賣家是否故意提供帳戶給詐騙集團,彼此有無犯意聯絡,須依個案認定,不能因爲《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2的新法實施後,對被告較爲有利,就須優先適用,因此就算是第1次(或經裁處5年以後再犯)無償提供未達3個帳戶的被告,也未必能免除幫助詐欺或洗錢罪。最高法院強調,新法是爲了檢方不易舉證被告的主觀犯意,避免影響人民對司法信賴,才立法截堵。
立法院今年5月19日三讀通過《洗錢防制法》「提供帳戶罪」,社會上反應兩極。圖爲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圖/周志龍攝)
最高法院這起重要判決發生在2020年6月30日,黃姓外送員在臉書「桃園打工」社團上,發現帳號名稱「Y.F. Ding」徵求網拍代購人員,黃男透過臉書Messenger聯繫後,加入line羣組與一個「蕭小姐」聯絡,「蕭小姐」聲稱他們團隊是BitoPro幣託交易所,提供金融機構帳戶讓該團隊匯入款項再轉出。黃男與「蕭小姐」聯絡期間一度懷疑對方動機可疑,但最後仍提供國泰世華、玉山、元大等銀行存摺影本,導致張姓等6名被害人將數萬至10餘萬元不等金額錢匯入黃男帳戶後,被詐騙集團提領洗出,黃男每次可得1千元不等的報酬。
黃男遭桃園地檢署依幫助詐欺等罪起訴後,一審桃園地院重判他3年8月徒刑,二審高等法院改判2年4月徒刑,上訴後,最高法院刑1庭在今年7月27日駁回,由於刑1庭審理本案期間剛好在新法實施後,外界認爲刑1庭或許會依新法從輕認定,不料最後仍予重判,並揭示上述判決意旨,引起法界關注,法界人士認爲,最高法院此項判決對賣帳戶給詐騙集團的人來說,無異當頭棒喝,不能因爲新法實施就心存僥倖,不少基層檢察官對最高法院此項判決紛紛按贊。
刑事局去年統計,近5年詐欺案件財損近200億元。圖爲刑事局2020年破獲越南裔男子、收購人頭帳戶詐騙案。(圖/警方提供)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