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牛”行情下鎖定盈利,年內超千款理財提前終止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13日,提前終止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共1053款,去年同期爲878款,同比增加175款,增幅19.93%。事實上,從理財淨值化轉型以來,這一現象就時有出現,但今年數量格外多,甚至有產品比原計劃提前了5年之久,這也和銀行系理財子公司開始更關注投資者體驗有關。
“大多數被提前終止的產品都是因爲規模太小,類似於公募基金的迷你基金,不利於後續投資管理,可以說是理財機構在當前淨值轉型控制理財產品數量、壓降管理成本的一個舉措。”某股份行旗下的理財子投研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
但多家理財子人士也對記者提及,今年提前終止的數量格外多,原因不是在於產品業績不好,而是有些產品業績提前達標,類似於正常止盈,尤其是“債牛”行情今年走得遠超預期,10年期國債收益率此前一度逼近2.2%。提前中止操作和監管評級裡設定了“業績達標率”這一指標有關。同時,經歷了上一輪理財市場大波動,當前消費者保護部門已經成了多數理財子最關鍵的部門之一。
超千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似乎已成爲理財子的一種策略,旨在提升理財產品的投資體驗,防止淨值大幅波動而造成的恐慌性踩踏贖回。經歷了前幾輪的淨值波動,“理財客羣並非基金客羣”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理財客羣對波動的容忍度極低,並將理財產品視爲存款的替代品,因而如何提升投資體驗,成了理財子的關鍵課題。
近期,華夏理財、中郵理財、民生理財等多家理財子發佈了旗下部分產品提前終止公告,大多爲固收類產品,包括定開型產品,風險等級普遍爲R2、R3級,成立時間從1個月到1年不等,多數運行時間不長,認購規模較小,現金管理類產品一般都不在其列。
其中,中郵理財的郵銀財智·鴻運定製6號(盛鼎版)人民幣理財產品原定於2029年6月17日到期,但現擬於2024年6月17日提前終止,比原計劃提前了5年之久,因而引發關注;民生理財的玉竹固收類兩年封閉150號理財產品也於6月11日宣佈提前一年多終止運營。
此外,一些其他理財子發行的封閉式產品近期也出現提前終止的情況。例如,光大理財“陽光青睿躍樂享10期固定收益類I”、招銀理財“招睿焦點聯動黃金自動觸發策略3號”、興銀理財“豐利興動多策略封閉式55號增強型固收類理財產品A”等5只產品提前終止。事實上,這些提前終止的產品業績都高於基準,2024年5月有1232只封閉式公募人民幣理財產品到期,其中處於榜首的理財產品收益超過15%,這也和年內“債牛”行情有關。提前終止產品存在及時止盈、鎖定收益的考量。
某理財子業務人士對記者表示,產品提前終止是一個比較常規的操作,大多數是因爲產品規模太小,不利於後續投資管理,所以提前終止了。通常理財產品協議裡會有提前終止的條款,會對產品規模或收益率進行設定,有的產品規模只有幾百萬或者小几千萬元,很難進行投資,像很多債券的起購規模就是幾千萬元。
具體而言,對於理財機構而言,在可控範圍內產品規模越大越好。100億元的產品,可投資標的較爲豐富,範圍也比較廣泛,通常會有2%~3%投到非標產品中,以平滑收益率波動;如果是幾億、幾千萬元規模的產品,那麼投資起來就相對有限。
此外,產品規模的大小和業績也與銷售有關。在收益率相對較低的時候,投資者可能會選擇贖回,去尋找其他替代品,進而使得產品管理規模驟降。
業內人士認爲,理財產品合同一般都會寫明產品提前終止的條件。面對這種情況,投資者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投資策略、風險偏好和投資期限,並加強對理財產品合同條款的研讀,特別是關於產品變更、提前終止等方面的約定,以充分了解自身的權益和可能面臨的風險。
“債牛”下理財子仍難鬆懈
儘管當前市場“債牛”氛圍仍濃,近期經歷波動的債市收益率再度快速下行,但行情走得越極致,理財子面臨的壓力可能也越大,因爲不同於公募基金,對理財子而言,如何獲得“穩穩的絕對收益”、避免大幅淨值波動是永恆的課題。
金融監管研究院提及,2018年資管新規推出後,“理財負反饋”引起投資者心理、銀行理財投資行爲的雙重改變,2022年11月債券市場深度調整,進而引發產品贖回,這又導致債券價格進一步下跌,引發新一輪產品贖回,如此往復的過程業內稱爲“理財負反饋”。經歷衝擊後,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進一步降低,銀行理財產品更加追求“穩健低波”屬性。
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統計,截至5月26日,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29.1萬億元,朝着30萬億元大關逼近。今年6月,在各類寬基指數、債基的發行下,公募基金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元。去年,理財規模被公募基金反超。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場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降至25.34萬億元,公募基金存續規模升至27.79萬億元。
這一趨勢也與上述2022年四季度的一場債市巨震有關。當時債市大跌,淨值型理財產品遭鉅額贖回。據記者瞭解,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當時銀行理財市場規模24.92萬億元,同比下降12.14%。從2022年四季度到2023年前3個月,整體贖回規模近6萬億元。直到2023年4月開始,理財客羣情緒才逐步回暖。
可見,理財市場逐步恢復人氣和元氣,耗費了大半年的時間。自此之後,理財子對於管控淨值波動的意識就更加強烈,採取的行動包括髮行更多攤餘成本法或期限更長的封閉產品,存款產品的配置也有所增加。同時,理財子的優勝劣汰趨勢越發明顯。消費者保護成爲最關鍵的任務之一。
相關研究顯示,從運作模式看,截至2024年一季度,封閉式理財規模增長,佔比提升0.2個百分點至21.2%,開放式規模回撤明顯;理財繼續押注債券,增配流動性資產。具體而言,全市場理財投資債券類資產(含存單)15.78萬億元,佔比54.73%,較年初下降1.88個百分點。全市場存款類資產佔比持續提升,一季度末佔比27.4%,較年初提升0.7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做大規模仍是理財子的目標之一,而當前渠道爭奪更加激烈,行外代銷佔比在提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有495家機構代銷理財公司產品,較年初增加4家。全市場行外代銷佔比增長4個百分點,母行代銷佔全部代銷規模的比重降至約68%。從各類機構看,股份制理財公司行外代銷佔比最高。
某股份行旗下的理財子高管此前對記者表示,在整體利率下行背景下,未來資產的獲取能力至關重要,關鍵在於與母行協同拓展非標資產標的,這使得封閉期較長的產品獲得支持;同時,2023年以來,各大理財子都堅持低波穩健的路線,進一步加強消費者保護服務和投資者教育,預計未來各大理財子的服務差異化也會加劇。未來,消費者保護將是核心,理財子的服務能力也將出現較大的分化。此前,多家理財子專門建立了消費者保護辦公室(爲獨立的一級部門),並向渠道和投資者頻繁進行培訓或路演。也有觀點認爲,理財兼具普惠性質,對於一些投研能力、資金支持不足的小型理財子,未來的前景可能更加具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