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來就頭昏眼花!起身前小動作 預防姿勢性低血壓

站起來就頭昏眼花!起身前小動作 預防姿勢性低血壓。(示意圖/Shutterstock)

從坐或蹲姿變成站姿後,會頭昏眼花、眼前一片黑,重心不穩還可能跌倒,這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研究發現,確實有方法可以預防,或加速緩解不適。

姿勢性低血壓對於不同族羣的困擾程度大不同,年輕人可能只是暫時頭暈、過幾秒就沒事,但年長者卻很有可能因爲暈眩、跌倒進而造成腦損傷或骨折等意外。現在有研究發現,只要做一個動作就能有效預防姿勢性血壓造成的頭暈問題。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研究團隊找了22個曾發生過姿勢性低血壓的女性,分成3組,第1組完全不採取任何動作(對照組)、第2組在起身前反覆擡膝蓋30秒、第3組在站姿時腳交叉,研究團隊同時監控他們的血壓和心跳變化。

結果顯示,有做動作的後兩組在起身後,血壓和心跳會明顯高於對照組,而受試者主觀感受也證實,有做動作時,暈眩感和暈眩消失的速度比以往經驗改善許多。此研究刊登於《心律(Heart Rhythm)》中。

●預防姿勢性低血壓 下肢運動有助血液迴流

姿勢性低血壓是指,從坐姿改爲站立後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毫米水銀柱、舒張壓下降超過10毫米水銀柱,由此可知,造成頭暈目眩跟血壓及腦部血液灌流有關。

當姿勢改變,例如從坐姿變成站姿,約有500~1,000cc血液會往腳部流動,此時身體的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會感應身體姿勢和血流改變,進而讓自律神經去調節血管阻力和心臟跳動的速度,增加血壓和心臟血流量,但此調節失靈就會造成姿勢性低血壓。

「該研究起身前先反覆擡膝蓋30秒預防姿勢性低血壓、起身後雙腳交叉來加速消除暈眩感,原理是透過運動,幫助下肢肌肉收縮,並促進下肢血液迴流。」

起身後交叉雙腳,可以加速緩解頭暈感。(示意圖/Shutterstock)

泰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蔡育霖指出,靜脈血管彈性較差,主要靠肌肉收縮讓血液迴流,所以透過簡單的動作來幫助血液迴流心臟,可以預防姿勢性低血壓,「照顧手術後或臥牀一段時間的病患時,在病人下牀前都會讓他們先做腳踝幫浦運動,也就是上下反伸屈曲腳踝促進血液迴流,來預防下牀後頭暈而跌倒。」

●姿勢性低血壓6個高風險因子

一般而言,姿勢性低血壓是種症狀而非疾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彥舟指出,疾病或藥物都可能造成姿勢性低血壓,且健康的人也可能發生:

1.自律神經失調:因爲血壓和心跳靠自律神經控制,所以造成自律神經或神經傳導失調的疾病都可能引發姿勢性低血壓,例如糖尿病、帕金森氏症患者。蔡育霖也指出,復健科常看到脊隨損傷的病人,由其是胸椎以上脊髓受傷的人,也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

2.藥物:例如精神科或降血壓藥物,服藥初期要特別注意

3.貧血

4.心臟病患:例如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包膜炎

5.水分不足:最常發生在沒有重大健康問題的人身上

6.蹲或坐太久

另外蔡育霖也指出,不當的重量訓練姿勢與不適合的訓練項目,也可能造成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加重、增加風險。蔡育霖指出,重訓例如硬舉或深蹲時,有些人會閉氣、施力,這時胸腔壓力的持續上升、輸出和迴流心臟的血液變少,加上這些重訓動作,血液會集中在下肢,因此當軀幹立直或身體移動時,腦部血流不足導致頭昏、眼前一片黑甚至突然暈厥

重訓時錯誤地呼吸和姿勢,也可能導致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加重。(示意圖/Shutterstock)

其他如下肢靜脈迴流較差的人,包括孕婦、老年人、長期臥牀的人,都是姿勢性低血壓的高危險族羣,「有時姿勢性低血壓也是身體出問題的徵兆,例如胃出血但不自知,」陳彥舟說。

●除了放慢動作 另外4種方式避免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雖然是小毛病,但對長輩而言,很有可能因暈眩而跌倒。專家指出,有些方式可以預防,例如改變姿勢時要慢,建議離開牀時,先坐一段時間,沒有暈眩感再起身站立。其他方式還包括:

1.曾有過因爲重訓而姿勢性低血壓的人,可以選擇上半身固定、下半身出力的運動器材,例如坐姿大腿推蹬機或彈力帶,增加下肢的血液迴流,就可以避免姿勢性低血壓。

2.避免盤腿久坐,因爲盤腿會使血液更容易遲滯在腿部。

3.用彈性襪。陳彥舟指出,和腿部運動原理相似,彈性襪能幫助腿部血迴流。

4.多運動。蔡育霖表示,運動可以改善自律神經的調控能力,增加靜脈迴流的速度和有益於心血管健康,尤其是訓練下肢肌力和有氧運動都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