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浩院士:三次受命“改行”,畢生報國追光!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2024年7月12日13時08分,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張存浩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張存浩院士爲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傑出盟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黨組書記、第二屆和第三屆主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原所長,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分子反應動力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這位一生矢志科研報國的科學巨擘,從風華正茂到暮年餘暉,圍繞國家戰略需要,爲祖國科學研究三次受命“改行”轉換“賽道”,功勳卓著。

一次“奔赴”——摘掉中國“貧油國”帽子

很難用一個標籤概括這位老者。

張存浩並不屬於某個研究領域,準確說,他奠基並開拓了多個科研領域,他並非“追光者”而是“發光者”。

1928年2月,張存浩出生在天津的一個科研世家。1950年,他碩士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同年10月回到祖國,1951年進入東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分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工作。

60載奉獻、三次“改行”,也從此邁步。

1951年,張存浩接到第一項科研任務——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

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尚未發掘大慶油田,石油供應不能滿足新中國建設的需要。當時,用煤合成液體燃料用的是稀少昂貴、催化效率不高的鈷催化劑。

爲使國家儘快摘掉“貧油國”的帽子,1951年到1958年,張存浩與樓南泉、王善鋆等人不分晝夜展開攻關,經過“小試”“中試”、與煉油廠合作,創造性研製出高效氮化熔鐵催化劑,並建立了流化牀水煤氣合成油工藝體系。

最終,每立方米水氣的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的產率超過200克,超過當時國際最高的160克水平,關鍵指標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不到30歲的張存浩,因此獲得1956年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這是張存浩科研生涯的第一個艱鉅任務,也是他攻克的第一道世界級科學難關。

二次“改行”——“把火箭送上天”

再難啃的硬骨頭,張存浩一定要啃。

張存浩接到第二個科研任務——研製火箭推進劑。60年代末,緊張的國際形勢迫使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

受命轉向火箭推進劑這一新領域,張存浩成爲研究火箭推進劑和發動機燃燒的負責人之一,這一次,他冒着生命危險,率領團隊在火箭試車臺上做,研製出液體氧化劑噴注器等關鍵部件。

資料顯示,在火箭推進劑研製過程中,張存浩與一位復轉軍人在火箭試車臺上進行燃燒試驗,此時意外發生了:打開閥門的瞬間,一團巨大的火焰撲面而來,近在咫尺的兩人卻看不到對方。好在這位復轉軍人迅速將閥門反向關上,避免了一場災難。

對此,張存浩曾坦言:“這項研究危險性大,想一點兒事故不出很難,除非你不幹。我作爲專業人員都沒有完全避免的把握,如果讓別人去做就會更危險。”

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張存浩與合作者發展了固體複合推進劑的表面多層微火焰燃速理論,首次揭示了侵蝕燃燒現象中臨界流速存在的根源。

這一成果,不僅令美國科學家讚歎不已,還在1964年獲得錢學森的高度評價。

三次“轉身”——“搞比火箭推進劑還難的激光”

20世紀70年代初,激光成爲國際科研前沿和國家重要戰略課題。

1973年1月,在人財物匱乏的條件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成立“化學激光研究室”,張存浩爲室主任。

那一年,張存浩45歲,他再一次“轉行”了。

張存浩和他的團隊再次進入山溝的試驗站從零開始,從事超音速氟化氫、氟化氘激光研究。

由於當時正處文革,國際學術交流幾乎停滯,張存浩和團隊面臨重重挑戰。

經過張存浩和何國鍾、沙國河、楊柏齡等人的艱苦攻關,超音速燃燒型氟化氫、氟化氘激光器終於誕生。

在張存浩的帶領下,1985年,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的脈衝氧碘化學激光器,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1992年,張存浩領導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

之後,氧碘化學激光研究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激光器整體性能始終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

回首這段經歷,張存浩說:“搞激光比搞火箭推進劑還難,主要是一無所有。資料、儀器、設備樣樣都缺,光譜儀、示波器什麼都沒有。”

杜祥琬院士爲此評價:“張存浩爲推動我國化學激光領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愛才惜才——投資中國科學未來

“張先生要求科研團隊,一旦確定了一個科研項目,一定要爭分奪秒地儘快做出成績,並且要‘目不斜視’,不能分散精力,不能三心二意,這樣才能出成果。”一位曾與他共事20年的科研工作者記憶猶新。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科研隊伍人才老化、後繼乏人等問題嚴重。

張存浩在開創我國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研究領域的同時,還在培養青年人才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

在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期間,張存浩主持啓動了中國首個人才項目“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資金”;爲促進人才發展,鼓勵學者回國,張存浩兩次向國家領導人建議,1994年,在他的倡議下設立,該基金已資助逾4000名青年科學家,他們中已有近兩百位當選兩院院士。

他還推動成立了我國科技管理部門中的第一個專業學風管理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

2014年1月10日,張存浩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他動情地說:“我們爲能夠奉獻於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而感到無比的幸運和驕傲!”

學有古風、科研報國,雖非一生衷於一事,卻將畢生報於一國。巨星雖隕落,但他的報國精神,將浩然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