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昌/從恐怖主義發展趨勢論臺北世大運六大反恐作爲
▲伊拉克宣佈光復摩蘇爾,使伊斯蘭國痛失在伊拉克境內的最後戰略據點,此舉對國際恐怖主義的發展具有何等意涵?(圖/路透社提供)
2017年7月中旬伊拉克政府宣佈光復北方第一大城摩蘇爾(Mosul),使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痛失在伊拉克境內的最後戰略據點。這樣的發展至少有兩個點值得觀察:第一,摩蘇爾是伊斯蘭國的起家地,2014年6 月伊斯蘭國橫掃摩蘇爾,洗劫銀行獲得大量的現金與金條,奠定了伊斯蘭國的基礎,三年之後的今天,摩蘇爾的失守象徵着伊斯蘭國的根基徹底動搖;第二,摩蘇爾以其大量的人口、土地與財政資源儼然成爲伊斯蘭國所欲建立之哈里發王國的精神堡壘,如今這座堡壘已經重回伊拉克政府手中,喪失精神堡壘之後,其所謂的哈里王國將迅速崩潰。這樣的新情勢對國際恐怖主義的發展具有何等意涵?伊斯蘭國的勢力是否因此消失?國際恐怖主義威脅會不會因此減弱?而值此之際,臺灣正在舉辦世界大學運動會,在反恐維安上應該做好哪些防範措施才能避免恐怖主義攻擊?
一、國際恐怖主義四大發展趨勢
若以法國大革命爲恐怖主義的起點,那麼恐怖主義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這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國際恐怖主義已經歷許多不同發展階段,而近期國際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具有以下四種特性:
(一)伊斯蘭國和蓋達組織仍爲主要威脅來源:悉知,伊斯蘭國與蓋達組織有很緊密的血緣關係,伊斯蘭國發展之初是所謂的「蓋達組織伊拉克分支」,後來因爲理念與攻擊手法不同,兩者才劃清界線各立門戶。而在伊斯蘭國搶佔國際媒體版面的情況下,蓋達組織的新聞性大不如前,但這並非意味着蓋達組織的威脅性與影響力已經不在;國際間,蓋達組織與伊斯蘭國依舊是當前最主要的恐怖主義威脅制造機。
(二)伊斯蘭國版圖縮小,勢力外擴:伊斯蘭國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地面作戰節節敗退,繼摩蘇爾與阿勒波(Aleppo)紛紛失手之後,其佔領之土地面積已經縮小到只剩下其首都拉卡(Raqqa)附近的版圖,美國聯軍與伊拉克/敘利亞政府軍正計劃發動攻擊拉卡的圍城之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伊斯蘭國的版圖已經大不如前,但隨着伊斯蘭國推出「個人聖戰」與「對外結盟」的新策略後,伊斯蘭國的勢力與能量已經成功地擴散到周邊國家與地區,繼續發揮其影響力。
(三)孤狼恐怖主義(Lone-wolf Terrorism)成爲恐怖主義威脅的主流:在伊斯蘭國「個人聖戰」的策略下,團體攻擊已經越來越少,而孤狼或孤狼羣已成爲主要的攻擊形式。再加上,近期伊斯蘭國號召支持者「就近在其國內發動攻擊,不要再前往敘利亞與伊拉克參戰」後,所謂的「外國恐怖主義戰士」(Foreign Terrorist Fighters, FTF)即積極在其母國境內發動恐怖攻擊,使歐亞非許多國家陷入嚴重的 FTF 恐怖攻擊威脅。
(四)東南亞成爲伊斯蘭國新戰場,菲律賓漸成伊斯蘭國大本營:過去,伊斯蘭國的主要活動地點是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因此,地緣相近的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國家就成爲恐怖攻擊事件好發最高的地區,但是,近期在印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卻出奇地發生一連串恐攻事件,原因在於伊斯蘭國已鎖定東南亞,將東南亞視爲伊斯蘭國的新戰場;而菲律賓當地的恐怖組織更與伊斯蘭國合流,除宣誓效忠伊斯蘭國外,更將伊斯蘭國的「黑旗」插在菲律賓土地上,使菲律賓逐漸成爲伊斯蘭國的新據點。這種「伊斯蘭國東進東南亞」的發展趨勢,值得臺灣提高警覺。
▲菲律賓成爲IS在亞洲的恐怖攻擊據點,2017年五月底於馬拉威發生的恐攻事件,菲律賓政府出動軍隊與其對抗。(圖/美聯社提供)
二、國際恐怖主義攻擊模式剖析
近兩年多來(2015 年 10 月 24 日到 2017 年 5 月 24 日)國際恐怖組織的活動力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有增強的趨勢;除中東地區之外,歐亞非地區的恐攻事件明顯增加,其中較嚴重的 22 起恐攻事件有 8 起發生在歐洲(法國 3、英國 2、德國 1、比利時 1、瑞典 1)、亞洲 7 起(印尼 2、菲律賓 2、馬來西亞 1、泰國 1、阿富汗 1)與非洲 7 起(突尼西亞 3、埃及 3、利比亞 1)。從這些恐攻事件,我們可以將近期國際恐怖主義的攻擊模式歸納爲以下三種:
(一) 攻擊時間無一致模式:國際恐怖組織在執行恐攻行動時,並沒有特定季節(春夏秋冬)或時間(凌晨、上午、中午、晚上)的考量,只要有機可乘,他們就啓動攻擊行動,但很巧的是,二月和九月卻沒有發現恐攻事件。再者,2017 年 5 月 23 日英國曼徹斯特恐攻時機是選在「沒有安全檢查」的「散場時間」進行恐攻,這是全球第一件散場攻擊事件,這將是未來恐怖份子模仿的新型態,值得我們注意。
(二) 攻擊地點皆選在人多地方:恐怖攻擊事件最常發生在人多的地方,例如:車站、運動會、演唱會、教堂、飯店等,這完全符合恐怖組織製造廣大威脅效果的考量。不過,恐怖份子還是特別喜歡在大城市(特別是首都)、觀光勝地、象徵性地標(教堂、高樓、足球場)進行恐怖攻擊。
(三) 土製炸彈與卡車爲兩大主要攻擊工具:恐怖份子用來執行恐攻的工具,大多是小武器(手槍、步槍、手榴彈、刀械)或土製炸彈。但是,近期卻出現用「交通工具」(卡車、汽車)爲犯案工具的事件,例如:尼斯恐攻(卡車)、柏林恐攻(卡車)、倫敦恐攻(汽車)、斯德哥爾摩恐攻(卡車)等。不過,整體而言,土製炸彈/自殺炸彈還是最常用的攻擊工具。
「臺北 2017 世界大學運動會」是國內舉辦之最大型國際運動賽事,舉辦時間爲 2017 年 8 月 19~30 日,總共將有 160 個國家與 12,000 名運動員參與盛會;這場國際賽事由臺北市主辦,其他 5 個北部縣市協辦,總共設有 64 個場館,主場館在臺北,其他場館則分佈在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市與新竹縣;預計投入 15,000 名志工與 12,000 名警力。由於賽事規模龐大與場館分散,因此反恐工作特別具有挑戰性。2017 世大運反恐維安六大核心作爲如下:
(一) 加強場館與選手村附近卡車的管理:近期在尼斯、柏林、斯德哥爾摩皆發生卡車恐攻事件,這種只要會開車,即可執行恐攻的簡便手法,已成爲國際恐攻新趨勢。因此,世大運期間對於場館與選手村附近(特別是停車場)的車輛管制應該加強。除此之外,車輛出租公司的配合亦非常重要,因爲上述卡車恐攻事件所用的車輛都是租賃而來,是故,世大運主辦單位應該事先與車輛出租公司建立聯繫網,以事先掌握與發現可疑人士的租車記錄,預防恐攻的發生。
▲日前發生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恐攻事件即是恐怖分子以汽車衝撞人羣的攻擊模式。圖爲民衆聚集於廣場弔唁在此事件中喪生的人們。(圖/路透社提供)
(二) 加強散場反恐維安工作:一般而言,恐怖份子大多選擇在運送選手途中、入場或賽事進行時進行恐怖攻擊,但 2017 年 5 月 23 日在英國曼徹斯特所發生的恐攻事件,卻給國際恐怖分子很好的學習經驗,當時犯案的恐怖份子利用沒有安全檢查的散場時間,混入觀衆席,引爆炸彈,造成嚴重傷亡。因此,世大運的每個散場時間都應該提高警覺,以防止恐怖份子乘機發動恐怖攻擊。
(三) 加強運動餐廳的安全管理:運動餐廳是觀賞大型賽事的聚集場所,其觀衆羣具有高度國際化的特色,在重要運動賽事期間(包括世大運)通常都有超過 20 個國籍的球迷聚集觀賞球賽,這種聚會地點正好是恐怖份子最喜歡下手的地方。因此,權責警察局應事先在運動餐廳設立巡邏箱,加強巡邏或增加見警率,並與業者事先溝通,建立安全聯繫熱線,隨時掌握情況。
(四) 加強關注東南亞穆斯林移工家庭:我們都知道,並非所有穆斯林都是恐怖份子,但很可惜的是,幾乎所有恐攻事件都由穆斯林所爲,因此加強對穆斯林的監控已成爲國際反恐的重點。而有鑑於伊斯蘭國勢力已進入東南亞,而我國移工又大量來自東南亞,因此對在臺之東南亞移工與穆斯林家庭的關注就特別重要,對於其近期往返臺灣與其母國的動向應該高度掌握,以防止秘密計劃與執行恐怖攻擊。
(五) 加強炸彈原料之管制與監控:有鑑於自殺炸彈是最常被用來恐怖攻擊的工具,因此對於爆裂物或製造炸彈之化學原料流向,應建立完整清查紀錄,並追蹤可疑之購買紀錄,以有效預防恐攻事件的發生。
(六) 加強宣導全民反恐概念:在孤狼恐怖主義的新趨勢下,單靠警察之力已無法有效反恐,因此全民的參與變得很重要,而場館與選手村附近的民衆參與更具意義。所以,主辦單位應加強宣導全民反恐的概念,提醒民衆一起注意周遭可疑人士與車輛,以建構一個網狀的反恐網絡。美國所設計的「看到什麼,說什麼」(Say Something, If You See Something),以及英國的「跑開、躲藏與報警」(Run, Hide, and Tell)等反恐標語,對全民反恐意識的加強,很有加分效果,值得參考。
●張福昌,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中華國土安全研究協會副秘書長。本文經《臺北論壇》同意授權節錄轉載,原全文請按此,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