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生/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全紀錄
文/張哲生(懷舊文史工作者)
我剪輯製作的「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全紀錄」包含五段影片: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製作的工程前期(尚未拆橋)紀錄片(我修正了影片裡出現的橋名)、皇昌營造空拍的拆橋首日紀錄片(我重新剪輯、調速、配樂)、網友林常容提供的拆除北門北面防護罩之紀錄片(非常感謝)、我利用北市府工務局新工處監視器畫面製作的拆除工程全期縮時影片,以及網友周孟賢提供的行駛於北門高架橋上之行車紀錄影片(非常感謝)。
▼影片取自Facebook,請耐心等候。
我剪輯製作的「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全紀錄」包含五段影片: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製作的工程前期(尚未拆橋)紀錄片(我修正了影片裡出現的橋名)、皇昌營造空拍的拆橋首日紀錄片(我重新剪輯、調速、配樂)、網友林常容提供的拆除北門北面防護罩之紀錄片(非常感謝)、我利用北市府工務局新工處監視器畫面製作的拆除工程全期縮時影片,以及網友周孟賢提供的行駛於北門高架橋上之行車紀錄影片(非常感謝)。我在行駛北門橋影片所配的臺語歌曲是羅大佑和林強合唱的《大家免着驚》(作詞:李坤城/羅大佑、作曲:羅大佑、編曲:花比傲),收錄在1991年9月發行的羅大佑專輯《原鄉》裡,歌詞裡提到遭受高架橋桎梏的北門,是我使用此歌的主因。圍繞着臺北市北門(承恩門)興建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亦稱北門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或是簡稱北門橋),於1976年2月10日動工興建、1978年9月16日竣工通車,其建造目的乃爲了方便車輛跨越鐵路以改善交通狀況。而在1982年5月1日忠孝橋通車之後,這座高架橋因銜接忠孝橋臺北端,所以也被稱作忠孝橋引橋(引道)。1966年,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爲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爲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導致原貌盡失。原本北門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政府已計劃在忠孝西路上興建跨越鐵路的高架橋(並連結忠孝橋通往三重),而高架橋將會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決定不改建北門,而是直接拆除它。1976年,跨越鐵路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橋)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將高架橋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車輛可可從忠孝西路往西(重慶北路口)、忠孝西路往東(西寧南路口)與塔城街往南等三處上橋,並可從忠孝西路往東(重慶南路口)、忠孝西路往西(西寧北路口)、延平北路往北,與延平南路往南等四處下橋。1976年3月,時任臺北市長張豐緒指示工務局,應考慮北門高架道路竣工後,連接忠孝橋的可能性,可以使西寧南北路、環河南路一帶立體交叉,已改進該地區的交通秩序。當時公佈的北門高架道路工程內容如下:主橋沿着忠孝西路,自重慶南路口以西起坡,興建四車道跨越北門圓環後,下至西寧北路口,另從該高架橋北側於北門城樓附近接一座八公尺寬匝道,沿延平北路跨越鐵路後,下至鄭州路附近。在塔城街口附近沿北門公園西側並建二車道之上坡引橋,漸轉向忠孝西路,便與延平北路之北向下坡道,形成南北交通之單向行車系統,工程預算包括北平路在內約爲三億三千餘萬元,第一期工程以高架道路爲主,從1976年2月8日開始打築鋼管樁基礎,並預計在1977年底以前完成。(不過後來實際的完工日期爲1978年9月16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的開工日期爲1976年2月10日,完工日期爲1978年9月16日,其效益爲「跨越鐵道,便利忠孝西路東西方向及延平北路、中華路南北方向交通」。當時北門一帶的工程,除了這座跨越鐵路的高架道路外,還有其他配合爲忠孝橋通車所興建的道路(北平路)、人行地下道(博愛路至延平南路至中華路、通過忠孝西路地下、公園路北平路口)、人行陸橋(中華路東側跨越鐵道至洛陽街口)與停車場(公路東站前廣場)等多項公共設施。1978年9月16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正式完工,主橋長530公尺、寬15公尺,接着再進行與忠孝橋銜接之引道橋工程。引道橋由忠孝橋主橋銜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之西寧北路口,中間引道橋寬8公尺,由忠孝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後,岔成寬5.5公尺之兩單線道高架橋,與原北門高架道路橋面銜接,長220.5公尺。兩側自橋臺上下主橋引道,引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均爲長162公尺,寬10.5公尺之兩線道。至於引道橋跨越環河南路高架橋時,增高爲4.3公尺。在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橋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且橋身逐漸擠壓到北門,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1989年,華山至萬華間的鐵路地下化之後,當初爲了讓車輛能迅速跨越鐵路而建的匝道之使用率便大幅下降。因此,首先,延平北路的下行匝道在1993年進行拆除。再來,延平南路的下行匝道則於1995年於8月26日進行拆除,此舉解除了北門被延平南路匝道靠在身上的危境,不過忠孝西路上的忠孝橋引橋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2000年1月1日,塔城街上行匝道亦被拆除。隨着機場捷運及捷運二期路網將在未來幾年內陸續通車,臺北車站周邊交通需求也將大增,臺北市政府因此決定在2016年初的過年期間拆除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橋),同時讓受高架橋困縛的國家一級古蹟北門得以重現風華。臺北市交工處表示,將以拆除引道、移除所有槽化設施、放大北門周邊空間,並將鄰近「忠孝西-中華路(塔城街)」與「忠孝西-延平北」所有車行動線拉直,讓道路維持接近垂直正交,爲拆除引道後之最佳方案。新方案上路後,將能解決北門周遭動線複雜問題,行人經忠孝西路穿越中華路也不用再繞道開封街。另外,北門南側車道北移、集中後,也將擴大北門周邊腹地,有利未來古蹟廣場整體景觀規畫。750公尺長的臺北市忠孝橋引道,於2016年2月7日(除夕)開拆,並在2月13日上午完工通車,其動用之人數與機具數量,以及拆除範圍的長度,皆爲歷年之最。而爲了保護道路與附近的古蹟,北市府祭出「金鐘罩、鐵布衫」,同時設置了高架平臺,讓民衆見證歷史。忠孝橋引道距離古蹟北門的最近處僅有90公分的空間,周邊還有北門郵局、三井倉庫等古蹟,爲了保護道路與古蹟,北市工務局決定祭出「金鐘罩」與「鐵布衫」兩項法寶。在引道緊鄰北門的區段將採用鐵柵欄圍成「金鐘罩」,並以機械切割工法,避免碎石飛濺而傷及北門;並在周邊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一帶,設置十個建物傾斜計與十四處沉陷觀測點,以隨時監測。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黃治峰表示,忠孝橋引道的地下層就是捷運、高鐵、臺鐵站,爲避免施工影響交通安全,拆除工法將避免就地打鑿,而是採單元分割再吊移拆除。而所謂的「鐵布衫」就是在北門周圍的廣場,鋪上2.2萬平方公尺的鋼板,其面積相當於52座籃球場,以保護廣場地表設施,這是北市歷年來拆橋工程中鋪設鋼板數量最多的一次。黃治峰說,忠孝橋引道的拆除工程分爲三階段,2016年1月6日至2月6日,會完成測量放樣、圍籬設置、臨時支撐架設等「第一階段」前置作業。「第二階段」是拆除引道,在8天施工期間,每天會動員工程人員與義交等900多名人力,日夜輪班作業,還將出動700公噸的吊車、破碎機、高空作業車等。「第三階段」乃路型調整與引道拓寬,工期爲2016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
我在行駛北門橋影片所配的臺語歌曲是羅大佑和林強合唱的《大家免着驚》(作詞:李坤城/羅大佑、作曲:羅大佑、編曲:花比傲),收錄在1991年9月發行的羅大佑專輯《原鄉》裡,歌詞裡提到遭受高架橋桎梏的北門,是我使用此歌的主因。
圍繞着臺北市北門(承恩門)興建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亦稱北門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或是簡稱北門橋),於1976年2月10日動工興建、1978年9月16日竣工通車,其建造目的乃爲了方便車輛跨越鐵路以改善交通狀況。而在1982年5月1日忠孝橋通車之後,這座高架橋因銜接忠孝橋臺北端,所以也被稱作忠孝橋引橋(引道)。
1966年,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爲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爲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導致原貌盡失。原本北門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政府已計劃在忠孝西路上興建跨越鐵路的高架橋(並連結忠孝橋通往三重),而高架橋將會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決定不改建北門,而是直接拆除它。
1976年,跨越鐵路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橋)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將高架橋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車輛可可從忠孝西路往西(重慶北路口)、忠孝西路往東(西寧南路口)與塔城街往南等三處上橋,並可從忠孝西路往東(重慶南路口)、忠孝西路往西(西寧北路口)、延平北路往北,與延平南路往南等四處下橋。
▲北門16日周邊交通。(圖/記者張暐珩攝)
1976年3月,時任臺北市長張豐緒指示工務局,應考慮北門高架道路竣工後,連接忠孝橋的可能性,可以使西寧南北路、環河南路一帶立體交叉,已改進該地區的交通秩序。當時公佈的北門高架道路工程內容如下:
主橋沿着忠孝西路,自重慶南路口以西起坡,興建四車道跨越北門圓環後,下至西寧北路口,另從該高架橋北側於北門城樓附近接一座八公尺寬匝道,沿延平北路跨越鐵路後,下至鄭州路附近。在塔城街口附近沿北門公園西側並建二車道之上坡引橋,漸轉向忠孝西路,便與延平北路之北向下坡道,形成南北交通之單向行車系統,工程預算包括北平路在內約爲三億三千餘萬元,第一期工程以高架道路爲主,從1976年2月8日開始打築鋼管樁基礎,並預計在1977年底以前完成。(不過後來實際的完工日期爲1978年9月16日)
北門圓環高架道路的開工日期爲1976年2月10日,完工日期爲1978年9月16日,其效益爲「跨越鐵道,便利忠孝西路東西方向及延平北路、中華路南北方向交通」。當時北門一帶的工程,除了這座跨越鐵路的高架道路外,還有其他配合爲忠孝橋通車所興建的道路(北平路)、人行地下道(博愛路至延平南路至中華路、通過忠孝西路地下、公園路北平路口)、人行陸橋(中華路東側跨越鐵道至洛陽街口)與停車場(公路東站前廣場)等多項公共設施。
▲看到王朝、馬漢現身,搭配古色古香北門,不少民衆興奮拉着合照。(圖/記者楊佩琪翻攝)
1978年9月16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正式完工,主橋長530公尺、寬15公尺,接着再進行與忠孝橋銜接之引道橋工程。引道橋由忠孝橋主橋銜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之西寧北路口,中間引道橋寬8公尺,由忠孝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後,岔成寬5.5公尺之兩單線道高架橋,與原北門高架道路橋面銜接,長220.5公尺。兩側自橋臺上下主橋引道,引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均爲長162公尺,寬10.5公尺之兩線道。至於引道橋跨越環河南路高架橋時,增高爲4.3公尺。
在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橋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且橋身逐漸擠壓到北門,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
1989年,華山至萬華間的鐵路地下化之後,當初爲了讓車輛能迅速跨越鐵路而建的匝道之使用率便大幅下降。因此,首先,延平北路的下行匝道在1993年進行拆除。
再來,延平南路的下行匝道則於1995年於8月26日進行拆除,此舉解除了北門被延平南路匝道靠在身上的危境,不過忠孝西路上的忠孝橋引橋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2000年1月1日,塔城街上行匝道亦被拆除。隨着機場捷運及捷運二期路網將在未來幾年內陸續通車,臺北車站周邊交通需求也將大增,臺北市政府因此決定在2016年初的過年期間拆除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橋),同時讓受高架橋困縛的國家一級古蹟北門得以重現風華。
臺北市交工處表示,將以拆除引道、移除所有槽化設施、放大北門周邊空間,並將鄰近「忠孝西-中華路(塔城街)」與「忠孝西-延平北」所有車行動線拉直,讓道路維持接近垂直正交,爲拆除引道後之最佳方案。新方案上路後,將能解決北門周遭動線複雜問題,行人經忠孝西路穿越中華路也不用再繞道開封街。另外,北門南側車道北移、集中後,也將擴大北門周邊腹地,有利未來古蹟廣場整體景觀規畫。
750公尺長的臺北市忠孝橋引道,於2016年2月7日(除夕)開拆,並在2月13日上午完工通車,其動用之人數與機具數量,以及拆除範圍的長度,皆爲歷年之最。而爲了保護道路與附近的古蹟,北市府祭出「金鐘罩、鐵布衫」,同時設置了高架平臺,讓民衆見證歷史。
忠孝橋引道距離古蹟北門的最近處僅有90公分的空間,周邊還有北門郵局、三井倉庫等古蹟,爲了保護道路與古蹟,北市工務局決定祭出「金鐘罩」與「鐵布衫」兩項法寶。
在引道緊鄰北門的區段將採用鐵柵欄圍成「金鐘罩」,並以機械切割工法,避免碎石飛濺而傷及北門;並在周邊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一帶,設置十個建物傾斜計與十四處沉陷觀測點,以隨時監測。
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黃治峰表示,忠孝橋引道的地下層就是捷運、高鐵、臺鐵站,爲避免施工影響交通安全,拆除工法將避免就地打鑿,而是採單元分割再吊移拆除。而所謂的「鐵布衫」就是在北門周圍的廣場,鋪上2.2萬平方公尺的鋼板,其面積相當於52座籃球場,以保護廣場地表設施,這是北市歷年來拆橋工程中鋪設鋼板數量最多的一次。
黃治峰說,忠孝橋引道的拆除工程分爲三階段,2016年1月6日至2月6日,會完成測量放樣、圍籬設置、臨時支撐架設等「第一階段」前置作業。「第二階段」是拆除引道,在8天施工期間,每天會動員工程人員與義交等900多名人力,日夜輪班作業,還將出動700公噸的吊車、破碎機、高空作業車等。「第三階段」乃路型調整與引道拓寬,工期爲2016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
▼日前北市進行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圖/記者李鍾泉攝)
●作者張哲生,鑽研懷舊卡通十餘年,撰寫《飛呀!科學小飛俠》一書,詳細介紹數十部民國60~80年代的懷舊卡通。本文獲作者授權使用。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