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寫好金融行業五篇大文章 百信銀行發展韌性持續顯現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近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金融科技創新與數字金融發展持續深入,爲傳統金融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去年底,我國更是提出要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具體要求。

作爲國內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百信銀行於近日發佈2023年度業績報告,展現其在消費金融和產業數字金融主航道上全速前進的嶄新成果。截至2023年末,百信銀行總資產1,125.1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08%;總負債1,041.7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42%;營業淨收入45.34億元,同比增長14.27%;淨利潤8.55億元,同比增長30.25%。

發力普惠金融 搭建新發展模式

當下,如何實現規模化、如何提升可得性、如何讓普惠金融在商業上實現長期可持續,成爲金融業推動普惠金融時所普遍關注的焦點。

百信銀行創新普惠金融新路徑,在短短六年間實現了飛速發展。以滿足“新市民”羣體的金融服務需求爲例,面對新市民羣體信用資質弱等問題,該行提供了一種同時滿足規模化、可得性與商業可持續的服務和發展模式:在沒有線下網點的前提下,通過純線上、嵌入場景的模式實現更精準的客戶需求洞察與營銷獲客,進而打破金融服務的信息“壁壘”和時空限制,實現規模化發展。

此外,百信銀行還創新打造“開放式場景金融服務”平臺,圍繞小微企業主的生產經營需求,將金融服務嵌入採購、生產、銷售等場景,並充分發揮數字化風控的優勢,將更多數據轉化爲可識別的信用維度。

作爲業內首家100%的雲化銀行,百信銀行在IT“基礎設施”方面有着“三高一低”特徵,即高可用、高安全、高彈性、低成本。數據顯示,該行年化戶均基礎設施成本已經被壓縮至1.01元。

探索數字金融 服務數字經濟

發展數字金融是金融服務經濟和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要求。圍繞數字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在合規與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升數據要素開發的效率和效果一直是百信銀行的重要發力點。

以該行通用模型評分產品——百信分6.0以及其配套的ModelOps平臺升級爲例。近年來,面對複雜的市場變化,百信銀行在建模框架和平臺流程兩方面進行突破,一方面通過創新使用“預訓練+遷移學習”算法框架技術,有效解決樣本量不足活過於單調等問題,減少定製化風控模型研發的成本;另一方面,通過建設ModelOps體系,將模型的全生命週期梳理爲流程化、標準化的閉環,通過持續監控及驗證來不斷訓練模型,達到生產優化的效果,進一步加快模型迭代速度。

在這樣的努力下,百信銀行的模型迭代效率提升160%,建模效率由40個工作日縮短至15個工作日。在百信分6.0的支持下,該行實現整體風險下降8%以上,形成獲客、活客、復貸等全流程的模型覆蓋,實現1979萬的流失挽回放款增量,有效支撐信貸業務放款規模增長20%以上。

與此同時,該行還與中信銀行聯合發起了母子行數據融合項目,針對普惠信貸業務場景中的數據缺乏、信息孤島等問題,基於隱私計算等技術聯合搭建普惠信貸風控平臺,以期爲客戶提供更加安全可信、精準高效的信貸服務。

除了對智能風控領域的深耕,百信銀行也是業內領先探索AIGC技術和大模型應用的機構之一。2023年,基於此前上線的虛擬數字人AIYA,該行先後推出了國內首個3D數字營業廳“零度空間”和首個3D數字人直播平臺,不僅爲客戶提供沉浸式的場景生態體驗,還可以通過數字人主播爲客戶提供產品信息和金融資訊,實現不間斷的實時陪伴和服務。這也標誌着該行率先實現了從“數字化”道“數智化”的升級。

探索服務新範式 賦能高質量發展

數字銀行在其他三篇“大文章”中同樣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來,百信銀行基於自身的數字化優勢和在普惠金融領域的長期積累,也在不斷加大投入,探索金融服務新範式。

在科技金融領域,2023年,該行創新落地首單“政府+擔保”創業擔保貸;綠色金融業務方面,其“京綠通II”專項再貼現產品規模連續3年保持北京市第一。

此外,面對普惠客羣對養老金融服務需求更爲迫切,但金融素養、投資經驗不足的現實情況,該行一方面在渠道和場景上優化服務,上線易懂和易用性更強的百信銀行APP關愛版,並採取人工服務接入策略提升服務效果;另一方面則針對老年客羣的風險偏好,從全市場優選安全性強、收益性高、流動性好的財富管理產品匹配他們的養老訴求。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過去一段時間金融市場投教需求增加等,百信銀行還在探索利用AIGC新技術輸出相關投教內容,並且針對不同的用戶畫像進行精準匹配和長期陪伴。

“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趨勢,以百信銀行爲代表的國內數字銀行們展現出了強大的發展韌性,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數字化屬性、以及普惠‘使命’息息相關。”有業內人士表示,作爲市場中的“鮎魚”,他們一直在填補市場的“空白”,以創新手段解決市場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