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這麼折騰下去,中國這五年內出生人口,怕是要從900萬再砍一刀
2023年出生人口降到950萬這個數字,看上去簡直像個錯別字——要知道,當年我們可是爲了控制人口拼了命,誰能想到幾十年後,我們會爲“沒人”發愁?可現實就是這麼無情,時代變了,曾經“只生一個好”的宣傳標語,現在活生生變成了“只生一個都難”。這一切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第一眼看過去,大家會覺得這是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的問題,生育意願低嘛。但實際上,誰不想有個完整幸福的家庭?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生不起”“不敢生”!高房價像個攔路虎一樣擋在前面,動輒幾百萬的首付讓多少年輕人覺得這輩子都不可能擁有一個家。而這還只是個開始,後面還有教育、醫療這些沒完沒了的支出在等着你。不少年輕人看着這條“養娃”之路心都涼了,經濟負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生育率怎麼可能不降?1.15的生育率離“世代更替”的標準線2.1遠得像兩個平行世界。這不只是數字差距,這是社會“敢不敢生”的信心差距。
更糟糕的是,人口老齡化已經撲面而來。現在的中國,60歲以上的人已經有2.8億,接近總人口的20%。本來還想着“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事”,可問題是,老年人越來越多了,年輕人卻越來越少了。以前是“年輕人養活老年人”,現在要變成“少數年輕人扛起多數老年人”的局面。再看看我們的經濟,勞動力短缺已經在許多行業裡顯現了。特別是製造業,工廠里人手不夠,年輕人寧願去送外賣、做直播,也不願進車間。靈活就業看似“自由”,但背後,是年輕人逃避傳統行業的無奈——他們不想過苦哈哈的生活,可選擇又有多少?
國家也不是沒意識到問題。三孩政策放開了,產假延長了,育兒補貼也來了,政府努力給大家鬆口氣。可是,光靠政策,真的能讓年輕人“想生就生”嗎?沒有長效的社會保障,教育、醫療這些“老大難”問題不解決,靠幾個補貼能改變什麼?另外,政府也在鼓勵科技創新,人工智能、機器人這些技術說是能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可是想想看,機器人能養老嗎?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人性化的關懷,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手臂。
說到底,社會觀念的轉變纔是關鍵。現在的社會環境裡,“不生孩子”被看成一種正常選擇,但我們是不是也該想想,爲什麼生育率的降低會成爲一場“集體逃避”?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價值觀的反映。年輕人活得不夠自由,壓力重重,怎麼可能主動選擇更高的生活負擔?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經濟上的政策支持,更要從根本上爲年輕人創造一個友好、包容的生育環境,讓他們相信未來、願意承擔責任。
那麼最後小編想問:在這個一切都講求“效率”和“回報”的時代,生孩子是不是也被看成了一筆“虧本買賣”?我們該如何重新平衡生育、生活與個人自由的關係呢?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