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豆子富含蛋白質且低脂,春天吃正好,但有一類人吃了可能致命,一定要注意!

蠶豆,又稱羅漢豆、胡豆、蘭花豆等,是春末夏初的一種蔬菜,它既可作主食,又可作副食的豆類,嫩豆還能當蔬菜炒着吃,如五香蠶豆、辣味豆、怪味豆、油炸蠶豆和蠶豆辣醬等,都是人們愛吃的食品。

不過,有一類人吃蠶豆可能誘發“蠶豆病”!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蠶豆有什麼營養?

蠶豆是一種常見的豆類食品,跟其他豆類差不多,總體特點是高蛋白、高膳食纖維,但它的脂肪也很低。

蛋白質:蠶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高達 30% 左右,對於素食者來說,蠶豆其實是一種很好的蛋白質補充。

膳食纖維:蠶豆中的膳食纖維很豐富,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消化系統健康,預防便秘和維持飽腹感。

維生素和礦物質:蠶豆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葉酸、鉀、鎂等。

抗氧化物質:蠶豆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多酚類化合物,有助於減少自由基對身體的損害。

低脂肪:蠶豆中脂肪含量較低,適合需要控制脂肪攝入的人羣食用。

所以,作爲一種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且低脂肪的豆類,蠶豆的營養價值是很優秀的,不論是鮮豆當蔬菜吃,還是幹豆做五香蠶豆、怪味豆,都是不錯的選擇。

然而,蠶豆雖好,有些人卻不能吃,要當心蠶豆病!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蠶豆病是怎麼回事?

蠶豆病 (Favism) ,也被稱爲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 (G6PD) 缺乏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尤其是 10 歲以下男孩最多見。

G6PD 是一種重要的酶,負責維護紅細胞內的抗氧化能力,保護紅細胞免受氧化損傷。但缺乏這種酶的人,如果吃了蠶豆,就會導致紅細胞破裂,從而引發溶血性貧血。

蠶豆病的常見的症狀包括:

溶血:吃了蠶豆或相關食物後,紅細胞會在體內遭受氧化損傷,導致溶血,即紅細胞破裂釋放血紅蛋白。

貧血:由於溶血造成紅細胞的破壞,可能導致貧血,即血紅蛋白水平下降。

黃疸:溶血釋放的血紅蛋白在體內分解產生膽紅素,導致皮膚和眼睛發黃。

其他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等。

男童需要重點關注蠶豆病

有數據顯示,全球約有 4 億 人患有蠶豆病,這種病在地中海沿岸國家、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比較常見。在我國,蠶豆病的發病率大約爲 5.5%,而且南方高於北方,尤其是廣東、雲南和四川等地爲高發區。

蠶豆病具有很明顯的家族遺傳現象,約有 41.3%的患者是家族遺傳史。而且,這種病的男性發病比例顯著高於女性,90%左右發生於男性,其中三分之二是三歲以下的兒童。這是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蠶豆病的病因是 G-6-PD 缺陷,這是一種X染色體不完全顯性遺傳病。

男性的性染色體由一條 X 染色體和一條 Y 染色體組成,其中的 X 染色體來自於母親,如果母親恰好這條染色體攜帶致病基因,那麼男孩會患上蠶豆病,也就是說蠶豆病媽媽生的男孩子,有 50%的概率是患者,50%的概率是健康者。而女孩,則一半是健康的,一半是攜帶者,攜帶者幾乎不發病或表現很輕微常常被忽略,這就是大多數蠶豆病患者集中在男童身上的原因。

所以,如果家裡有男寶的話,需要重點關注。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蠶豆病”,預防是關鍵

目前的研究來看,蠶豆病沒有特殊治療方法,只有進行有效預防,才能杜絕蠶豆病的發生。

由於這種病有遺傳性,如果父母一方有“蠶豆病”,那麼就要特別當心。家長在第一次給寶寶吃蠶豆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反應,如果在吃完蠶豆後出現全身不適、疲倦乏力,尿色變深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

如果已經確診有蠶豆病,那是一輩子都伴隨的,不會變輕或消失,需要特別注意。

食用蠶豆及蠶豆製品是引發本病的最主要的誘因,佔到了 80% 左右。所以,如果發現孩子有蠶豆病,那就不要給孩子吃蠶豆以及相關的製品了,包括豆瓣醬、蘭花豆、怪味豆等。 在購買其他食物時也要特別注意看食品的配料表中是否含有蠶豆。

蠶豆攝入有許多種途徑,進食生熟、乾鮮蠶豆及蠶豆製品,食用蠶豆之後的母乳也可引起嬰兒發病。所以,如果寶寶有蠶豆病,媽媽在哺乳期也不能吃蠶豆及製品。

而且,蠶豆病不一定非是吃了蠶豆纔會得,有些人甚至聞到蠶豆的豆香、沾了蠶豆的花粉,也有可能發病。所以,在蠶豆開花、結果或收穫季節,也要避免帶孩子到蠶豆地。

另外,樟腦丸中所含的萘成分也可引起溶血,家裡就儘量不要用樟腦丸了。如果收藏衣物使用了樟腦丸,穿之前也最好放外面通風的地方曬曬,讓萘成分都散去。

一旦發生蠶豆病,應立即去正規醫院進行治療,在就醫時一定要明確告訴醫生,孩子爲蠶豆病患者,避免耽誤治療時機。

參考文獻

[1] 劉柏林,於雪榮,趙紫微等.7種雜豆營養成份含量分析及營養評價[J].安徽預防醫學雜誌,2020,26(04):270-276.DOI:10.19837/j.cnki.ahyf.2020.04.007.[2] Dhull, S. B., Kidwai, M. K., Noor, R., Chawla, P., & Rose, P. K. (2022). A review of nutritional profile and processing of faba bean (Vicia faba L.). Legume Science, 4(3), e129. https://doi.org/10.1002/leg3.129

[3] 石夢婕. 一個蠶豆病遺傳家系G6PD基因突變及X染色體失活偏移檢測[D]. 湖北醫藥學院, 2023. DOI:10.27913/d.cnki.ghyby.2023.000206.

[4] 陶元鋆. 四川省G6PD缺乏症的研究現況和展望 [J]. 四川醫學, 1994, (01): 39-41. DOI:10.16252/j.cnki.issn1004-0501-1994.01.022.

[5] 餘超. 兒童G-6-PD缺乏症355例臨牀分析[D]. 重慶醫科大學, 2015.

[6] 李小玲,易銀芝,李梅等. 蠶豆病診療及護理的研究進展 [J]. 全科護理, 2018, 16 (32): 3985-3987.

文章首發科普中國,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