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陳列空間 安放城鄉記憶
“市井生活系列·與坐有關的物”展覽
那些早已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的糧票、油票,那些蘊含着很多老故事的傢俱什物,都很有序列地呈現在這個空間之中,無聲,卻講述着我們或熟悉或陌生的故事。這就是位於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城埝街59號的Localand·城廂會客館。近日,在這個免費向市民開放的展陳空間裡,一場精彩的關於城市與記憶、與文化、與傳承的對話,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
幾十個板凳
講述着不同的故事
走進會客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城廂印記展,從歷史沿革開始,講述城廂的“前世”。
“我們以‘地方記憶+’爲主線,同期開放7個‘地方記憶+’系列展覽。‘五一’期間,這裡日均參觀人數超過3000人次。”策展人、Localand創始人宋羣對記者說。
“婆婆,這個是啥子喲?”“這個是糧票,以前我們買米買面的時候,除了要用錢,還要用糧票……”在會客館裡,祖孫倆攜手仔細地一邊參觀着,一邊聊着。
在城廂記憶館,則以“回望中的注視——千年古鎮,百年城廂”爲主題,通過口述、文字、影像、實物等多種方式,記錄了城廂的人物故事,展現豐富的民間記憶。
“我們邀請到城廂當地著名的收藏家李瑞奎先生擔任聯合策展人,展品中包含他30多年來收藏的大量有關當地的歷史物件和文史檔案。城廂當地的非遺傳承人肖天恩先生專門爲本次展覽製作了板凳龍模型。”宋羣指着紅豔豔的板凳龍模型告訴記者,相傳起源於唐代的耍板凳龍,是當地非常重要的民間文化活動。
在這裡,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幾十個各不相同的板凳。“一個地方的歷史,是每一個人的歷史,也是每一個家的歷史。每一個家,都是一件件‘物’串聯起來的。我們以椅子爲載體,透過它,展示出歲月的更迭。”宋羣向記者介紹,這個“市井生活系列·與坐有關的物”的展覽,關注尋常物品與每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每一把椅子,不僅蘊含着來自民間的智慧與設計,也代表着與物件相關的個人、集體的故事。
專家與市民
共話鄉愁那些事
如何留下那些老家、老街、老城?又該如何安放我們的鄉愁?在Localand·城廂會客館,一場“地方記憶+”文化對談吸引了專家和不少市民參與。
據介紹,“地方記憶+”文化對談,以舉辦講座、展覽、交流、放映等活動,邀請各行業致力於記錄本地文化、城市與鄉村記憶、公共空間營造的人士加入,探討與發掘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關聯,促進本地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旨在實現在地價值的有效挖掘與傳播。
首期對談活動,由中交環投(成都)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成都成廂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主辦,以“個體記憶與地方記憶”爲主題,從自身實際創作經驗出發,對在地文化的價值和存續進行跨領域的思考碰撞。
除了免費展陳、文化對談,Localand·城廂會客館還集合了東湖味道、霽在大好食光、原巖咖啡、茶趣、本地學堂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場景空間,適合在這裡慢慢消磨一段悠閒時光。
“我是在朋友圈看到這個活動的,馬上就被吸引了。”前來參加活動的市民徐女士對記者說。“我們屋頭早就找不到這些東西囉,沒想到在這裡看到了,馬上給娃兒講歷史。”市民席阿姨指着那些舊物件說。
本報記者 袁弘 文/圖
原標題:這個陳列空間 安放城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