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畫 走入記憶原鄉

順益臺灣美術創辦人林清富伉儷(左3、左2)與文化部長李永得(左4)、林迺翁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純姬(左1)、美術館館長遊浩乙(右2)、顧問黃海鳴(右1)共同開幕剪綵。(李怡芸攝)

一樣的臺灣,在不同時代畫作中有什麼不同風貌?兩代人記憶又有何不同?順益臺灣美術館創辦人林清富的收藏,包括陳澄波郭雪湖、李梅樹陳進前輩藝術家筆下的臺灣,而女兒林純姬起心動念設立美術館,也是因爲一幅畫,讓她感觸回憶與畫作中的時代變化

順益臺灣美術館二樓常設展,展出影響臺灣畫壇深遠的12位藝術家人物,包括將「近代西洋美術」觀念技法傳入臺灣的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享有「臺展三少」美譽的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及前輩畫家倪蔣懷、李梅樹、顏水龍廖繼春李石樵、陳植棋、許深州,其中6幅更爲臺北市指定一般古物

憶及收藏之初,拜林清富之父林迺翁長年贊助三峽祖師廟所賜,李梅樹雖向來不賣畫,但林清富第一次求畫,他便破天荒答應並特地挑選《海上晨㬢》。林純姬看父親自收藏的郭雪湖《淡江羣舟》、顏水龍《蘭嶼》、廖繼春《豐原風景》中,也不只是收藏畫作,亦是收藏臺灣,並思念着曾帶着他遍遊臺灣的已故雙親

國外讀書教學多年的林純姬,返臺後接班父親的事業,卻在辦公室中認不出翁明哲的《碧潭之夜》,畫面中的五光十色竟是小時候熟悉的碧潭,而她印象中的碧潭,則仍是黃國隆筆下優雅寧靜的《碧潭》,讓她也開始思考將收藏對大衆公開,讓更多人看見臺灣的歷史記憶。

將《順益行》這棟老建築打造爲美術館,亦是將74年的老建築賦予新意建築師胡宗雄以立面改造最明顯的西洋柱飾爲例,是以翻模後灌GRC(水泥+玻璃纖維)材料完成,運用現代的材料語彙,讓老建築呈現更現代又具傳統街屋精神的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