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中小賣家,正在用AI搞定全球生意
作者 | summer郵箱 | huangxiaoyi@pingwest.com
在歐洲盃球場一片激戰的同時,賽場之外,另一場比賽在電商平臺上演了。
“這段時間,店鋪流量上漲很快,總銷量比去年同期翻倍還多。”26歲的義烏體育用品商家方平說道。據速賣通的數據,官宣“歐洲盃”贊助商後,速賣通5月足球用品銷量同比增長了80%。
事實上,不止歐洲盃期間,近兩年,跨境電商始終都保持着增長的趨勢。以2023年爲例,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跨境電商出口額達到了1.83萬億元,同比增長19.6%。
相較於國內電商行業增速放緩,海外的巨大潛力,以及全託管、半托管等服務對出海門檻的降低,讓商家們紛紛選擇出海尋找新大陸。其中,中小商家成了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已出海企業裡中、小、微企業的佔比分別爲39.4%、17.5%和13.6%,且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出海業務正從歐美、東南亞等成熟地區,擴散到中東、非洲等新興區域。
出海新人+出海新市場,生意難度也疊起了Buff。
不過,很快事情迎來了轉機。從去年開始,面對從語言到文化、運營、合規等一系列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嘗試藉着AI的風,出海破浪了。
7月16日,在阿里國際的一場AI主題的分享會上,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副總裁、AI業務負責人張凱夫透露:過去一年,阿里國際成立了AI團隊,在40多個場景裡測試了AI能力,賦能50萬中小商家,1億款商品得到優化。商家的AI需求也不斷增長,近半年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兩個月,商家對於AI的調用量就翻1倍。
“越是中小商家,越能從AI的應用中獲益。”張凱夫說道。
1
當義烏的外貿老闆開始集體卷AI
義烏的老闆們,是電商行業最神秘的一羣人,他們永遠能緊跟趨勢熱點,無論是美國大選,還是世界賽事,都能穩穩地佇立在風口浪尖。如今大模型爆發帶來的這波AI機遇,義烏人自然也沒有放過,甚至開始白天做生意,晚上上“AI課外班”,率先捲了起來。
在義烏做帽子飾品生意的舟舟,就是一個真實寫照。今年37歲的舟舟已經經歷了數次電商風口的交替,從一開始做外貿,再到四年前出口受到大環境影響,她開始重點投入國內平臺做批發,而近兩年,則是跟着全託管、半托管的大風,做起了B2C跨境電商。
在阿里國際AI去年上線了素材處理的AI工具以後,舟舟很就開始上手嘗試,她發現這些AI功能非常適合想要從國內轉向國外經營的商家。
“現在,我可以直接把國內的商品圖和信息轉到速賣通上,讓AI幫我翻譯商品標題,把商品圖轉化成多個國家的本土版本,比如說西班牙語地區等等。”舟舟說道。
簡而言之,就是用AI把所有商品信息重寫一遍,讓海外消費者看得懂、想下單。
最直接的變化是將商品中的中字,根據當地消費者的語言,改寫成本土風格;其次,同一個商品在不同國家的消費賣點也有差異,AI能夠優化標題關鍵詞、詳情信息,儘可能地提升文本的吸引力。
“沒有AI之前,修改一個詳情頁並且翻譯成不同的語言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我們要把文字一個一個提取出來,修復圖像,翻譯,排版,如果想要好好做,光是上品就需要專門聘請1~2個員工,每天上傳10個都算不錯了。”
現在用上AI之後,舟舟很快就可以把國內電商平臺的圖搬到海外平臺上,“基本上都是可用的,特別是商品標題的多語言處理,比我們之前用谷歌翻譯準確多了。”
除此之外,一位做球類生意的義烏商家何兵提到,“文本和圖片素材的修改確實有效果的提升,但我覺得最強的還是模特商品圖的生成。”
何兵提到,一般而言,產業帶商家是不會請外籍模特做商品圖的,在國內做一組商品圖200元打底,請外國模特拍攝要大幾千,如果僱傭電商美工,每月平均薪資支出在8K-15K人民幣。
“做B2B生意還好,如果是做B2C的生意,消費者會更注重視覺效果。”何兵開始用阿里國際AI提供的AI模特功能製作商品圖,“比如說網球、高爾夫的場景,加上一個穿運動服的歐美人物形象,質感一下就提升了,甚至能根據當地消費者的審美,選擇特定形象的AI模特,一鍵賣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在素材處理的過程中,經過一輪生成式AI浪潮,AI在電商領域能做的不止是翻譯、生成圖文等形式上的功能,更融入了行業經驗,具備了決策能力。換言之,AI不只是給商品圖做基礎的處理,還可以理解消費者的需求,調整標題語、詳情語、設計圖,提升轉化效率。
同樣的決策能力,還體現在智能客服和拒付抗辯Agent之上。
以AI客服爲例,阿里國際在其跨境電商平臺速賣通AliExpress上,爲所有的全託管、半托管商品配備了AI客服。數據顯示,6月份,配備了AI客服的商品,售前詢單的轉化率提高了29%。
而拒付抗辯則是另一個跨境電商特有的痛點需求。一般是因爲客戶購買後給平臺打電話提出支付有疑問,然後Visa、Master等卡組織會發送郵件給商家,要求商家及時發一封郵件來抗辯舉證,不然該筆訂單的錢就拿不回來了。由於需要提供金融相關的證據,中小商家往往缺乏理解與處理能力。
“一個月500單,可能有5單是拒付的。”做小件家用木製品的商家周明說道,“之前我們是把拒付當作一個固定成本了,不做處理。”
今年,周明看到拒付訂單的時候,本來是像往常一樣抱怨幾句就關閉頁面,結果看到訂單旁出現了一個“下載模板”的選項,“點擊下載,直接就生成了一個反對拒付的文件。”他用這個文件回覆拒付郵件發出之後很快就抗辯成功了。
另一位商家提到,“因爲AI可以理解郵件的內容,可以去找相關證據,來寫這封回覆郵件,在信用卡公司端通過率非常高,甚至比真人自己寫得還要高。”
據測試數據顯示,AI拒付抗辯Agent一年可以幫阿里國際旗下各平臺的中國跨境商家挽回2000萬人民幣的損失,保護商家權益。
在當下,大模型爲基礎的AI能力,懂行業、能分析、會寫文、會製圖,讓中小商家的經營難度大大降低,相當於讓每一個有短板的商家都獲得了更穩定的出海能力。
1
好的AI,會成爲電商平臺的底座
對於整個跨境電商的模式來說,AI的效力還不止於此。
據瞭解,從去年4月起,阿里國際的AI團隊開始對跨境電商的40多個關鍵場景進行AI測試,覆蓋跨境電商全鏈路,包括商品圖文、營銷、搜索、廣告投放、SEO、客服、退款、店鋪裝修等。
測試結果顯示,在AI客服、營銷Push等場景下,AI的表現很出色,能夠帶來雙位數的效果提升。此外,在絕大部分場景中,AI在轉化率、點擊率、消費者滿意度等方面能爲商家帶來1-30%的提升。例如:AI自動生成的營銷素材,帶動廣告投放ROI提升了5%。
效果的提升,是因爲不同於此前算法對少量用戶行爲數據的分析,具有多模態能力的大模型對少量用戶行爲數據的理解,明顯邁了一個大階梯。
以營銷環節的“搜、推、廣”爲例,“在海外,平臺用多模態模型做商品的理解,把理解的信息加到‘搜推廣’裡,增益有些時候比國內的增益還要大。”張凱夫說道。
這是因爲傳統“搜推廣”引擎靠的不是多模態模型對於數據的理解,而是依靠具體、可量化的行爲數據分析。但是,相比於國內電商行爲數據的豐富度,海外電商市場更大、滲透率更低、需求方式更分散,用戶行爲數據不夠完整,原先算法對數據的處理也不夠精準。
而如今,大模型的多模態理解能力,可以做到更精準地洞察用戶,提升轉化率。
爲了能讓需求更好地被解決,AI能在供需兩端下功夫:一端是在供給側,基於多模態理解,識別商品圖,給出更準確的商品的標籤、標識,比如將一件上衣標記爲直版、黑色、有口袋、純棉;另一端是對用戶搜索的技術處理,把用戶的意圖變成更精準的指令,最後讓兩者精準匹配。
特別是,跨境電商的匹配是跨語言環境的,商家的中文表達與消費者的外文需求之間有噪聲,而AI在中間搭起了橋樑,可以儘可能地弱化噪聲,提升效果。
在整個AI+電商業務的過程中,不同於其他模型,阿里國際AI是作爲底座而存在的。
據瞭解,目前,種種AI能力都已經在速賣通AliExpress、Lazada、Trendyol等平臺上落地應用,覆蓋了阿里國際業務各個平臺,服務了50萬商家、1億款商品。
畢竟,電商業務有大量共同的經驗和流程,例如商家需要每日的銷量數據分析,上新品就需要考慮新品爆發......在AI+業務的過程中,阿里國際商業的諸多平臺都不必重複造輪子,直接以一個大的AI底座來提供服務,並接入了日常商家經營流程中的每一環,甚至讓商家沒有很強的“我在使用AI的感受”,畢竟,對商家來說,技術和產品都不是重點,從功能上真正解決經營痛點纔是重點。
一直以來,AI被比喻爲像水和電,並不只是說AI像水和電一樣不可或缺,成爲系統運轉的基礎,更意味着AI應該像水和電滲入每一個具體的場景脈絡中去。
正如張凱夫所說,“我們是要給大家提供一個共用的AI基礎設施,然後來解決所有這些業務在電商當中AI的需求。”
當然,作爲第一批落地到全平臺的系統性AI能力,在應用過程中,商家們也存在一些顧慮,例如在應用大模型處理本地化信息以及使用智能客服接待的過程中,AI夠不夠準確,會不會胡說八道。
對此,阿里國際AI業務算法負責人駱衛華提到,”之前的神經網絡翻譯是針對輸入的信息做逐字的準確翻譯,遷移到新的基於大模型翻譯上,本質上沒有辦法100%克服幻覺。但目前,阿里國際AI business團隊正在做三個階段的優化:保證數據量足夠大、加強反饋強化學習、結合RAG做兜底,提升了準確性。”
去年是大模型的元年,通用大模型都在瘋狂地卷參數和模型能力;而在今年,大模型開始加速與行業結合,步入應用階段。
在當前的階段,對業務的深入理解、對AI+業務的路徑實際考量,纔是平臺之間拉開差距的關鍵因素。
更多AI電商出海相關資訊可點擊關注下方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