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涌動着互幫互助的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我出生在寧夏南部固原市原州區的一個村莊。那時,我常常聽祖輩們講述世代在大山裡艱苦生活的故事。2000年,政府組織移民搬遷,全村人滿懷希望離開山溝,前往一個“能喝得上黃河水”的地方。那年我20歲,跟着父母拉上所有家當來到了紅寺堡。

紅寺堡本是一片荒原,靠近黃河。20世紀末,這裡修建了揚黃灌溉工程,將黃河水上揚300米,開發出更多土地,安置西海固的移民。

初到紅寺堡,心裡那個忐忑啊,就像剛下山的猴子,不知道咋在這片新林子裡“混”。可沒想到,周圍的鄉親們都很熱心,無論是哪個民族、來自哪裡,大家都熱情得跟一家人似的。記得頭一次參加村裡的聚會,大家圍坐在一起,操着不同的口音,回憶老家生活,講講搬遷故事。我這心裡頭,也感到暖洋洋的,很快融入了陌生的環境。

移民羣衆特別團結互助。剛搬來那會兒,大半輩子“靠天吃飯”的農民,不太懂種地澆水,眼看着黃河水“嘩啦啦”淌到田間,大家竟不知所措,好不容易播了種子,還總擔心收成不好。村裡的回族羣衆張全民,比我們搬來得早一些,手把手教大家上肥、灌水。他總說,“移民都是一家人,需要幫襯的地方儘管說”。這話,我到現在都記得。還有一次,村裡修水渠,家家戶戶搶着出勞力,力氣大的小夥子負責挖土挑石,心細的大姐們負責砌磚抹泥,天熱得跟蒸籠似的,大家卻幹勁十足,都想着引來黃河水,過上好日子。

開發建設20多年來,紅寺堡陸續安置了23萬移民羣衆,成爲全國最大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移民們通過勤勞的雙手栽下了一片片綠蔭、種出了萬畝良田、蓋起了亮堂堂的新房,漸漸在這裡紮下根。

如今,走在紅寺堡的大街小巷、移民村莊,很少再聽到羣衆說起自己的“老縣”,大家積極融入、互幫互助,早已習慣是“紅寺堡人”。我相信,在這片新土地上,各族羣衆齊心協力,一定可以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張文攀、殷澤昊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