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新片,少兒不宜,但成人必看

前陣子,魚叔剛重溫過一部經典神作。

44萬人打出9分的《瑪麗和馬克思》。

令人驚喜的是,時隔15年,導演出了新作。

口碑依然堅挺。

獲全球動畫領域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安錫國際動畫電影節水晶獎。

還被認爲是明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電影的大熱門。

豆瓣高達8.6分,爛番茄新鮮度94%。

很多人被深深打動。

「今年哭得最崩潰的一次。」

「他值得我們等15年。」

「比《瑪麗與馬克思》還讓我感動。」

差評也有。

只是沒想到,很多人不滿的是人物太「醜陋」。

甚至到了說「噁心」的地步。

真的假的?

一部動畫電影,人物能醜到哪去呢?

魚叔不信邪,今天特來看一看——

《蝸牛回憶錄》Memoir of a Snail

這部依然是黏土定格動畫電影。

耗時8年製作。

延續了前作怪誕又溫情的風格。

角色設計確實是醜醜的。

主角小女孩格蕾絲。

寬大的臉龐,雞蛋般歪斜着的眼睛,佈滿雀斑的塌鼻。

因患先天脣裂,長着兔子一樣的三瓣嘴。

格蕾絲最心愛的寵物,是黏糊糊的蝸牛。

一堆堆擠在透明罐子裡,還無限繁衍。

不僅僅是外形,乍看之下,格蕾絲的生活也不美麗。

她有不幸的家庭。

母親懷孕時因難產去世。

父親是一名街頭藝人。

在表演雜耍時出了車禍,不幸截肢。

後來,又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在睡夢中死去。

她有被霸凌的童年。

格蕾絲因兔脣,從小受盡欺凌。

她每次只能像蝸牛一般,哭着蜷縮成一團。

好在,她還有一個雙胞胎弟弟。

總能一次次挺身而出保護她。

他們曾相依爲命,共同照顧父親,尚且能苦中作樂。

只是好景不長,父親離世後,她又過上了糟糕的領養生活。

格蕾絲和弟弟,被迫分離,被兩個不同家庭收養。

格蕾絲的養父母,看似開明、友善。

但他們顯然沒有做好養孩子的打算。

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度假,沉迷於狂野的換偶遊戲,丟下格蕾絲獨自在家。

長大後,她又有一段噩夢般的婚姻經歷。

表面上,那是一個體貼、包容的丈夫。

總是主動爲她做各種美食。

即便她發胖,也還是會不斷誇讚她的美麗,給足情緒價值。

背地裡,丈夫卻是有特殊癖好的變態。

他因爲喜歡肥胖的肉體,就一直用花言巧語騙她多吃。

在格蕾絲不知情的情況下,拍下大量裸露的照片,收集成冊。

還以在泳池做義工爲由,每天偷窺其他穿着清涼的女人。

格蕾絲年紀輕輕時,就目睹了無數次死亡,體會到無盡的孤獨。

‍結婚前夕,被告知雙胞胎弟弟離世了。

弟弟被一個原旨主義宗教家庭收養,過着悽慘的生活。

被當作傳教對象、免費勞動力。

又因爲性取向,遭到電擊、毒打,最後被燒死在教堂裡。

格蕾絲一生唯一的朋友,是一個閱歷豐富的年長女性。

她曾帶着格蕾絲走出失戀的陰影。

但因爲年事已高,當着格蕾絲的面,離開了人世。

絕望而孤獨的格蕾絲,一口吞下了毒藥……

這部動畫因涉及不少敏感內容,在美國上映時被定爲少兒不宜的R級。

爲什麼導演要在一部動畫裡,設計「醜醜」的角色,講「暗黑」的故事呢?

一方面,這源於創作者的特殊經驗。

編劇、導演、所有角色設計者亞當·艾略特,患有先天性生理性震顫,手會不時發抖。

這導致他所有作品中,線條粗糙不均勻,角色設計不那麼「精美」。

這也使得他更敏感於社會中的「不完美」,並將這些經驗投射到作品中。

他筆下的角色都患有一些特殊的疾病。

比如,《瑪麗和馬克思》中,馬克思患有亞斯伯格症。

這部《蝸牛回憶錄》中,格蕾絲因早產,患先天性脣裂。

兩位主角的配音,也找了氣質有些獨特另類的澳洲演員。

莎拉·斯努克,柯蒂·斯密特-麥菲。

他的每部作品都有很強的自傳色彩,也常常以他的家人和朋友爲原型。

比如,這部片中,格蕾絲的父親做街頭藝人。

弟弟也受到父親影響,夢想在巴黎街頭表演噴火戲法。

而在現實中,導演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個經常扮小丑的默劇演員。

《瑪麗和馬克思》中喜憂交織的筆友故事,也源於他真實的筆友經歷。

亞當·艾略特在農場長大,從小喜歡動物。

他曾夢想成爲一名獸醫,但因爲成績不及格,無法進入大學學習。

所以他的作品中,總是有很多作爲情感寄託的小動物形象。

《瑪麗和馬克思》中,瑪麗有一隻形影不離的公雞朋友。

《蝸牛回憶錄》中,格蕾絲的媽媽是生物學家,留下很多蝸牛收藏,格蕾絲也因此迷戀蝸牛。

導演說,我爲人們不完美的東西鼓掌。

那些笨拙、怪異、醜陋的,就是他所看到的不完美的生活。

像是猝不及防的衰老。

「某天你咬了一個蘋果,牙齒就留在裡面了。

你去撫平絲襪上的褶皺,才發現自己根本沒穿絲襪。」

像是無法抵擋的死亡。

乾瘦的身體,滿臉皺紋,黑洞般的嘴半張着,突然沒了氣息。

還有揮之不去的悲傷。

「悲傷是虛無的,在嘴裡留下金屬的味道,在胃裡堆積石頭。

眼淚流不出來,它們太害怕了。

我不再相信樂觀和希望,我的杯子已經碎了。」

不過,亞當·艾略特並非沉迷於苦難和悲情的故事。

而是想通過呈現生命中的不完美,撫慰更多失落的人。

他的作品總有一個溫情脈脈的收尾。

這部電影最後,格蕾絲突然理解了好友臨終前的暗號。

她摳出剛吞下的毒藥,從土豆地裡翻出一個盒子。

那裡藏着好友畢生的積蓄,和一封信。

好友在信中鼓勵她,不要被過去的掙扎和創傷所矇蔽,要開始新的生活。

「適度自憐是可以的,但該往前看了。

會有痛苦,但這就是人生。

你必須正面面對。

生活只有回頭看才能理解,但我們必須向前活着。

蝸牛從不回頭看它走過的路,總是不斷向前。」

格蕾絲聽從好友的建議,處理掉囤積的所有蝸牛收藏。

開始追逐曾經被擱置的理想——定格動畫師。

一年後,她拍出了一部粗糙但真誠的定格動畫。

作品放映會上,她的雙胞胎弟弟奇蹟般出現。

他們重新拾起了曾經簡單的生活。

生命所有的酸澀,都榨成了一杯杯既往不咎的檸檬汁。

當我們跟隨格蕾絲穿越無邊黑暗,重新理解那些困住她的時刻,推着她不斷前進的力量時,誰還能說,這是一部「醜陋」的電影呢?

很多人認爲角色形象太醜。

其實還是在說,它不符合當下主流動畫的審美標準。

不知何時起,好萊塢動畫電影越來越多以「萌」爲核心賣點。

主角總有一雙水汪汪的無辜大眼。

像《神偷奶爸》裡的小黃人。

《穿靴子的貓》裡的大貓。

甚至是《憤怒的小鳥》。

可愛當然不是問題。

問題是,愈發同質化的審美,及這種角色設計背後的考量。

試圖依賴可愛的外形吸引年輕觀衆。

考量更多的,是IP衍生的商業價值。

這都勢必導致敘事深度的削弱、原創力難以彰顯,讓故事滑入平庸。

國產動畫也有類似問題,角色設計越來越接近網紅審美。

像追光的《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楊戩》,還有最近要上映的《小倩》。

都是人均大眼、小嘴、尖下巴,毫無辨識度的網紅臉。

而顯然,技術革新也加速了這種趨同化審美。

這也潛在地影響着觀衆的審美。

這兩年,不只這一部,很多真正有想法的動畫電影反而受到爭議。

像《窗邊的小豆豆》,爲凸顯年代背景,同時與戰爭環境做出對比,借鑑了鮮豔濃烈的昭和畫風。

卻因爲與很多人預期中的兒童形象不符,受到相當嚴重的批評。

即便受到如此爭議,亞當·艾略特依然花費8年製作這部作品。

固執地堅持粘土定格這種費時費力的手工模式,追求並不符合大衆審美趣味的東西。

拒絕使用CG技術,甚至有意與好萊塢保持距離。

他早在2004年憑一部短片《裸體哈維闖人生》獲奧斯卡小金人,也曾被大型製作公司邀請拍攝動畫。

但在參觀了皮克斯和夢工廠之後,他連劇本都沒讀就逃跑了。

他認爲,豐富的特效雖能降本增效,讓角色更靈動。但也會讓故事生疑,因爲所有人物都是一堆數字的產物。而定格動畫不同,那一團團糅合了心血和時間的橡皮泥,會讓作品包含溫度與靈魂。

因爲這份堅持,在商業化與工業化日益主導的動畫市場中,我們也得以享有這難得的藝術表達。

早年國內也有很多現實向的成人動畫。

比如《魔方大廈》《鏡花緣》《眉間尺》。

都是風格各異,角色「怪」得各有千秋,甚至有點cult風。

故事直面真實世界的複雜情感。

不僅能引發孩子的興趣,也能給成年人以啓發。

毫無疑問,現在依然需要這樣千姿百態,有所表達的動畫作品。

去年的《中國奇譚》大受歡迎,也說明了這一點。

不僅挑戰了市場化的單一審美趨勢,也在喚醒我們對傳統美術的感知。

透過「不完美」的外表,去發現隱藏的情感與力量,看到美的深度。

《蝸牛回憶錄》也因此不僅是一動畫佳作,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當下的缺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