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寶藏節目迴歸!明星甘爲它做配角?
“我們依舊是個年輕的節目,我們到底有多年輕?”
“上下五千年!”
時隔兩年,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開播,9座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27件國之瑰寶重磅亮相,更有多位明星和博物館館長加盟……
真・寶藏節目迴歸,你看了嗎?
《國家寶藏》海報。
國寶背後,有這些不爲人知的歷史
在《國家寶藏》第三季的第一期,節目組爲觀衆揭曉了一個藏了3年的“小彩蛋”。
從第一季開始,《國家寶藏》Logo上的“藏”字就讓人印象深刻,這個藏在“藏”字中的器物,就是節目介紹的第一件國寶――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
公元1420年至2020年,紫禁城已經走過整整600年的歷史,而這件文物正好見證了紫禁城建成時的重要時刻。它通體繪有翻轉的海浪和山形,寓意福山壽海、江山永固,之所以能隨着明成祖朱棣一起來到紫禁城,或許也是取了其中的安定(鼎)之意。
來源:視頻截圖。
每一件文物的誕生,背後都有一段厚重的歷史。這尊鼎式爐產於景德鎮,景德鎮的青花瓷享譽海內外,但要燒造出如此高飽和度的藍色,需要依靠進口的青料――蘇麻離青。
節目中,演員靳東在它的“前世傳奇”中出演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鄭和,紫禁城建成時多國使團來訪,他發現了一位中亞國家使節的異樣,最終成功用瓷器外交化解了一場危機,道出“天下安定,重在合作,齊心協力,守望相助”的大國胸懷。
來源:視頻截圖。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展出的第二件國寶,是清乾隆時期的金嵌珍珠天球儀。
金嵌珍珠天球儀的外形十分精美,它的底座造型是9條龍,球面鑲嵌了上千顆珍珠,相當於一顆立體的星圖,每一顆珍珠代表了一顆星星,珍珠越大,所代表的星就越亮。
中國是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黎耕舉了一個例子,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公元1680年發現了哈雷彗星,並發現它每隔約76年會迴歸一次,但翻閱中國的古代歷史文獻,從秦始皇七年直到清宣統二年的兩千多年間,29次哈雷彗星迴歸的記錄居然一次都沒有少。
來源:視頻截圖。
節目介紹的第三件國寶,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在明代,官員凌晨三點就要在午門外等候上朝,平日裡,中門是專屬皇帝的通道,但也有例外,科舉殿試那一天,狀元、榜眼、探花三位可以從中門走一回,這也是文人們最嚮往的一刻。
它的“前世傳奇”,演繹的是大才子楊慎因直言而遭遇“午門廷杖”的故事,午門見證了他一生最榮耀與最屈辱的時刻,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錚錚鐵骨。
來源:視頻截圖。
看國寶故事,先看明星飆戲
開播三季,《國家寶藏》的高口碑,不僅在於國寶的精美,更在於形式的“新”。
“我知道,可能現在的我們沒辦法看到更多的星空,但是在一百年、一千年後,我們一定會看到更廣闊更廣闊的宇宙。”演員張子楓在節目舞臺上堅定地說道。
她飾演的清代女數學家、天文學家王貞儀精通天文地理,曾撰寫出《月食解》《勾股三角解》《德風亭初集》等等作品,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星河。
來源:視頻截圖。
不同於過去砸錘子式的鑑寶類文物節目,在《國家寶藏》裡,觀衆能看到由老中青三代的明星“飆演技”,比如王凱變身“戲精”乾隆被王羲之和黃公望瘋狂吐槽,撒貝寧變成秦朝的一名基層法官,上演“秦朝版《今日說法》”……
但在節目中,明星統統都是配角,段奕宏曾在現場直言:“這個節目最大的主角一定是文物不是明星,我要做的就是用演員擅長的方式幫助大家瞭解文物。”
除了明星來當國寶守護人,《國家寶藏》還請到了多位博物館館長“坐鎮”,講述文物發掘與守護的故事。
來源:視頻截圖。
第一季有《千里江山圖》、石鼓,第二季有《上陽臺帖》、金甌永固杯,如果說前兩季節目希望做的是讓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第三季則將目光放得更遠,將目光轉向了歷史文化遺存。
譬如600年的紫禁城、933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蘇州古典園林、1300年的布達拉宮、1654年的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陵、2500年的孔廟孔林孔府、3200年的三星堆、3300年的安陽殷墟……
總導演於蕾曾介紹,九座歷史文化遺產選擇的邏輯是,“希望把我們表達的維度拓展到整個人類文明的長河裡,看中華文明到底爲世界貢獻了什麼”。
文物有過去,更有今生和未來
文物是歷史文明的載體,但它們並非永遠凝固在昨日的輝煌中,文物不僅連接着歷史與博物館前的遊客,還會對當下和未來產生影響。
比如,抗日戰爭時期,爲了給無法移動的古建築留下檔案,曾有一批研究員努力展開北京城中軸線測繪工作。
他們每天身在高空,仔細地測量建築的每一個部位,一干就是四年,最終完成704張圖紙,爲後世留下一套完整的中軸線古建築測繪圖。
來源:視頻截圖。
再如,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們發現,與紫禁城同歲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其實還有個不夠漂亮的“孿生兄弟”,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纔將深埋地下的破碎瓷片修復起來。
在過去三十年的挖掘過程中,工作人員們面對的是六千多箱、幾十噸瓷片,他們從成千上萬件碎瓷片中大浪淘沙、歸納分類,爲修復傾盡心血,幫助文物找回身份。
來源:視頻截圖。
而在紫禁城矗立了幾百年的午門,現在已經成爲故宮最大的臨時展廳,向全世界的觀衆展示着海納百川、交流互鑑的中國情懷。
來源:視頻截圖。
一代一代人的守護、研究、宣講,讓這些文物得以流傳,更讓這些凝結在文物中的文化氣韻、精神得以傳承。
如節目所說:“回望歷史,支撐5000多年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是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而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錄文明的基因密碼,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座傳承文明的基因寶庫。”
所以,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好好認識一下它們?(任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