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白牌商品市場 京東百億補貼扶持萬家產業帶工廠
來源:媒體滾動
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劉旺 北京報道
白牌國貨工廠是指代加工,以及所生產商品沒有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低的工廠。《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當前,這些工廠面臨電商平臺惡性卷價格、線上銷售運營難投入重、賣貨卻虧錢、競爭無下限、商品越來越劣質等諸多生存困境,同時一些以出口加工爲主的產業帶和工廠也面臨國內市場開拓難的窘境。
而當前,白牌商品爭奪低線市場的戰局再起波瀾,京東11.11期間,11月8日,京東旗下特價購物品牌“京喜自營”首次披露業務詳情,發佈“白牌國貨工廠百億扶持計劃”,意在與同行爭奪白牌商品市場。
京喜自營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提到,將每年投入100億元,爲白牌國貨工廠補貼商品價格,實施運營和流量扶持、補貼物流運費。據介紹,京喜自營“百億補貼”重點扶持1萬家白牌國貨工廠,初步測算,平均每家工廠預估補貼100萬元。
據介紹,京喜自營自2023年年底上線以來,商品種類全覆蓋,商品SKU超過100萬件,月銷超百萬單的商品層出不窮,每月18日舉辦的買一送一活動有效增加了客戶黏性,目前京喜自營官方店粉絲超過1.4億人。
招商50城 建百個國貨產業帶
隨着“性價比消費”的流行,近年來,低價白牌商品成爲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但與此同時,“貨不對、質量低、服務差”也成爲不可忽視的消費痛點。
所謂“貨不對”,指的是商家虛假宣傳,消費者買到的東西貨不對板;“質量低”,指的是商品缺斤短兩、偷工減料,甚至是材質作假,從而導致嚴重的質量安全問題;“服務差”,指的是客服拖延處理,不正面迴應用戶問題,平臺監管鬆散,店家隨意開閉店。
而在商家一端,白牌國貨工廠的經營發展也面臨着三大挑戰:“成本高、賣不動、不賺錢”。
“成本高”,指的是工廠的原材料、人工、生產、物流等成本在不斷升高,許多廠家還需要組建電商團隊,成本支出巨大,投流廣告費用高昂;“賣不動”,指的是廠家不會運營,難以獲取平臺流量,商品銷量差,最終需要找到中間商托盤,導致中間環節多;“不賺錢”,指的是部分電商平臺無下限卷低價、高扣點,加之退貨或僅退款的比例很高,從而導致廠家虧錢。
京喜自營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卷低價”成爲主流的當下,京喜自營要做的低價,是有底線、有標準的低價,“持續爲用戶帶來又便宜又好的購物體驗”,並與全國核心產業帶白牌國貨工廠、用戶形成健康的商業生態。
開展百億補貼
相關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有100多個產業集羣,以浙江、江蘇、廣東、山東四省最爲集中。
大量的產業帶工廠生產的白牌國貨質量過硬,但苦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做營銷,請不起主播帶貨,就沒有更多機會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沒有積累到用戶認知,就只能搞貼牌生產或代工。
而面對這種情況,京喜自營對外公佈了“白牌國貨工廠扶持計劃”。京喜自營相關負責人表示,京喜自營將從商品成本、商品質量、工廠規模、社會效益這四個維度綜合評估考量,篩選出符合要求的白牌國貨工廠,提供每年100億元的補貼。
京喜自營每年提供100億元補貼,不僅包括站外付費流量、站內廣告投放以及優惠券補貼等,還包括對物流的補貼,即由京東物流給用戶送貨上門,無須工廠承擔物流成本。
此外,京喜自營還將爲白牌國貨工廠提供運營扶持,即由京東採銷負責商品運營工作,京東客服負責商品售前、售後,並通過數據洞察,優化產品定製及生產環節,讓工廠只專注生產,減少運營成本。
事實上,目前已有衆多優質白牌工廠,在京喜自營模式下突破了限制,找到了成本與效率的最優解,迎來高速增長。
比如,湖北武漢紙品產業帶的一家傳統線下頭部紙品老廠,通過京喜自營的扶持,實現了成本優化和產線升級,目前,其電商渠道的日銷量已突破百萬單,工廠利潤增加了10%。
而坐落於兩廣電子配件產業帶的一家耳機廠與京喜自營合作後,其一款單價不足10元的藍牙耳機,通過優化產品功能和服務體驗大幅提升銷量,單品成本下降50%,並帶動了廣東、廣西近40家工廠,爲超5000人提供就業機會。
廣東揭陽服裝產業帶的一家服裝廠,與京喜自營達成合作後,雙方圍繞生產、人工、原料、物流等方面進行優化,助力銷量增長。在今年9月的一次“買一送一”活動中,其9.9元到手2件的加絨打底衫單日銷量達10萬單。即使在爆單期間,產品的24小時履約效率也近100%,並收穫了超10萬名用戶的好評。
而在河南新密休閒食品產業帶和京喜自營的合作下,從沒走出過河南的冰皮綠豆餅,一躍成爲征服全國吃貨的新寵兒。入駐京喜自營僅兩個月,其GMV從0增長到150萬元,而且,該產品在京喜自營贏得了超10萬名用戶的長期復購,好評率達97%。
作爲京東旗下主打低價的購物品牌,京喜自營爲工廠推出“甩手掌櫃”模式,讓工廠合作更簡單高效,商家只需負責生產銷售,其餘的運營、配送、售後服務等環節均由京喜自營官方負責。
這一模式下,京喜自營還深入產業帶源頭篩選最優質的工廠進行合作,建立固定標準下的供應商尋源競價模式。同時融合京東資源,爲合作商家提供產品設計和工廠運營扶持,助力其降本增效。
(編輯:於海霞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