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健康、低卡食物?恐是「健康食物癡迷症」 6種人易患病
文/ 陳蔚承 圖/pixabay
你是否曾經堅持只吃某一樣專家眼中的健康食物?或是你精算每項食物的卡路里,專挑低卡的來吃?小心你可能得了「健康食物癡迷症」。
小廖的膽固醇數值超標,他上網翻遍所有降膽固醇的方式,小心翼翼地按照專家的說法,吃能降膽固醇的食物,至於那些會升高數字的就謝絕往來,朋友邀約吃飯也拒絕。雖然BMI正常,但他總覺得自己胖,每次吃東西總用電子秤量食物重量、計算卡路里,讓妻子不勝其擾,更不用說滿櫃的健康食品、保健品和有機食材。
健康飲食、選擇營養的食物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過度嚴格反而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社交障礙。美國約克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米爾斯(Jennifer Mills)回顧了2018年度關於「orthorexia nervosa」心理狀態及行爲的研究,想要找出爲什麼會發生、哪些人有這樣的風險以及會有什麼樣的害處。
「有這樣症狀的人,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適,所以也沒有就醫或改變的傾向,長時間下來容易發生問題,」米爾斯指出,這些人長期只吃單一或某幾項「健康」的食物,甚至控制食量,反而導致營養不良,而他們往往會長時間、花大錢採買和料理食物,所以可能造成經濟問題,而與他人用餐時也可能因爲不吃或只吃某些食物而造成社交障礙。
「厭食症、暴食症都有完整的研究和治療方式,但這個症狀並沒有正式被列入需要治療的名單中,但這是要被正視的,」米爾斯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師羅智宇表示,因爲這個病短時間內不會造成當事人心理或生理上不適,也不會造成外觀上的改變,因此纔沒有被列爲疾病,而當事人也不會因爲這樣的問題就醫,反而會覺得這樣能安心。
研究發現有6項人格特質的人比較容易有這類症狀:
1.強迫、固執的性格
2.衝動的性格
3.憂鬱
4.有飲食疾病如厭食症,或曾罹患過重大疾病
5.對自己身材不滿意
6.節食
羅智宇指出,「健康食物癡迷症」可能是一種對飲食的焦慮和強迫,因爲這些人對健康或身材有疑慮而想嘗試各種專家所說「有用、健康」的方法。
「有強迫特質的人會堅持用自己習慣或固定的方式來做事,且很難有彈性或改變。所以在營養、食物的選擇上,他只會相信專家說或自己覺得健康的食物,但自己並不知道身體是否需要。」
他曾輔導過因罹患癌症而合併「惡病質」的病患,他發現由於惡病質,不願意吃一般的食物,但卻相當堅持一定要吃到某些健康食品,但這些卻不一定是真的一定要吃的。
「這或許也是他們想掌控自我生活、安撫內心焦慮的方式,」羅智宇說,有些退休銀髮族因爲沒事在家,只有「吃」這件事情能夠忙,也是他們退休生活唯一能掌控的事情,所以會大量看資訊、遵守專家的建議。
(注)惡病質:將近約50%的癌症病人會有惡病質的症狀,因癌症病患體內荷爾蒙、新陳代謝異常,或因食物攝取量減少而造成營養不良。
對這種狀況的人一般很難勸導,「尤其是有強迫、固執特質的人,因爲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往往會有完整的規劃和管理,對個人生活掌握度很高,這時去質疑他的作法的話,很可能對方會不予理會,甚至強烈抵抗,」羅智宇說。
羅智宇建議親友可以詢問「這樣吃你有什麼感覺?」、「爲什麼你覺得這樣纔對?」、「什麼事讓你想這樣做?」同時也可以請對方做主觀的感受評量,看看加入其他食物或改變飲食方式是否會讓健檢數字或身體變差?有時跟他們討論後,他們會有體悟或加以調整。
此外,如果是退休族羣,可能會認爲這是他們生活中唯一能做的事情,那麼可以請親友陪伴他發展更多興趣、參與活動來分散注意力。
「會去看這類營養、飲食資訊,一定是對自己的健康或生活有些許顧慮、擔心,但盲從是不對的,」因此羅智宇建議可以去諮詢家醫科、營養師或身體健檢,用更科學、可信的方式來了解自己身體需要什麼。
但如果今天,這樣的行爲不會造成社交或家人困擾,也不會花額外的時間和金錢,他做完後又覺得安心,那倒是不用太強硬勸阻。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也說,如果這樣的行爲,他感到開心、放心,反而讓他減低焦慮,對家人朋友來講也沒有構成困擾,那麼倒是不用過於在意。
另外也可以觀察這樣的行爲只是個過程或是常態,「營養諮詢時,營養師可能會初期建議個案用電子秤測量食物,透過實作增加份量上的概念,這是一種學習過程。若個案已經長期變成常態習慣,不測就不安心,甚至外出用餐也要測量,這就有點走火入魔了,」呂美寶說。
健康食物、飲食方式每年都有不一樣的風潮,如之前的生酮飲食,有專家大讚其好處,但也有專家持保留態度,更建議一般人不要輕易自己嘗試,但還是有許多人做,也不乏失敗又傷身的例子。
或是看到某個食物對降三高、降膽固醇、抗癌有用,就花大錢來吃。對於「健康」,過猶不及都不好,到底我們該怎麼看待健康食物和飲食呢?
呂美寶指出,專家提供的建議是現階段的科學實證,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不能以一概全,「這些建議可能可以給想要健康飲食,卻又找不到方式的人一些解方,但並非適用於每一個人。」呂美寶也說,這些都是屬於外在資訊,還必須要內化到日常生活中,並自主察覺身體的變化,纔能有真正的幫助。
正念飲食創始人、印地安納州立大學心理系榮譽教授克里斯泰勒(Jean Kristeller)指出,想瘦身不是什麼美食都不碰,而是要知道吃進什麼食物、細細品嚐、酌量即可。
羅智宇也說,許多研究其實都有贊助廠商,因此都有其偏向,但民衆可能無法分辨,引此建議均衡、多元、吃原型食物即可,這也是最多專家所推崇的方式。
有這方面行爲的人都覺得,「這樣做是我的事,我也沒礙到別人。」但呂美寶認爲,要遵守健康的飲食法則,或甚至自己拿電子秤量食物重量算熱量,長期下來都不只是個人的選擇和行爲,也跟人際關係或社交活動有關,尤其是最親近的家人,「是否會影響家人在準備、料理食材,上館子、出遊等計劃?這不是自己的事,可能要跟家人溝通取得共識再做。」
延伸閱讀:
原來腸胃炎時 吃什麼都可以
安海瑟薇放棄吃全素後大腦像電腦重開機般 現改用「舊石器時代飲食法」維持身材
喝紅酒對心臟幾乎沒益處!每天喝2杯 還會增加頭頸癌、食道癌風險
蔬菜水煮纔好? 專家:油炒可能更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