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的各個環節在此“貫通”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蔣菡
走進位於江蘇蘇州的中國中鐵電氣化局滬蘇湖鐵路智能建造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項目智慧管理平臺”顯示屏,整個線路四電工程的實時施工信息一目瞭然。項目經理羅東北告訴記者,該平臺實現了進度管理可視化,可實時監測作業環境,實現項目安全、質量、進度集約化管控。
鐵路四電是指鐵路建設中的通信工程、信號工程、電力工程和電氣化工程,也稱爲站後工程。12月18日,記者從在江蘇蘇州召開的“新建滬蘇湖鐵路供電精品工程建設技術交流會”上獲悉,即將開通運營的滬蘇湖鐵路在鐵路四電智能建造領域取得了優異成績:聯調聯試期間,接觸網動態性能指數和靜態性能指數取得“雙百分”。
在這個智能建造中心,四電智能化建造技術得以全方位呈現。
工廠預配環節,第三代腕臂生產線可自動完成精準定位、自動下料、智能擰緊、檢測噴碼、自動碼垛等全流程流水作業。“平均4.5分鐘完成一組腕臂預配,綜合生產效率較上代產品提升40%,質量也大大提高。”羅東北說。
創新建設的智能倉儲系統可以向生產線自動送料。他們配置了兩輛料箱自動導向搬運車(AGV)以及1輛無人叉車,可24小時不間斷作業。以往至少需要6人協同操作的物料分揀、搬運以及上下架作業,如今僅需2人配合即可完成。
工程建造環節,大量應用智能工裝設備。比如在變電所電纜支架安裝時,使用了電纜溝智能打孔機器人,實現自動定測、自動調節、自動鑽孔作業,提高安裝質量和效率。
牽引變電所電纜還實現了智能敷設——點擊“一鍵敷設”,通過系統內置智能算法,自動尋徑、合理規劃每根電纜的最優敷設路徑,大概一分鐘即可完成牽引變電所所有二次電纜的規劃排布,生成電纜。
此外,項目部打通從北斗測量設備、計算仿真軟件、BIM平臺數據驗證、驅動預配生產、現場作業安裝到檢驗檢測數據的歸集通道,實現了數據在智能建造平臺上的有序傳遞。
環環相扣,智能建造在此“貫通”。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