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力”成爲發展鮮明底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晨 金卓 樑國勝 胡寧 見習記者 李怡蒙

創新正讓老工業基地煥發生機。

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製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在遼寧,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逐“新”提“智”,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智造力”成爲它們的鮮明底色,以“智”變創“質”變,遼寧製造正加速煥“新”。

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翟德懷介紹,遼寧製造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近年來,遼寧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建成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累計培育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2家,聚焦智能化,實施智能製造,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222個、智能工廠115個。

去年以來,遼寧省工業戰線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打造先進裝備製造、石化和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優質特色消費品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和22個產業集羣,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擦亮“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

走進瀋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鬆”),這裡宛如機器人的“王國”。在工廠內“奔走忙碌”的移動機器人基於多導航整合、超大規模羣控調度、高精度貨物定位等前沿技術,實現點對點的精細化、柔性化、智能化傳輸。

在新鬆人工智能研究院,新鬆公司將機器人接入AI大模型,訓練機器人在自然語言的引導下,執行更爲複雜的任務。通過語音指令給機器人下達任務後,比如抓取什麼顏色的物品、完成什麼樣的動作,它可以自己拆分任務動作,生成控制指令,甚至對行動細節進行實時修正,真正實現“手、眼、耳、腦”的高效協同。

新鬆品牌推廣經理尤軒告訴記者,新鬆爲機器人“書法家”全新開發的智能交互系統,可實現漢語與多語言的靈活交互,機器人“聽”到語音信息後,可以自主分析語音語調,通過AI大模型技術準確解析語音發起者背後的情感或期望,並生成相匹配的書法作品。

多年以來,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創新一直是全球主要製造商乃至國家科技層面激烈博弈的重要“戰場”。機器人的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在國際上有着“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的美譽。

事實上,機器人作爲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以科技創新爲“魂”,提質增效爲“道”,高度契合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實踐要求。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科技與標準研究所所長程楠介紹,從工信領域看高質量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重中之重。而推進新型工業化,要重點抓好“點線面”。“點”是企業,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線”是產業鏈,提高產業鏈韌性和安全。一方面服務國家戰略,承擔重大工程和項目;另一方面立足地方發展,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長板”。“面”是先進製造業集羣,增強集羣主導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4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中,就包括瀋陽市機器人及智能製造集羣。

在程楠看來,應該從“點線面”3個維度加快推進製造業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綠色化是指要從全生命週期角度推進產業鏈和產業集羣的綠色化轉型。智能化是以通用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爲主線,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以應用場景爲牽引,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化發展,以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融合化除了數實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兩業融合(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還要關注綠色化和智能化的融合發展。

其實,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每日都在新鬆上演。新鬆形成了集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核心產品與行業系統解決方案爲一體的全產業價值鏈。新鬆品牌與文化中心總經理哈恩晶表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但只有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打通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鏈條。新鬆多年來的首要任務就是用機器人技術改造升級產業,以“未來”的技術,服務“現在”的產業。

目前,新鬆公司創新產品已出口至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爲4000餘家企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用中國智慧爲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強大的信心與動力。

“大國重器”數字新動能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遼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從“製造”邁向“智造”,“大國重器”數字新動能強勁迸發。

在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鼓集團”)轉子車間,一輛輛吊車移動,輕鬆搬運着以噸爲重量單位的鑄件,牆上的電子屏幕實時滾動着各種數據,清晰記錄着每條生產線的生產進度、關鍵件完成率……

沈鼓集團轉子車間主任樑辰介紹,沈鼓已經完成了全部核心車間的數字化改造升級,建設了車間製造執行系統(MES),實現生產運營管控和生產過程數字化管理。建設了設備維修管理系統(EAM),實現設備全生命週期管理和維修維護作業管理。以上信息系統的部署和整合,提升了企業生產運營效率和智能製造水平。

沈鼓集團信息數據中心主任郝玉明介紹,通過數字化車間建設,沈鼓實現葉輪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每年節約190餘萬張圖紙投放,實現綠色低碳和降本增效;生產設備網絡化接入實現設備效率透明化,推動核心瓶頸設備的綜合效率提升超16%。

“數字化車間”爲生產運營增效,“沈鼓雲”爲產品服務提質。步入沈鼓集團沈鼓雲遠程監測及故障診斷服務中心,一塊大屏幕上閃動着密密麻麻的小點。點開一個,就可以看到一組設備的運行情況。

沈鼓集團生產的大型機組、設備在多個省份投用,集團推出數字服務平臺,目前已聯網全國多地各類大型機組4000餘臺,線上服務用戶387家,可提供機組預知性維修和診斷服務,有效保障了用戶的機組安全和經濟利益。

新動能、新賽道是新質生產力,新模式、新業態是新質生產力,除舊佈新、革故鼎新也是新質生產力。運用現代工業化思維和智能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迴避的主要任務之一。

2023年沈鼓實現產值超過140億元,20年增長11倍。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讓沈鼓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戴繼雙表示,要將沈鼓打造成重大技術裝備科技創新策源地。沈鼓集團在基礎理論研究、單元技術攻關、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方面,已處於世界同行業第一梯隊,擁有2000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專有技術,600項關鍵核心技術,1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實現200項重大裝備國產化攻關並100%成功。

在鞍鋼股份有限公司鍊鐵集控中心,數字化大屏幕上都是關鍵數據:高爐生產主要參數,智慧鍊鐵評價系統、送風系統數據及高爐運行的實時數據等。

“以前是員工憑個人感覺判斷高爐運行情況,現在是通過可視化數據來判斷。”鞍鋼股份有限公司鍊鐵總廠生產技術室區域工程師溫利罡告訴記者,智慧鍊鐵中心讓鞍鋼高爐評估在“進化”。

鍊鐵集控中心是融合生產操控、設備監測、指揮決策以及工業大數據平臺的“鐵前一體化智慧鍊鐵中心”。它聚焦生產運營中的難點、痛點問題,設計了集數據採集、智能視頻、智慧操控、數據可視化、智慧分析決策等系統於一體的智慧生產運營管理平臺,打破了傳統工藝的數據壁壘,將分佈在廠區內的28個操作室、104套控制系統全部整合融合,實現了集中控制和集中管理,勞動生產率提升了32%。

世界首座新型綠色儲能注汽試驗站

2023年11月17日,中國石油遼河油田電熱熔鹽儲能注汽試驗站建成試運行,這是世界上首次將熔岩儲能技術應用於油田注汽領域。截至目前,該試驗站已累計注汽18200噸,替代天然氣120萬立方米,碳減排2594餘噸。

遼河油田設計院副院長王延濤介紹,遼河油田是國內第一大稠油生產基地,每年稠油產量超500萬噸。稠油因其高粘度、不易流動的特性,需要使用蒸汽熱採的方式開採。傳統的產生蒸汽的方法爲燃燒天然氣,每年消耗天然氣約14億方、排放二氧化碳303萬噸,高耗能、高碳排現狀嚴重製約油田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現有熔鹽儲能技術是以液態熔鹽作爲儲熱和傳熱工質,把光熱或谷電、綠電轉化爲熱能儲存在熔鹽中,再連續釋放熱能產生過熱蒸汽用於發電。但將產生的蒸汽直接用於油田注汽生產,國內外尚無先例。

2022年12月,一支由112名青年組成、平均年齡34歲的攻關團隊開始着手電熱熔鹽儲能注汽研究與試驗。選什麼樣的熔鹽、怎麼實現熱交換、設計多大排量……一連串問題需要他們解答。

“以往國內成熟的熔岩發電對所用水質有特殊要求,我們的油田採出水礦化度高,含氯、硅量大,如果直接用於加熱產生蒸汽,管道很快會凝堵。”王延濤說,團隊一起鑽研、反覆試驗,自主研發出世界首臺套熔鹽加熱直流式溼飽和蒸汽發生裝置,“也就是將油田採出水直接用於注汽生產,解決了凝堵風險,有效減少能量過程損耗,綜合效率從熔鹽儲能發電系統的35%提高到90%以上”。

團隊還成功攻克了電熱熔鹽儲能換熱循環工藝、蒸汽發生器幹度精準調控、高溫儲罐技術等5類14項核心技術,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國內發明專利9項。這支青年團隊也在今年獲評“遼寧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該站的建成投產,邁出了徹底改變稠油熱採蒸汽生產方式的第一步,爲控降化石能源消耗、提升綠電消納能力、輔助電網削峰填谷開闢了新的實踐道路。”王延濤表示,下一步,團隊將繼續加大試驗站的功率、排量,以實現每小時產出18噸蒸汽、儲能45MW(兆瓦)爲目標持續攻關。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