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精神之九|探月精神

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永無止境。希望你們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啓星際探測新徵程,爲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爲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

——2020年12月17日,習近平致電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探月精神的內涵】

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

【發展歷程】

千百年來,皎皎明月寄託了中華民族無盡的想象與情感。作爲我國首次開展對地球以外天體的直接探測,探月工程規模宏大、系統複雜、高度集成,是世界科技領域的前沿項目。

在探月工程之前,我國發射的衛星都是繞着地球飛行,離地面最遠不超過8萬公里,而月球距離地球有38萬公里,如何構建有效的測控體系是一大難關。當時國內任何單一望遠鏡都不能勝任,觀測團隊提出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把北京、上海、昆明和烏魯木齊的4個望遠鏡聯合使用,測量的精度非常高,同時計算的速度需要相當高,經過夜以繼日的試驗攻關,中國科學家實現了4臺大型望遠鏡的一體運作,相當於構建了1臺口徑爲3000多千米的巨大綜合望遠鏡,在一系列從無到有的創新舉措下,探月一期工程實現了全程“中國製造”。

2004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並命名爲“嫦娥工程”。孫家棟被任命爲嫦娥工程總設計師,那一年74歲的孫家棟、第一期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69歲的歐陽自遠與64歲的總指揮欒恩傑一起,組成了著名的“嫦娥鐵三角”,帶領團隊開啓了從無到有的艱難探索,一系列核心技術攻堅全面展開。

2006年2月,國務院頒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將“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列入國家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萬衆矚目中發射升空,中華民族飛天攬月的千年夙願第一次夢想成真,嫦娥一號完成5514次繞月飛行,我國探月工程成功實現“繞”。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佈,是當時世界上已公佈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成功,創造了中國航天器最遠飛行記錄,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半年設計壽命期滿,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標和四大科學探測任務圓滿完成。

圖爲嫦娥二號衛星力學試驗。(來源:國家航天局官網授權)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3年12月6日,嫦娥三號衛星抵達月球軌道,開展嫦娥三期工程中的第二階段。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成功實現月球軟着陸,玉兔號月球車創下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2016年7月31日,“玉兔一號”結束工作,設計壽命約90天,實際服役972天。

圖爲衛星質量複查。(來源:國家航天局官網授權)

2018年5月21日,鵲橋中繼星發射升空,終結了月背信號“不在服務區”的歷史。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攜帶玉兔二號月球車,成功着陸在月球背面,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率先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

圖爲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行駛在月球背面。(來源: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

2020年11月24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並將其送入預定軌道。12月17日,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一份來自月球的“快遞”,共計帶回1731克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在經歷23天的驚心動魄後,安全抵達着陸場。這是人類時隔40多年後再次完成從月球採樣返回的壯舉,創造了5項“中國首次”: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的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整個過程歷經11個重大階段,高度精準、環環相扣,需要所有的協作部門,密切配合,高效運轉,不能在任何一個環節和細節上出錯,正因爲如此,嫦娥五號被稱作是我國迄今爲止難度最大、複雜程度最高的航天任務之一。這也標誌着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順利收官。

201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對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的賀電中首次提出“探月精神”一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隨着探月工程的深入實施,探月精神的內涵逐漸豐富,成爲工程不斷推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2021年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並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弘揚探月精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勇攀科技高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一步一個腳印開啓星際探測新徵程,不斷推進中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爲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與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合影時,習近平總書記身邊就座的是兩位特殊的“90後”和“80後”:已經90多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和年逾八旬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據統計,探月工程直接和間接參加單位近2000家,科研人員多達數萬人。在新型舉國體制的保障下,嫦娥工程這樣週期長、風險大、難度高的戰略性科學工程才能順利實施,最終結出累累碩果。孫家棟、欒恩傑、歐陽自遠、葉培建等科學家老驥伏櫪、心繫蒼穹,吳偉仁、楊孟飛、李東、孫澤洲等一批航天骨幹專家逐夢奮鬥、接續向前,張熇、張玉花等一批航天女專家巾幗不讓鬚眉、頂起“嫦娥”研製半邊天……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用實際行動標註了探月精神。孫家棟院士在《航天精神薪火相傳》一文中寫道,“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搞航天、幹事業,既要靠物質的力量,更要靠精神的力量。”

目前,在比月球更遙遠的火星,天問一號和祝融號正爭分奪秒地開展探測工作,不斷標註着中國深空探測的新高度。天問一號圓滿成功之後,我國還將實施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等探測任務,同時將開展太陽系邊際探測實施方案論證和小行星防禦的論證工作。

2021年,探月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

【形成年代】

21世紀初至今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賀電》,2020年12月17日。

2.新華社:《追逐夢想 協同攻堅——探月精神述評》,2021年12月7日。

3.王李彬:《傳承|報國之心矢志不渝》,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3年2月28日。

4.馮華:《弘揚探月精神 建設航天強國》,《人民日報》,2021年12月8日第06版。

5.陳怡、崔興毅:《圓夢九天攬月 勇攀科技高峰——探月精神述評》,《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