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企業的命,到底誰說了算?

“勇氣並非沒有恐懼,而是面對恐懼的時候,依然堅定不移。勇氣來自於堅定的信念,奔涌不息的熱情,還有每一步的腳踏實地。勇氣就是人類最偉大的讚歌。”

科技創新,是一個長期複合的過程。

簡單梳理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史,人們會發現,數十年前的創新和今天的創新,在意義和價值上,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說,之前科技企業搶佔市場的關鍵,很大程度離不開價格方面的干預,那麼時至今日,企業之間的比拼,則更多落在了基於用戶體驗之上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科技之力賦予供應鏈屬夥伴的廣度和深度。

把創新推向極致的國產企業,小米算得上是其中之一。

儘管伴生而來的,總有這樣或那樣的質疑之聲,但在“成長的煩惱”之外,科技企業最壯麗的章節,正在新一輪技術爆發期中上演着。

一次次事先張揚的“唱衰”

這並不是雷軍和小米第一次遭到質疑了。

從此前被嘲笑是“組裝廠”,宣佈造車時被調侃爲市“夢”率,本能式“玩梗”一直在市場裡盤旋着:“蘋果造車十年都幹不成,憑啥小米三年就能幹成?”“真的是自研的嗎?”“收手吧,軍兒,外面都是XX”......

令人感到沮喪的是,其實也不止小米,近年來,國內一批勇於創新、試圖依靠自身努力打開新天地,以謀求商業反轉時刻的企業們,無一例外,都經歷着冷眼、嘲笑和謾罵。

比如比亞迪,2022年公司宣佈“斷油”並All In新能源領域之時,即便這個決定無疑更加符合行業的主流趨勢,但仍有不少人站在自己的認知裡,認爲這是一種“近愁不解,再添遠憂”的做法。

再如TikTok。爲了抑制TikTok的擴張,多家海外巨頭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的情況下,造謠前者竊取了美國技術,而這場商業阻擊,直至現在恐怕都談不上真正完結。

斯皮內利曾在《認識創業》一書中指出:創業者往往是從悖論中創造價值。悖論,很多時候也就意味着在商業上充滿矛盾、在早期不被理解的“無人之境”。

想要在這種環境下打破常規,創業的容錯率非常低,做關鍵決策的人往往需要一系列比常人更顯著的特質,從而應對並利用環境中的模糊、混亂和不確定性。特別是,被貶低、被嘲諷、被污名化,已成了創新者們逃脫不了的宿命的今天。

這或許也是雷軍最終將此次發佈會主題命名爲“勇氣”的原因吧:不只要面對創業過程中本身的風險,還有面對一次次被惡意唱衰的情緒。

爲什麼是雷軍和小米?

拋開輿論層面的困擾不談,對於創新企業來說,想要跟上技術迭代的節奏,不僅要考慮市場週期所帶來的影響,還要在技術線路上合理押注,同時更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產能。

這是體力活兒,更是腦力活兒。特別對於造車這件事,雷軍也在“勇氣”這場年度演講裡也提到,“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從核心技術做起,10倍投入,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

2021年,在手機業務遭遇海外“制裁”的困局之下,雷軍及高管團隊反覆商議後決定造車:一來是在不確定環境中,帶着三四萬員工找到新的活路;二來這也是破釜沉舟的一線生機。

但衆所周知,對於任何一家企業而言,造車所要承受的風險絕非一般,尤其對於入局並不算早的小米來說:怎麼造,代工、收購還是自己幹?車造出來以後能賣給誰?如何制定產量?下一步邁向哪裡?等等。

在此後的70多天裡,小米的專項小組做了85場調研,訪談200多位專業人士,開了四次高管會。爲了找到關鍵體驗的細微差別,雷軍甚至還“開掉”了專職司機,試駕了170多輛車,最終整理出了20多萬字的筆記和資料。

從2023年8月16日第一輛SU7從產線上出來,到4分鐘大定破10000量,再到2024年初將SU7訂貨目標調整至76000輛,以及挑戰SU7 Ultra Prototype在十年之內成爲紐北最快四門電車......成長,是對勇於創新者的褒獎。

從雷軍於現場透露出來的消息,下一階段,小米汽車將會對交付環節做出更大的傾斜:在自營的交付中心完成交付,由經銷商負責代理銷售和後期的維修保養工作。截至目前,小米汽車已有87家門店。按照既定規劃,到今年年底,這一數字將變成220家。

另一方面,作爲小米的基礎盤,手機業務同樣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一方面通過數字系列、MIX Fold /MIX Flip等系列,持續攻佔着中高端市場;另一方面,還有紅米品牌也在着力夯實下沉市場的份額。

這裡需要特別提到小米MIX Fold 4。作爲發佈會前就被熱議的高端摺疊機型,小米MIX Fold 4僅226g重量、9.47mm厚度,不僅被寄予輕薄、全能的厚望,八顆澎湃自研芯片和龍骨轉軸2.0,全碳架構,三層五面主板等,更承載了小米最高自研能力。

小到被定義爲“小玩具”的隨身拍,中到手機、智能家電,大到新能源車,這些科技成果的背後,無不是雷軍口中“小米新十年以來,克服無數困難和挫折,一直向着夢想的星辰大海,不斷前行”的證明。

真正的強者,是敢啃硬骨頭的人,是敢於直面最強大對手的人,他們堅信:殺不死的只會讓我更強大,用持續的變強擊碎歪曲、污名和偏見。市場用真金白銀、用口碑買單,這也是小米模式、小米方法論和小米價值觀的一種勝利。

這仍是激情燃燒的年代

時至今日,儘管越來越多人直言“創新成本愈發水漲船高”,但從不同賽道中頭部企業的表現來看,這仍稱得上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你會看到,憑藉着多元的內容生態,以及精準的算法推薦系統,短視頻平臺TikTok幾乎橫掃全球,甚至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之下,引來Google、Meta等像素級模仿。

你會看到,自2020年發佈以來,遊戲《原神》就以精美的畫面、豐富的探索元素和獨特的角色設計,不但贏得了國內越來越多玩家的芳心,甚至也在一步步征服了口味挑剔的日韓、歐美玩家。

在造車領域,你更能看到,曾經被定義爲只配做低端“網約車”的比亞迪,如今已經拿出了全球熱效率最高的發動機、全球最牛的混動技術,一箱油2000公里續航讓美國人羨慕。

還有SHEIN,依靠強韌的中國供應鏈“小單快反”模式,依靠強韌的中國供應鏈“小單快反”模式,做出了全球最火的快時尚服裝網站。在不少歐美國家,SHEIN的用戶數量、品牌知名度等等,並不亞於H&M、Zara等快時尚鼻祖。

單一賽道的中國企業尚能在堅韌成長,更不用說如今已經橫跨生產製造、消費電子、數字化技術、智能家居AloT、智能汽車的小米了。

雖千萬人,吾往矣。過去的三年,對於雷軍,對於小米都是一段脫胎換骨的經歷。

“勇氣並非沒有恐懼,而是面對恐懼的時候,依然堅定不移。勇氣來自於堅定的信念,奔涌不息的熱情,還有每一步的腳踏實地。勇氣就是人類最偉大的讚歌。”這不僅是小米堅持創新的信念,也是雷軍對所有創新者們的祝願。

從個體到企業再到國家,一路走來,經歷過被誤解的痛苦,就更不該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需要更多如華爲、小米這樣的硬核科技創新者做出來。只有多一些保護和包容,才能讓中國的硬核科技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