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茶出征海外,給世界一些降維打擊
本文系本站看客欄目出品。
中國年輕人,正在把奶茶店開遍全球
對這一代90後、00後來說,奶茶已然是生活裡繞不開的味覺記憶和消費符號。
童年時,在校門口的路邊攤花三元就可以買一杯;長大些,電視滾動播放的是香飄飄“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三圈”的廣告;這兩年,更加強調品牌和品質的新茶飲出現,鋪滿了各大商圈。
如果留心海外社交媒體,會發現奶茶已經走出中國,走向世界:Cardi B靠奶茶續命,拉美網紅驅車20分鐘也要買上一杯。喜茶在倫敦開業的第一天,社交媒體上就獲得了6500個粉絲和超過1萬贊。
奶茶出海的熱潮洶涌,而嗜奶茶如命的中國年輕人,也紛紛在海外開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奶茶店。
在她們手中,奶茶不再是糖分、熱量的代名詞,而成爲了“一種可以注入一切可能的飲料”[1]。
東方的神秘味道
Lisa一直記得那一口“科技與狠活”的滋味。
她在意大利出生、長大,只有小學階段,長輩們出於對教學質量的考慮帶她回到中國,在一個小縣城度過了六年。
和許多00後一樣,她喝的第一杯奶茶是滿滿的“科技與狠活”,既沒有“奶”,也沒有“茶”。那時她經常喝香芋奶茶,一些紫色的粉末,加一點奶精,再加一點糖和冰塊,混合後倒進一個軟軟的透明塑料杯裡。扎破塑封猛吸一口,很香很甜。
上完小學,Lisa回到意大利,奶茶成了遙遠的故鄉味。有整整三年,她一口奶茶都沒有喝到。直到初中畢業,她才第一次發現意大利有奶茶店,只是味道和國內喝到的相去甚遠。
16歲時再回國,她在大街小巷瘋狂尋找記憶中的味道。只是那時國內的奶茶已經經歷了幾輪改造升級,許多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門店出現,路邊攤消失,她感到有些失落,用粉末勾兌的奶茶成爲她永遠不可替代的“白月光”。
又過了幾年,正當意大利爆發疫情,Lisa想喝奶茶的心情達到了頂峰。她想網上有那麼多教別人做雞尾酒的視頻,教人做奶茶的也應該有吧?她刷了大量抖音和小紅書,驚喜地發現原來淘寶上可以買到“果味奶茶粉”。再一搜,還有人賣配方,而且很便宜。
Lisa在家裡根據配方衝配、改良,真的做出了幾款味道不錯的奶茶。正好她和男友一起經營的咖啡店收入不太理想,想做點改變,就把奶茶拿到咖啡廳裡給客人嘗試,大家都覺得味道很好,建議她直接開一家飲品店。
於是2021年底,當年那個滿街尋找奶茶攤的女孩,開了一家奶茶店,把童年魂牽夢縈的味道從中國帶到了意大利。
Lisa心中的初代奶茶,其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1.0版本”。
文化社會學家John Tomlinson形容特色食物是“敘述着移動和混合的故事。”[2]人類歷史上的許多食物和口味,都是隨着人的遷移不斷融合變化的產物,奶茶也不例外。
熊夢婷在英國經營有一家獨立奶茶店,在她看來,奶茶是一種“從英國出生,繞了一圈最後又回到英國”的飲品。
奶茶具體是誰發明、在哪發明的已不可考,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是英國人將“奶+茶”這一喝法發揚光大,纔有瞭如今奶茶品類的三巨頭:港式奶茶、臺式奶茶和泰式奶茶。
故事最早得從茶葉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講起。17世紀,正值歐洲資本主義興起,荷蘭人將原產於中國的茶葉帶到了英國,由於口感偏澀,英國人在茶中加入牛奶潤滑。
殖民香港期間,英國人把這一習慣帶到香港,原本只屬於貴族的飲茶活動傳入民間,被大排檔改良成了我們熟知的“絲襪奶茶”。後來在臺灣,一家小店別出心裁地將傳統甜品材料木薯球加入奶茶,掀起了一場全臺灣範圍的“珍珠奶茶”風潮。
風潮很快也席捲內地,當年的一些品牌,現在聽來依然十分熟悉,比如“街客”“地下鐵”。儘管後來金融危機、“塑化劑”事件等一度讓奶茶業陷入低谷,但在新消費浪潮的推動下,奶茶很快改造升級,出現瞭如“喜茶”“奈雪”等一系列新茶飲品牌。
奶茶在海外的流行和風靡,便是在新茶飲崛起後。據Lisa觀察,奶茶店是在2020年後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意大利的:一個華人區開了兩家古茗,後來又開了一點點、新時沏,米蘭的華人區還開了茶百道,雖然根據菜單和口味,Lisa不能確定它們是不是“正版”。
而英國這個最初將奶和茶結合起來的地方,比意大利更早受到中國奶茶的衝擊,也更快地接受了這一又新鮮又古老的飲品。
十幾年前,茶太、CoCo之類臺灣品牌的加盟店就陸續開到了英國,去年,歐洲第一家喜茶在倫敦唐人街開業,生意非常火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原創品牌出現,其中就有熊夢婷的“隨緣奶茶”。
熊夢婷的朋友幾年前加盟了國內的一個奶茶品牌。有趣的是,後來該品牌在國內倒閉了,而熊夢婷的店在遙遠的倫敦反而風光正盛。在如今的英國,奶茶已經成爲年輕人熟知和喜愛的流行飲品,“人們一聽到bubble tea(奶茶的英文)就很開心”。
奶茶出征之路
大概很少會有人對奶茶說不,人類對甜蜜的渴望寫在基因裡。但對年輕的創業者們來說,光是喜愛,還不足以支撐他們花大量時間金錢投資一項事業。
去年6月,從加拿大畢業的Sara來到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旅居。打包好行李準備離開時,她在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的邊境遭遇持槍搶劫,手機沒了,被迫留下來投奔朋友。
某天,Sara和朋友閒聊,討論怎麼創業賺錢,最後她說了一句,“搞這些有的沒的還不如開奶茶店。”
5個月後,在哥倫比亞一個繁華的商圈,Sara的奶茶店“¡yab!”開業了。
聽起來像是隨意爲自己選擇了一條道路,但她形容自己的決定“完全出於理性考量”。
熊夢婷的經歷與Sara相似。她2019年去英國讀研,學的是電影編劇方向,工作了一兩年,想要通過創業留在英國。找身邊的投資人朋友聊,大家都建議她,新手小白就從開奶茶店做起。
開奶茶店幾乎成了最適合中國年輕人的第一次創業。與中餐廳相比,奶茶所需要的技術門檻低,出品也快。培訓一個熟練的“搖奶茶工人”不需要幾天,搖出一杯奶茶更是幾分鐘就搞定了。
奶茶需要的店面可以很小,因此啓動資金也可以“能省則省”。Sara和合夥人花三四十萬就拿下了一家位於哥倫比亞市中心,距離LV只有幾分鐘路程的60平米店鋪。
倫敦租金高昂,熊夢婷選擇在倫敦東邊的一家連鎖中國超市裡開了家20平米的店,人流量不比商場,但成本也降了下來,她能夠以最低的成本投入飲品的測試和研發。
更重要的是,奶茶投入小,市場空間卻很大,在海外堪稱一片藍海。Sara喝過哥倫比亞本地的奶茶店,“很難喝,要是好喝我也不會自己開店了”。
當地人只知道怎麼做咖啡,不知道怎麼做茶。Sara的奶茶店一杯奶茶定價在25~30元人民幣,在當地不是一個便宜的價格,比咖啡貴了約10元。但店鋪的生意還是很好,開業兩個月就開始盈利。
“哥倫比亞最好喝的奶茶!感謝老闆把這難以置信和令人驚歎的珍珠奶茶帶到這裡”“很少發現拉丁美洲有這麼好的奶茶”……在谷歌地圖,拉美人爲Sara的奶茶店¡yab!寫下了這樣的誇讚。
“其實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正宗,可能看到我這樣一張中國臉,就覺得很地道。”Sara說。
哪怕是倫敦這樣華人羣體較多、中國的品牌連鎖店也較多的城市,依然有不少機會。“因爲是不是大品牌只有我們華人知道,老外不知道的,所有奶茶在英國都是同一起跑線。我的隨緣奶茶和喜茶,在他們眼裡可能是一個東西。”
人們來逛超市的時候,會順便帶一杯“隨緣奶茶”。除了實體店,他們還上了Hungry Panda(在英華人外賣平臺)和Uber Eats,Deliveroo(英國本地的外賣平臺)等外賣平臺。
最近,店鋪的外賣平臺出現了一個“神秘的熟客”,每天都會點一杯奶茶,熊夢婷覺得很神奇,原來還有人像喝咖啡一樣,每天都要喝奶茶。
困難也是有的,在海外創業,最大的挑戰或許是要適應不同的市場標準。
由於是島國,許多物資需要進口,英國對食品安全的管控十分嚴格。先是最關鍵的茶葉,必須無農藥殘留。國內的茶整體上品質更好,但有機茶供應商並不多,爲此熊夢婷找了很多茶農茶商,精挑細選,才終於找到達到歐洲標準的茶葉。
至於其他原材料,爲了保證符合市場標準,她選擇跟英國本地的供貨商合作,對方也是一個在英國開了5家奶茶店的中國人。
標準的嚴格體現在開店前的方方面面。國內的設備便宜又好,熊夢婷採購了一批,但國內的廠家發貨時用來包裝水吧檯的木架不符合出口標準,貨代拆除了不符合規定的木架,卻沒有換能出口的木架。
在運輸中,不鏽鋼的水吧檯被壓了一道口子。英國衛生局認爲有破損的水吧檯會有衛生和劃傷員工的風險,熊夢婷只能把原本水吧檯扔掉,在當地高價購置了一個,結果英國扔垃圾也需要付費,爲此她又花了兩三百英鎊。
但無論如何,對於剛剛創業的年輕人來說,奶茶是一個很好的起跳板,爲他們提供了自由接觸市場的機會。
“降維打擊”
在世界範圍內,英國已經是飲茶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也一直有下午茶的文化,可是在熊夢婷這個愛喝茶的中國人看來,英國的茶“還不夠好”。
最大的問題是不耐泡。英國多用茶包,雖然會在茶粉茶渣中加一些香精調味,但最多兩泡就沒味道了,遠不如中國的原葉茶,一根一根的,泡幾泡也很有味。
對食品質量的嚴格把控決定了英國的奶茶很難難喝,因爲原材料都是好的,“但要說多好喝也沒有”。
熊夢婷正在做目前英國市場很少人在做的事情——填補“新中式茶飲”在英國的空白,探索“中國味”的更多可能。
店裡的兩款主打產品“桂花茶釀”、“凍頂龍鳴”,分別以烏龍茶和紅茶爲茶底,配有桂花香,這樣一來,即使不懂茶的“老外”也能喝出很明顯的花香和茶香。
除此之外,她也嘗試參考國內一些成功的產品或菜單,比如把瑞幸的生椰拿鐵,改造成草莓生椰、抹茶生椰、芒果生椰,賣得都很好。
作爲Z世代的年輕人,Sara給自己的奶茶店取名¡yab!,靈感來源“亞逼”。開店之初,她先是確定了“粉”和“黑”兩個主題色,又自創了“粉墨拿鐵(粉色的糖漿和黑色的咖啡液)”。
在店鋪的一邊,還有幾個櫃檯售賣周邊產品,包括帽子、項鍊等飾品和Sara自己設計的帆布包。飾品是從義烏進的貨,帆布包則是託溫州工廠做的,銷量都很好。
這幾乎是當地唯一一家有概念、有主題,真正意義上的“網紅奶茶店”,“這個東西它整體來看是漂亮的,是高級的,別人就會願意來看來喝。”
奶茶出海的過程,是一個從國內捲到國外的過程。在中國已經內捲到頭的奶茶業,隨便拿出一個理念、供應鏈或產品,在國外都是“降維打擊”。
而世界各地特色飲料不計其數,爲什麼最後是中國的新茶飲走了出去,或許也和中國人靈活、精明,彷彿寫在基因裡的“會做生意”分不開。
拉美人很早發現了這一點。他們不願給華人發籤證,因爲中國人會搶佔當地的市場和勞動崗位,甚至連哥倫比亞的地鐵,也是中國人在修建。身在哥倫比亞的Sara同樣拿不到工籤,不過靠着留學簽證,她還是把奶茶店開了下來。
Sara選擇開奶茶店,和兒時的耳濡目染有關係。她成長在一個典型的浙江經商家庭,媽媽加盟了一個臺灣茶餐廳,奶茶是主打品,巔峰時期開了三家連鎖店,在當時算得上縣裡最大的餐飲品牌,人人都知道。甚至Sara長大之後認識的當地人,小時候都在她家店裡吃過飯。
哥倫比亞華人少,做不了華人生意;當地人排華,商業環境也不公平,存在非常多暗箱操作和灰色地帶。同樣是進口商品,和海關“有關係”的公司可以連貨都不用驗,“沒關係”的公司交上好幾倍的稅也一樣拿不到貨。
爲了從國內進口做奶茶的原料,Sara一家一家打聽:你能幫我弄出(貨)來嗎?
她覺得“混沌纔有機會”。事情總會解決的,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十幾年前她從媽媽身上學到的道理。
而24歲的Lisa,繼想念童年的味道所以在意大利開起奶茶店後,已經領先許多人來到到了宇宙的盡頭——賣課。
她開了一個“奶茶培訓班”,課程內容包括位置選擇、logo設計、菜單研發等,一站到底地幫助奶茶小白從頭做起,學費一位800歐元。她還主動成爲了原材料供應商的代理人,如果有些學生需要進貨,還可以再賺一筆。
學生不乏想開奶茶店的意大利人,Lisa覺得很有意思:意大利人竟然會向她這個中國人來學習如何在意大利開奶茶店。
如今,她的桃李已經遍佈意大利:整個意大利共有十五六家奶茶店,是在她的教學或投資下開起來的。
參考資料 -----------------------------
[1]FANANCIAL TIMES.China’s bubble tea brands look to create a stir overseas.2024
[2]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臺北:韋伯文化
[3]青竹新消費. 奶茶簡史:中國奶茶的三十年沉浮錄(1987-2017).2017
[4]博物.奶茶這麼上頭,到底是誰發明它的?.2021
作者 阿全 | 內容編輯 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