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讓我開始反思”,歐空局官宣150億歐元新太空計劃

(原標題:“中國讓我開始反思”,歐空局官宣150億歐元太空計劃

【文/觀察者網 齊倩】中國3名航天員進入天和空間站的畫面,令歐美“眼紅”。

歐洲航天局(ESA,簡稱歐空局)局長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直言,在目睹了中國航天員乘坐自己的火箭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他開始反思,“歐洲到底想要實現什麼?”

於是,歐空局開始“支棱”起來了:一口氣撥款150億歐元,啓動新太空計劃。

歐空局發佈“歐盟太空計劃”

當地時間6月22日,歐空局宣佈啓動“歐盟太空計劃”(European Union Space Programme)。

根據官網介紹,該計劃持續到2027年,屆時歐盟27個成員國和英國將深化在衛星導航、地球觀測、空間態勢感知和安全通信等領域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該計劃將獲得歐空局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預算撥款,高達148.8億歐元(約合1149億元人民幣)。歐空局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命名爲“歐盟太空計劃機構”。

歐空局介紹稱,預算的增加將爲歐盟各個行業產生積極的溢出效應:新的歐盟空間計劃將通過爲歐盟公民、企業和政府創造增值、安全和有保障的空間服務來產生更高的投資回報,到2025年,歐盟與太空相關的工作崗位將增加到40萬個。

此外,這筆預算資金還將幫助開發下一代歐洲衛星導航系統伽利略,並擴大其監測地球狀態的哥白尼—哨兵航天器的範圍和能力。

歐空局和歐盟官員簽署金融框架夥伴協議,圖自歐空局網站

由於歐盟和歐空局屬於兩個獨立實體,成員國身份並不完全重疊(例如,英國屬於歐空局,但不屬於歐盟),因此“歐盟太空計劃”將在歐洲金融框架夥伴協議(FFPA)下運行。

22日當天,歐空局和歐盟官員簽署了金融框架夥伴協議。不久前,該協議經過了歐空局所有成員批准。

歐空局執行主任達·科斯塔(Rodrigo da Costa)總結道:“隨着今天金融框架夥伴協議的簽署,我們已經與歐盟和歐空局一起確認了強大的計劃,以使歐洲太空水平保持在應有的位置——頂層。”

另據英國廣播公司(BBC)6月23日報道,在“歐盟太空計劃”宣佈啓動時,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強調,歐洲需要(在太空領域)變得更加靈活。

他說:“在世界各地,太空正在經歷大規模轉型和快速工業化。爲了保持歐洲的領導地位,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在歐洲處理太空事務的方式。我們必須適應快速的發展,預見新的發展。我們必須爲未來設定一個雄心勃勃的、具有顛覆性的空間議程:更有活力、更創新、更冒險!”

BBC報道截圖

歐空局局長約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則擔憂,相比美國和中國野心勃勃的太空計劃,歐洲正在落後。

阿施巴赫表示:正如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那樣,中國正在大舉投資。我們剛剛目睹了三名(航天員)乘坐自己的火箭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這讓我反思——歐洲到底想要實現什麼?”

此外,阿施巴赫和布雷頓還提議,歐空局明年應召開一次特別峰會,以確定歐洲在太空領域的目標,以及歐洲各國是否下定決定爲此付出代價。

但就在歐空局準備大展拳腳之際,BBC提醒,鑑於英國和歐盟的關係,“歐盟太空計劃”在運行時可能會遇到麻煩——安全排除(security exclusion)。

BBC稱,如果英國和歐盟關係得不到緩和,或者進一步惡化,那麼在歐空局討論與歐盟有關的敏感安全問題時,英國可能會被要求“離開房間”。

6月17日下午6時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中國朝“星辰大海”邁出的這一步,引發了外媒的高度關注。

中國3名航天員進入天和空間站的一幕,同樣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在對中國壯舉表達祝賀的同時,NASA局長尼爾森也聲稱,中國在太空領域雄心勃勃,正在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必須時刻“緊盯中國”,並呼籲國會向NASA批准更多的預算資金。

延伸閱讀

臺媒:驕傲!中國空間站用中文界面 該輪到中文上場

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3名航天員將在軌駐留3個月。而中國自主研發的空間站麒麟操作系統和中文操作界面近幾日持續引發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媒體的關注。

麒麟操作系統

中文操作界面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臺灣島內媒體中時新聞網6月23日凌晨刊文天宮啓動新興太空語言 外國航天員加緊學中文》。

文章寫道:“全世界所有的天文與太空科學愛好者,對於各種太空科學影片中的受訪者使用英文俄文受訪已相當習慣。不過自從中國啓用了空間站之後,國際空間站也可能在數年之後退役,有關太空科學的國際媒體與網絡論壇正在議論紛紛,許多國家的航天員除了原先的英文與俄文之外,早已開始加碼學習中文,否則上了中國空間站會連操作界面與作業手冊都看不懂,也不見得能跟中國航天員溝通。這些有關全球航天員學中文的現象,讓許多大陸與海外華人忍不住感到自豪與驕傲。”

臺媒在文章中寫道:不論是電視或網絡的科學與探索頻道,過去主要都以英文爲主,受訪者如果是俄羅斯人,則會使用俄語。最近太空科學網絡與論壇已開始討論,中國空間站啓用後,“操作手冊與使用接口使用的是中文嗎?”甚至有人主張,方便未來可能登上中國空間站的外國航天員,可以考慮中英文並列。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爲,上了中國空間站跟上了中國船舶一樣,使用中文是必然的過程,這也是爲什麼歐盟一些航天員早就開始學中文。歐洲太空總署官員說,有幾位已經學了3年中文,爲的就是將來搭乘中國載人飛船登上中國空間站。另有一名意大利的女航天員克莉斯多佛瑞蒂(Samantha Christoforetti)則是大學時期就開始學中文,她有可能成爲首位登上中國空間站的外國航天員。

文章回顧了美國和蘇聯在太空中的合作往事:“從美蘇在太空中握手之後,兩國的太空機構與航天員交流頻繁,雙方都努力學習對方語言。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航天員表示,在訓練當中最頭痛的是學習俄文,甚至比失去方向感或失去重力造成暈眩嘔吐還要痛苦。而爲了要學好英文與俄文,美俄兩國會安排航天員到對方的太空部門居住與學習,同時加強語言訓練。”

“今年美國SpaceX火箭完成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聯盟號預備退出國際空間站運載任務,但是各國航天員又有新的難題了。國際空間站因老化與經費問題,大約會在2028年至2030年之間除役,屆時可能只有中國空間站在軌道上工作,而且中國也歡迎其他國家參與中國空間站的運作與研究工作,目前已知會有17個國家的航天員陸續登上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文章分析。

現在,中國人說:“該輪到中文上場了”。

文章認爲:“未來各國航天員將在中國的火箭發射場與天宮空間站上與中國航天員互動,顯然中文會是主要語言,英語有可能會做爲輔助語言。還沒有學習中文的外國航天員,恐怕就得加把勁了,因爲環境險惡的太空中,指令傳達與理解錯誤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結果。至於有關太空領域的科學研究,也將會有愈來愈多的論文以中文發表。按此情勢發展,中文即將成爲新興的國際太空語言,只要謹慎經營,中國成爲太空強國也是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香港媒體注意到了空間站的“中國大腦”——中國自主研發的麒麟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是整個信息系統的核心,而正如麒麟研發團隊成員所說:“對於國產操作系統來說,任何一段操作系統代碼,都是我們可以掌握的。”

6月23日,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發佈《從火星月球:中國航天任務背後的計算機系統》一文介紹說,無論是中國的火星車、空間站還是帶回月球樣品的月球探測器,它們背後都有一個鮮少有人知曉的系統。麒麟操作系統的核心部分被視爲國家機密,而它在中國航天工程中的應用剛剛得到了官方證實。

上週日,央視《新聞直播間》節目指出,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的靈魂,而我國自主研發的麒麟操作系統已經在“天問一號”成功着陸火星、中國空間站、北斗工程、金融、能源、交通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爲國家重大項目貢獻了“中國大腦”。

中國空間站意外帶火這部8年前的美國電影:是時候學中文了

這幾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取得突破性成就,讓一部2013年的美國電影,重新火了一把。很多網友“考古”發現,好傢伙,科幻片變“紀錄片”。

8年前,著名導演阿方索·卡隆操刀的《地心引力》裡,女主角命懸一線,駕駛俄羅斯“聯盟”飛船,開向中國天宮空間站,試圖駕駛中國飛船返回地球。

天宮空間站種菜,網友表示“種花家傳統藝能

然而在中國空間站,女主角面對寫滿中文的控制檯卻犯了難,只能使用“點兵點將”大法。

最終,女主角有驚無險地駕駛神舟,回到了地球。

這兩天,央視等中國主流媒體,歷史上首次曝光了中國天宮空間站的操作界面,網友們發現:嘿,真跟《地心引力》裡一樣!

網友溫馨提示:想來中國空間站,要先學好中文哦。

無獨有偶,在TikTok上,一位長期關注中國新聞的外國博主也重看了這部電影。

這名TikToker6月19號感慨,“是時候學中文了。中國空間站的控制系統全是中文寫的。Gravity(地心引力)這部電影已經變成了Reality(現實)。”

樓下一名加拿大華裔說,“我同意,我從沒機會學習普通話。”覺得學中文很有必要的網友還真不少。

但也有人覺得,中國的空間站這麼先進,肯定能選擇語言的辣。

還有評論“賣弄”起自己學到的中文。實際上,英國廣播公司(BBC)2018年發佈了一篇文章,題爲:爲什麼歐洲的宇航員都在學習中文(Why Europe’s astronauts are learning Chinese)?

文章爆料,歐洲宇航員正在努力學中文,因爲想去天宮空間站。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由美國宇航局主導建造,最早將於2024年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