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接受《環球時報》專訪:中國經濟明年形勢,有兩個關鍵變量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楊沙沙】告別經濟高增長階段後,中國如何面對潛在經濟增速放緩和需求不足的挑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在其新書《增長奇蹟之後——總需求管理與結構改革》中,以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和日韓等經濟體爲樣本,總結上述經濟體在經濟增長奇蹟之後遇到的調整和對策,給中國經濟提供經驗和啓示。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在報道中稱,特朗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可能引發新一輪貿易戰,而中國將選擇大幅提振國內消費,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張斌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經歷過增長奇蹟的國家發展軌跡高度相似,工業化高峰期過去之後,經濟增長開始減速,而需求不足將導致連鎖事件。大蕭條時期,美聯儲貨幣政策開錯了藥方,加劇了蕭條;日本通縮時期,宏觀經濟管理當局一直猶豫不決,大幅拉長通縮時間。以史爲鑑,張斌認爲學術界已經總結出 “藥方”。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理髮師,誰水平高

環球時報:哪些國家經歷過高速增長奇蹟?有外媒認爲,中國經濟已結束連續多年兩位數增長。對此,你怎麼看?

張斌:整個人類歷史上,經濟能以每年5%或者6%的高速增長持續20年的國家非常罕見。二戰以後,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體掰着指頭都能數過來,比如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等;日本則從戰後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20多年保持高速增長;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間,“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也經歷了迅速發展;再往後就是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今天,經濟已經有40多年的持續增長期。2012年是一個分水嶺,此後中國的高增長期或者工業化高峰期基本結束,接下來進入到一箇中高速增長階段。

回顧歷史,這些經歷過增長奇蹟的國家發展軌跡其實高度相似,由於成功的工業化,帶來一個高速增長期,持續二三十年後,經濟增長開始減速。中國經濟的趕超進程並沒有改變。

環球時報:爲什麼2012年是一個分水嶺?

張斌: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2年前後人均收入接近購買力平價標準下的8000美元。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均收入超過8000美元,則意味着工業化高峰期的結束。爲什麼是這個數字?一國經濟發展達到這個階段,具有兩個特徵:第一工業化水平已經達到一定高度,第二需求端更多轉向對服務的需求。

以中國爲例,現在即便是農民工這樣的中低收入羣體,月收入也已經能夠覆蓋食品、家電等生存需求。這時候再讓普通老百姓消費升級,進一步提高生活品質,靠的是服務業。

進入這一階段,需求發生重大調整,對工業品需求佔比下降,對服務需求佔比進一步提高。舉個例子,在手機沒有普及時,隨着人們越來越有錢,能夠買手機的人也就越多。但等到每個人都買得起手機的時候,大家不會因爲收入翻了3倍就去買3個手機,人們更多願意去爲手機APP提供的服務付費。

而進入這一階段後,生產效率提升也相對困難。對於一些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沒有太多可以向發達國家學習的經驗。比如,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理髮師的理髮技術水平,很難說誰更好一點。對一些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服務業,如科研、教育、醫療、金融等,發展中國家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進步也較爲緩慢。因此,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產業升級,都會驅使資源更多從工業向服務業部門轉移,特別是向那些技術、知識含量比較密集的服務業部門轉移。

假如A不願意花錢了……

環球時報:中國近年來採取了很多措施刺激需求。今年10月份,國家相關部門圍繞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擴大國內有效需求等五個方面,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我們應該怎樣應對需求不足的局面?

張斌:理解需求不足才能阻斷需求不足。我們可以從誘因、市場失靈以及應對政策三個層次依次分析需求不足:第一層,需求不足最初的誘因可能是經濟遭受新冠疫情突然衝擊、收入分配矛盾突出,或者遭遇國際經濟不景氣等外部危機;第二層,憑藉市場自發的調節機制,並不能讓需求不足自我修復;第三層,憑藉逆週期政策等應對政策,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

我們也可以從這樣的一個例子理解需求不足:ABC三個人,突然有一個誘因使得A不願意花錢了。在同一個經濟體裡,每個人的支出都是其他人的收入。A不願意花錢,B和C的收入就會下降,B和C就會減少支出,結果將導致ABC的收入和支出形成螺旋下降。

在上述的圈裡,你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我的收入下降了,我的自然支出也下降了,但是放在全社會範圍看,結果就是“螺旋下降”,也就是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帶來的矛盾,脫離最初誘因,會成爲一個新的獨立的問題,進一步放大強化需求不足。

解決需求不足,如果非要從解決誘因入手,可能未必能找對藥方。就像一個人得病,你可以說病毒感染或者是突然遭遇事故導致身體得病,但是不是這些誘因就完全決定了你未來的身體健康程度?不見得。對人體傷害最大的可能不是病毒,而是人體自身的免疫風暴,放在市場上這個例子也是類似的。

比如,有人認爲收入分配問題是導致需求不足的原因,但短期內未必能夠解決好這個問題,因爲解決需求不足是要跟時間賽跑。當市場處於一個螺旋下行的通道當中,而收入分配問題又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我們很難一夜之間去做改變,但是政策可以把市場失靈問題先解決掉,對經濟的傷害就能少很多。

環球時報:如何有效刺激老百姓的需求?

張斌:制約消費增長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是收入增長放慢,錢袋子不像過去增長那麼快,消費自然就會放慢。而打破負向循環,不能從體系內部打破,因爲體系內部每個人做的決策都是合理的,必須要藉助外部力量,即政府。讓老百姓敢花錢,我們其實有很多“藥方”可以開。政府打破負向循環最典型的政策工具就是逆週期政策。

而政府典型的逆週期政策就是增加支出,也就是個人不花的錢,政府來花,政府多花錢之後,非政府部門收入就會提高,老百姓的錢包充裕了,支出就會提高,最終打破這種循環。

最好的應對策略

環球時報:中國三季度GDP增速爲4.6%,你怎麼判斷今年以及明年的經濟形勢?

張斌:在逆週期政策下,今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將迎來明顯改善。政府多花錢,老百姓的錢包肯定要更鼓一點。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5%的增速。明年經濟形勢高度取決於政府逆週期政策和特朗普衝擊這兩個關鍵變量。明年如果逆週期政策能夠做得很充分,中國經濟實現5%的增長可能問題不大。

環球時報:特朗普在今年競選期間聲稱將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到60%。特朗普上臺後,這將對中國經濟產生什麼影響?我們怎麼應對?

張斌:對於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上臺,關稅政策究竟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什麼影響,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但對我們來說,最好的應對策略就是擴大內需。中國擴大內需,消費水平提升後,資源會更多留在國內,出口會減少。從資源配置角度看,資源留在國內來用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