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3—2024)》報告:“雙低”時代資管迴歸本源 聚焦能力建設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9月3日,光大理財發佈《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3—2024)》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2023年全球資產管理規模重回正增長,國內市場在“資管新規”後由外延式的高增長階段進入內涵式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行業規模穩步增長3.41%至138.38萬億元,但是行業內部延續分化。由於增長模式變革的時代背景,居民財務將面臨再配置,理財理念和投資價值觀也將重構。在市場低利率和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的“雙低”時代,資管機構需要提升四個方面能力,以應對潛在的低收益環境。
重塑行業格局
2023年,中國資管行業在曲折中小幅增長,各資管子行業在逆境中前行並呈現分化趨勢。報告顯示,銀行理財從2022年年底的市場衝擊中有所恢復,但是理財規模同比仍下降了3.1%,佔資管總規模的19%。公募基金規模、保險資管規模和信託規模分別增長了5%、10%和16%。在通道業務持續壓縮的背景下,券商資管規模、基金子公司規模和期貨資管規模分別下降了14%、25%和13%。私募資管規模則與去年持平。
在資管行業的資金端,結構總體穩定。居民金融資產總體配比與去年持平,貢獻37%的資金,仍是資管行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但是,居民資金流向分化,偏防禦的配置思路下金融資產仍優先增配存款,低風險偏好延續,低波動固定收益產品受到青睞。
在渠道端,銀行理財代銷渠道多元化趨勢明顯。截至2023年年末,491家機構實際代銷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去年同期328家的水平增長了50%。31家理財公司中僅3家合資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只由母行代銷,理財公司正不斷拓展母行以外的銷售渠道。其中,南銀理財拓展渠道最爲積極,被他行代銷產品佔比超過78%,其次爲青銀理財和杭銀理財,佔比分別超過76%和74%。交銀理財被母行之外的他行代銷產品數量佔比達65.27%,在國有大行中居首位。
在產品端,銀行理財贖回衝擊的餘波逐步消退,但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固定收益類產品佔比再提升。截至2023年年末,風險等級爲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24.87萬億元,佔比92.8%,近兩年持續提升。
在資產端,2023年國內經濟保持弱復甦態勢,全年呈現債強股弱態勢,黃金價格一枝獨秀,屢創新高。在固收市場,收益率中樞下移,結構性“資產荒”顯現。在高收益資產相對稀缺,機構欠配壓力加大,合意資產供需結構失衡的影響下,信用利差、等級利差自年初高位回落後波動收窄。在此背景下,拉久期、加槓桿、信用下沉等策略也成爲2023年機構增厚投資收益的重要策略工具。
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齊曄表示,資管行業作爲中國金融業重要的子行業之一,在助力共同富裕、服務擴大內需、提高直融比重的進程中大有可爲。當下資管行業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財富保值增值需求,與資管機構仍待提升綜合能力之間的矛盾。從資產端看,當下經濟運行進入再平衡階段,資產報酬率週期性降低,高票息優質資產供給短缺,機構配置壓力下“資產荒”的現象仍然可能延續。在此背景下,資管機構應全面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充分挖掘不同資產、不同策略下的投資機會,持續擴大可投資的資產範圍,根據市場變化和投資目標,科學調整資產配置,不斷擦亮爲投資者創造可持續收益的“矛”。
齊曄表示,從財富端看,當下中國居民總財富保持穩健增長,總財富中金融資產佔比穩步提升的趨勢仍在延續。在此背景下,資管機構需要與商業銀行及其他財富管理機構密切協同、雙向賦能,推進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的合作深度,聚焦不同客羣對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差異化訴求,以客戶爲中心,理清在投前、投中、投後及復購等全生命週期中所處的角色定位,幫助投資者樹立健康的投資理念,持續鑄牢投資者抵禦風險的“盾”。
統計數據顯示,20年來,光大銀行理財業務已累計發行產品超45萬億元,服務投資者數量超740萬,爲投資者創造收益超4800億元。
“雙低”時代應對之策
“當下衡量理財公司標準顯然不是規模,而是能力與初心。”中國光大銀行董事會秘書、首席業務總監張旭陽表示。
他認爲,銀行業如今正在發生鉅變。商業銀行發展的重心從規模到結構,從線下到線上,從客戶數量到客戶黏性,從營收到風控。但是,銀行理財爲投資者創造價值目標沒變。從實踐來看,銀行理財的能力建設還比較薄弱,理財公司要“持續提升能力,做能力圈裡面的事情”。
報告稱:“分析日本資管機構應對低利率環境的歷史經驗,結合我國的現實環境,我們認爲境內資管機構除審慎開展海外投資機會外,還應該從利率債投研能力、另類資產投資能力、被動指數投資能力以及資管產品創新能力四個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建設,應對可能到來的低收益環境。”
報告中提到,利率投資交易能力將成爲資管機構的新的着力點。爲了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機構投資者需要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提升利率債投資能力。同時,被動投資在國內未來空間廣闊,作爲資管行業的中堅力量,銀行理財未來也將在自主創設債券指數或ETF產品等領域展現出很大的發展潛力。
從投資的角度,另類債權具備超額收益、投資策略穩定性高、資金容量大等多重優勢,也具備海外另類債權安全性高、久期較合理、估值波動較平滑等優勢特徵,因此光大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在資產組合中對另類債權的需求較高。此外,通過資管產品創新,匹配資產端能力提升,也是應對低收益環境的有效之路。
面對市場長期低利率和投資者低風險偏好的“雙低”時代,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於泳表示,現在風險利率下行給機構資產配置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對於保險資金來講,負債的成本是剛性的,化解這樣一個風險主要做法是降低負債端的利率水平。在資產端則要進一步進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從固收投資角度,採取中性靈活配置策略。同時,更多從另類投資方面尋找機會。
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姚東認爲,對於理財行業來講,第一要解決組合的能力,第二要解決單資產投研能力。做組合的時候要看機構是否具備對各類資產細分投研能力,還有一個是要看機構的發展方向。不論是做另類資產投資還是權益投資,背後是機構的成本模式、人才管理模式和整個機制所決定的。
齊曄則表示,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雙重屬性,盈利要服從功能發揮。資管行業一端連接着投資者的財富管理需求,另一端連接着實體經濟的多元化投融資需求,行業應履行好社會責任,在服務好投資者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稟賦和優勢,做好責任投資,持續助力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五篇大文章”,積極關注和研究科技、綠色、普惠、ESG等領域的投資機會,切實服務好國家重大戰略,不斷爲實體經濟注入源頭活水。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