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應聯手探尋大國正確相處之道
2024年即將過去,回望這一年,中美關係作爲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總體保持了穩定。兩國以元首外交爲引領,以落實“舊金山願景”爲主線,舉行兩輪戰略溝通和五次金融、經濟工作組會議,在禁毒、執法、氣候變化等領域推進務實合作,續簽兩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在聯大相互聯署各自有關人工智能的決議,近1.5萬名美國青少年通過“5年5萬”項目來華,等等。雖然影響兩國關係的一些消極因素依然存在,但這些積極進展保證了中美兩國的合作勢頭,受到兩國各界和國際社會廣泛歡迎。
從人類歷史上看,還從來沒有哪兩個大國像中美一樣,有如此緊密的聯繫,有如此深度的互動。大國之間並非註定上演一些西方學者渲染的“悲劇”,中美關係的未來也不應是對過去西方大國關係模式的重複,而應該致力於探尋正確的相處之道。中美建交以來的經驗啓示我們,如果兩國做夥伴,求同存異,中美關係就能夠取得長足發展。如果把對方當對手,惡性競爭,中美關係就會遭遇波折甚至倒退。過去45年雖經歷跌宕起伏,但兩國關係總體穩定和向前發展,就是有力證明。
正是因爲中美關係太重要了,人們不願意看到兩國之間的風險性因素不斷累積,進而致使中美走向戰略對撞。事實上,當今世界,各種全球性問題和挑戰早已超出一國能力可以解決的範圍,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因此,世界各國衡量一個大國的標準,也早已不是霸權實力和地理上的“日不落”,而是該國有沒有身爲一個大國的自覺,能夠承擔起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責任,展現爲全球和平與繁榮作貢獻的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兩國如果要比,也應該比誰把國家治理得更好,誰爲全球貢獻更多。
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在雙邊貿易上的聯繫是千絲萬縷的,其中展示出的韌性是現實存在的需求和供給決定的。本月中,中美兩國政府代表在北京換文簽署了《關於修訂和延長兩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的議定書》,將《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延期5年。有外媒評論稱,儘管中美兩國競爭激烈,“但雙方也有充分理由在一些領域開展合作”。這一協定是兩國建交後簽署的首批政府間協定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次續簽是對該領域45年來雙方合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科技創新、開放共享的承諾。
再過不到一個月,美國將迎來新政府。當選總統特朗普日前表示,美中兩國聯手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應該說,特朗普看到了中美合作的巨大能量,但這種“聯手”應該由雙方共同定義。比如在很多議題上兩國合作共贏顯而易見,但如果是一邊希望解決芬太尼問題,一邊又對中國企業搞莫名其妙的制裁;一邊要求中國買美國商品,一邊又對科研合作大加干涉;一邊想讓中國買美國國債,一邊又搞對臺軍售,這些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中美兩個大國交往,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對方。歸根結底,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是中美相處應該堅持的原則。
中國的基因裡沒有“國強必霸”,中國和美國也不是西方世界裡古希臘的兩個城邦,中美關係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道“新題”。如果說有什麼歷史可以借鑑,那麼應當是中美兩國建交以來這幾十年的歷史,它充分證明了只要中美合作,就可以辦成許多大事好事。從經貿、農業等傳統領域,到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中美都存在廣泛共同利益和互利合作空間。中美雙方應該始終本着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拉長合作清單,做大合作蛋糕,實現合作共贏,推動兩國關係沿着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邁進。
本文系環球時報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