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合作風帆勁 向北開放正當時

參考消息網10月17日報道(文/殷耀 勿日汗 於嘉 哈麗娜)在中國北疆人跡罕至的戈壁灘上有一個活力滿滿的口岸城市。當夜色已深、城市的喧囂沉寂時,跨越中蒙邊境的口岸貨運通道仍燈火通明、車水馬龍,24小時不停歇。而在清晨,隨着客運通道的開啓,在象徵中蒙友誼的彩虹橋下,來自蒙古國的旅遊團有序排隊、快速通關,奔向中國的各個景點……這裡是中蒙兩國之間的最大陸路口岸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這座邊境小城的活力反映出中蒙合作的熱度。

蒙古國是與我國陸地邊境線最長的鄰國。近年來,隨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不斷推進,地理相鄰、人文相親的中蒙兩國持續加強經貿合作,增進人文交流互鑑,中國向北開放的水平越來越高。

經貿往來從“粗放”變“智能”

在中蒙之間的重要能源通道——內蒙古甘其毛都口岸,來自蒙古國的AGV無人駕駛車滿載着煤炭排隊入境,並在海關智能卡口自動完成查驗後,30秒內擡杆放行,實現“讀秒”通關。

這條通道是中國首條跨境無人運輸通道,雙向四車道,全長6.19公里。一臺無人駕駛跨境運輸車可以承載兩個35噸的標準集裝箱,工作效率約是一輛全年運行普通雙掛汽車的6.4倍。

“隨着科技賦能,跨境運輸模式越來越多元化,中蒙兩國口岸開放水平和通關過貨能力迎來質與量的雙升。”甘其毛都口岸管委會副主任賀其葉勒圖說。

口岸上的新變化折射着中蒙經貿合作的新氣象。中國與蒙古國在貿易結構上高度互補,中國從蒙古國進口礦產資源等大宗商品,蒙古國從中國進口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工業製成品。多年來,中國是蒙古國最大貿易伙伴國,2023年,中蒙雙邊貿易額達到165.9億美元,同比增長36.1%。

中蒙經貿往來的新變化不止如此。在口岸通關方式從“粗放”變“智能”的同時,貿易結構也越來越豐富。

每週一早晨,38歲的蒙古國冷藏車司機畢德日雅開車從烏蘭巴托的家中出發,傍晚時分緩緩駛入二連浩特市一家果蔬糧油進出口園區。他在二連浩特市停留一天,按照僱主訂單裝上滿滿一車來自中國各地的果蔬,週三一早返程,當天晚上新鮮水靈的中國果蔬就能擺上烏蘭巴托超市的貨架。這樣的工作模式,他已堅持多年。

“中國蔬菜豐富了蒙古國人的餐桌,改變了蒙古國人的舌和胃,它讓我從‘肉食者’變成了‘雜食者’,身體更健康!”畢德日雅說,給他供貨的這家中國公司與蒙古國40多家超市、菜市場建立了合作關係。

二連浩特市,這座人口不足十萬的中國邊陲小城,是蒙古國人的“後備大超市”,蒙古國70%以上日用品和80%果蔬的陸路進口運輸都要經過這裡。自2018年二連海關開通中蒙農產品“綠色通道”以來,種類豐富的水果和蔬菜,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蒙古國民衆的餐桌上。

今年前三季度,二連浩特口岸出口果蔬11.23萬噸,同比增長33.51%;貨值4.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3.68%。這些數字放在任何一箇中國沿海口岸,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於人口僅有345萬的蒙古國來說,卻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水果蔬菜,以客車爲代表的大批“中國製造”也正加速出口,跨越山水抵達蒙古國,讓中蒙兩國經貿合作不斷深入。

在首都烏蘭巴托,中國進口的公交車成爲市民公共交通首選方式。2020年以來,中國製造的雙層電動大巴和普通電動公交車陸續進入烏蘭巴托,以其美觀的外形和舒適的乘坐體驗,深得市民青睞。“寬敞的車廂和精緻的內飾是我們喜歡坐中國公交車的原因。這些車輛大大緩解了城市公交車短缺問題,讓市民出行更加方便。”烏蘭巴托市民額爾登圖雅說。

烏蘭巴托漫長的冬季、嚴寒的氣候給公共交通運營帶來諸多挑戰,當地對公交車的整體性能表現有着更高要求。宇通中亞大區總經理、蒙古國公司經理李海峰說,他們在交付蒙古國的車輛上配備15項高寒配置,針對制動、操控、乘客門等關鍵系統零部件,採用特殊的結構設計和防寒措施,提升車輛的防寒保暖性能,確保車輛在嚴寒環境中的運營效果。

“通道經濟”轉型“產業經濟”

我國邊疆地區正立足本地特色優勢,搭建高水平開放平臺,構建具有邊疆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蒙邊境也不例外。

在中蒙邊境廣袤的戈壁上,腳手架林立,挖掘機轟鳴,建築工人揮汗如雨,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這是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建設現場。建成之後,這裡將成爲中國與毗鄰國家共同建立的第三個跨境經濟合作區。

“中蒙經濟合作區的設立,將加速推動中蒙兩國在貿易、物流、製造、旅遊、服務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通道經濟’轉化爲‘產業經濟’,有望成爲中蒙友好合作的典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說。

日前,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招商推介會在北京舉辦,中蒙雙方企業共簽約協議資金43.2億元。蒙古國BARS集團董事長阿穆爾巴特爾專程來北京參加招商推介會。他計劃通過經濟合作區,將蒙古國牛羊肉深加工並銷往中國市場。

在距離經濟合作區施工工地不遠的二連浩特邊民互市貿易區內,落地加工產業正開展得如火如荼。一輛輛滿載蒙古國洗淨山羊絨的貨車有序駛入邊民互市貿易區內的落地加工企業。不久後,這些絨毛將被製作成精美羊絨產品。

作爲中蒙兩國間最大陸路口岸,二連浩特市正在努力實現從“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型發展。目前,二連浩特口岸落地加工商品集中在洗淨未梳山羊絨、亞麻籽、冷凍帶骨牛肉三類,已實現常態化運行。據二連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二連浩特邊民互市貿易交易額突破4億元,同比增長1.34倍,其中,落地加工模式交易額達3.88億元,佔比97.5%。

此外,與蒙古國毗鄰的中國內蒙古不少地方正推動口岸與腹地聯動發展,優化經濟佈局,加快發展泛口岸經濟。內蒙古經濟學領域專家蓋志毅表示,近年來,內蒙古已形成泛口岸經濟新格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與各個口岸協同互動,烏蘭察布市與二連浩特市通力發展,甘其毛都等口岸與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形成能源資源進口與加工基地的優勢互補,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等地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等地成立綜合保稅區等,進一步促進“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發展。

8月20日,第二屆國家向北開放經貿商洽會上,蒙古國東方省與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蒙古國中央省與內蒙古興安盟,蒙古國前杭愛省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簽署友好城市合作協議,它們將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

“好鄰居”處成“好朋友”

來自烏蘭巴托的巴圖孟和揹着行囊站在熙熙攘攘的二連浩特口岸入境大廳,排隊通關。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北戴河看海,再去北京看故宮、爬長城,沿途品嚐中國美食。

“中國遊在蒙古國很有人氣。我多次到中國旅遊,已經去過杭州、西安和海南。”巴圖孟和說,因爲交通便捷、遊玩成本相對低,中國遊成爲很多蒙古國民衆出遊的首選。

中國也在努力爲蒙古國遊客提供更好的購物、旅行、消費體驗。在北京等城市的熱門景點,來自蒙古國的遊客可以通過Alipay+(支付寶跨境支付軟件)服務,便可像本地人一樣掃碼消費,無需下載新的App,實現境外錢包在華支付消費。

二連浩特市微微旅行社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微說:“中國旅遊資源優質、豐富,吸引一批又一批的蒙古國遊客慕名前來。今年以來,旅行社已接待100多個蒙古國旅行團。”今年截至10月14日,二連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員突破200萬人次。

不僅在旅遊領域,中蒙兩國藉助獨特的地理優勢,不斷拓展在醫療衛生、生態環保、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增進兩國民生福祉,促進雙方民心相通。

每年春天總有幾場大型沙塵暴席捲中蒙兩國,對抗荒漠化成爲中蒙兩國共同面臨的挑戰。爲迎接這個挑戰,去年,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蒙古國烏蘭巴托揭牌設立,中蒙雙方約定通過一系列努力減輕東北亞地區沙塵天氣危害,共同推動構建蒙古高原生態安全屏障。

加強荒漠化防治合作是中蒙兩國領導人的重要共識,也是構建兩國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是中方助力蒙古國實施種植10億棵樹計劃的重大舉措,彰顯了中國“親誠惠容和與鄰爲善、以鄰爲伴”的周邊外交方針。

剛在中國治癒先天性白內障的烏蘭巴托市民蘇雅拉圖,回國後順利地在一家超市找到工作。而在過去幾年,這是她不敢奢望的事情。

蘇雅拉圖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看東西模糊不清,近兩年雙眼視力下降嚴重,已影響日常工作生活。今年,她與其他16位白內障患者一同來到內蒙古,免費接受了白內障手術。

“是中國‘一帶一路·光明行’行動讓我重獲光明,現在我能像正常人一樣,清楚地看到我的親人和美麗的世界,還擁有了穩定的工作、生活,非常感謝中國。”她激動地說。

2019年,中蒙建交70週年之際,“一帶一路·光明行”蒙古國行動在烏蘭巴托啓動。五年間,中國醫護人員爲1000餘名蒙古國白內障患者實施免費復明手術,受到蒙古國民衆好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爲了幫助提升蒙古國眼健康醫療水平,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聯合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與蒙古國紅十字會共同發起“蒙古國眼視光學培訓項目”,計劃用五年時間,爲50位蒙古國醫師進行系統性的眼視光學教育培訓。

蒙古國第二醫院眼科醫生賀西格都仁正是這一培訓的參與者。去年12月,他在中國完成爲期4周的教育培訓。回到蒙古國後,他將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在中國,我不僅學習到先進的臨牀技術,也瞭解到中國眼視光學科研最新成果。這些爲我今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賀西格都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