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父母的“搖號人生”:買房、買車、給孩子報興趣班
對於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家長來說,人生幾乎被“搖號”二字捆綁得結結實實。
買房搖號、買車搖號,生了孩子上學搖號,如今,就連讀興趣班也得搖號。
即將邁入不惑之年的欣怡有一個七歲的兒子,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她的業餘時間不是陪孩子上興趣班,就是搖號等待上興趣班。
“我們在兒童中心上課,費用很便宜,比外面機構便宜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吧,所以人特別多,只能搖號。”
除了北上廣,一些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公立培訓機構的興趣班也是一位難求。
在小紅書裡,有關少年宮搖號的筆也記比比皆是,在諸多筆記中,甚至有人貼出搖號的“保姆級”攻略、有人彙報錄取“戰績”、也有人發牢騷,“少年宮搖號,從來沒中過!”
本期,顯微故事採訪了幾位6~11歲孩子的家長,瞭解了她們對於“搖號”上興趣班的看法:
她們之中,有人是少年宮的“擁躉”,覺得少年宮的興趣班比其它機構更“靠譜兒”;
有人覺得少年宮是個“託兒所”,可以幫忙照看孩子;
還有人覺得少年宮是個“老年大學”一樣的存在,不會考慮把孩子送進去;
也有人根本不知道少年宮還有興趣班,每年花“鉅款”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最後卻“半途而廢”……
以下是關於她們的真實故事:
文 | Aaron
編輯 | 卓然
欣怡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有一份國企的穩定工作。她所在的單位是二級公司,業務量不多,工作壓力相對來說也沒那麼大。
對她來說,最大的壓力是對兒子小寶的教育。
和很多家長一樣,從小寶上幼兒園開始,欣怡就開始給他報各種興趣班。至於上課地點,她選擇的是位於平安裡西大街的中國兒童中心。
作爲一個公立性質的培訓機構,報名則需要通過搖號。爲了能搖上號,欣怡幾乎放棄了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只要能搖到,上啥興趣班都無所謂。
即便如此,“中籤”也不是那麼容易。“籃球和美術我搖了三個學期都沒中,寒假和下學期繼續。”欣怡笑着說。
“雖然需要搖號,但是價格非常便宜,聲樂課一節才三四十塊錢。在這兒上課也不用擔心被坑,外面的培訓機構跑路的太多了。”
和欣怡一樣,麗華對公立培訓機構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官辦機構比外面質量好,能進北京市少年宮的老師,起碼他們有編制,人員流動性不那麼強”。
在沒搬家之前,麗華家就住在北京市少年宮附近。近水樓臺,大女兒8歲的時候,她給孩子報了少年宮的興趣班。
“少年宮的課是很搶手的,網上報名,真的是秒光。”麗華回憶,2020年時,學校沒開課,孩子就在少年宮學畫畫,一節課才二十幾塊錢。
如果不是因爲搬家,麗華可能還會繼續讓孩子在少年宮學下去,但是搬家之後距離遠了,她只好在家附近找了培訓機構。
“外面機構的老師很一般。我在桔子樹給孩子報了舞蹈課和鋼琴課,但是老師的水平不敢恭違,壓腰都做不好。因爲發現一些問題,我要求退費,他們不肯,後來鬧得很不愉快。”
有過不愉快體驗的麗華,在選擇培訓機構時變得格外謹慎。女兒現在的長笛老師,也是她多方打聽之後覺得不錯才讓孩子跟着學的。
一直住在西城的欣怡倒是沒有搬家帶來的麻煩,但“搖號”這樣的重複動作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持續。
“慢慢搖唄,搖的上就學,搖不上就不學。”欣怡說。
在北上廣深各大一線城市,少年宮的名額都需要通過搖號。例如杭州,前幾年受防疫影響,更是一號難求。1對1的單體課程中,鋼琴搖號比例曾達到281:1,難度不亞於高考。
對於中國家長來說,孩子教育是天大的事,“雞娃”幾乎是每一個家庭的主要任務。
與麗華肯定少年宮的師資不同,麗華的好友Flora與她的看法截然相反。
在Flora看來,少年宮的課程都是入門級,並不適合孩子的長遠發展。所以,從幼兒園起,她就花高價在私立培訓機構給孩子報了舞蹈班和鋼琴班。
“我閨女沒上過少年宮,我也沒搖過號,我們都是在外面的培訓班上課,學費肯定比少年宮貴。
像少年宮或者兒童中心,這種普惠類的機構確實便宜,但僧多粥少搶不到,搶到了也學不到啥東西,只能是入門。
入門之後想往深了走,還是得掏錢,老師越好價越高,指望大班上課根本不可能有提升。”
Flora的女兒右右今年11歲,上小學五年級,從幼兒園開始就學習舞蹈,一直堅持到現在。
在對孩子的投資上,Flora從不手軟,除了上專業的興趣班,請資質好的老師,她還自費帶孩子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女兒也很爭氣,給她捧回不少獎盃和獎狀。
和Flora一樣在孩子身上不惜重金投入的還有盧蘇。盧蘇的兒子悅悅與Flora的女兒右右同歲,也在上五年級。
從悅悅上幼兒園中班開始,盧蘇就開始給他報班,樂高、籃球、跆拳道、書法,都是她幫兒子選擇的。
“孩子小沒啥想法,一般家長肯定是廣撒網,然後找到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重點培養。但是隨着年級越來越高,興趣班會越來越少,因爲學科類的比重高了。”
在事業單位上班的盧蘇收入一般,但在孩子的教育花費上,比其他家長只多不少。僅興趣班一項,她每年扔到培訓機構的錢就有五萬以上。
“在孩子培養上,我從來不會吝嗇時間和金錢。周圍的家長都給孩子報班,‘卷’是肯定的,但就算別人不報,我也會報。”盧蘇說。
有數據顯示,如今在國內家庭財政總支出中,教育花費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並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2017年,全國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值爲8143元(《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僅僅兩年之後,均值就已突破萬元,子女教育消費集中在12000~36000元之間(《2019年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
這其中,很多錢都花在了興趣班上。
對於搖號上少年宮這樣的事,盧蘇表示並不知情,“即使知道,如果離家遠,我也不會考慮。”
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但是悅悅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愛好。學了六年跆拳道因爲太苦放棄了,好不容易對籃球有些興趣,又因爲課業加重也丟下了。
不過,盧蘇並不爲自己的付出後悔。
“在孩子的少兒階段,家長對他們的興趣愛好其實是一種主動意識的培養,就算將來不往這方面發展,也可以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對他未來的成長也是有好處的。”盧蘇解釋道。
因爲課業負擔加重放棄興趣班的,還有夏天的女兒夢夢。
11歲的夢夢今年六年級,明年秋天就要升初中了。怕孩子週末上太多班精力不夠,夏天停掉了一些興趣班,只保留了夢夢自己喜歡的乒乓球和鋼琴。
女兒小的時候,夏天也曾把她送去少年宮學習,“公立機構便宜又好,一學期才一千多塊錢,如果搖號能搖上,對家長當然會很友好。”
夢夢在少年宮學的是美術,老師不錯,她自己也喜歡。
“以前那個老師,孩子超級喜歡的,可惜後來不開班了。我也找過外面的培訓機構都挺貴的,就沒再上了。另外,孩子上高年級了,我也不想讓她負擔太重。”
對於少年宮的功能屬性,夏天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她看來,少年宮就像一個早教班,孩子送過去有人看着,家長在等待的過程中也可以放鬆一下。與此同時,“還能爲孩子打開一扇門,看看外面的世界”。
作爲一個傾向於讓孩子自然生長的家長,夏天覺得,孩子生來是有自己的光芒的,“她要有那個天賦,就算不上任何培訓班,也一定會閃光的。”
同樣對少年宮的興趣班持有不同見解的還有廣州的方女士。
方女士是一位六歲女孩兒的媽媽。在她的印象裡,少年宮就和老年大學差不多:
“給予孩子或者老人一個培養興趣愛好的地方,都要在網上或者手機APP搶課才能上,但是上課質量一般。”
80後的方女士小時候也上過少年宮的課,但是體驗感並不好。在她的記憶裡,她去的那家少年宮過於注重應該教育,老師上課也不太走心。
“既然是興趣班,老師的態度應該好一點,要調動孩子的興趣,有些奧數班就是純應試的。當然,這是以前的情況,現在怎麼樣不知道,這麼多年也許有些變化了。”
或許是因爲童年的影響過於深刻,當女兒到了上興趣班的年齡,方女士並沒有把孩子送去少年宮,而是在其它機構報了班,她希望女兒能夠高質量地培養某些興趣。
不過,孩子自己的感受,方女士也很看重,“如果孩子去試課,有很喜歡的老師或朋友在那邊,我也會放棄自己的堅持,考慮讓她在少年宮上課。”
雖然對在哪兒上興趣班家長們的主張不盡相同,但在被問及上興趣班是爲了讓孩子以後往這方面發展,還是單純地培養興趣愛好時,大家的回答基本是一致的:
培養興趣。
不厭其煩堅持“搖號”的欣怡對孩子的期望並沒有那麼高,“就是有個興趣愛好,知道怎麼回事,就行了。”
“當初報名的心態就是拓展視野,打發時間。花錢的目的是佔據孩子時間,不是讓她學出點啥,我是這種心態。”麗華說。
就連在孩子身上投入“巨資”,並且女兒已經小有所成的Flora,也相當乾脆地講:“只想爲孩子培養個興趣。”
而方女士之所以讓女兒學鋼琴,是因爲女兒自己喜歡,她希望孩子能從小打好基礎,以後有一個舒緩情緒的出口。
“要是她真有這方面的天賦,想以此爲專業,往這方面發展,我也會支持。”方女士道。
在上興趣班這件事上,所有受訪家長似乎都表現得比較開明。但是,哪個父母會不希望孩子有所成呢?
夏天坦言:“我偶爾也會糾結,看到別人的孩子拿到了賽事獎牌或者證書什麼的,想着是不是大人太懶了,應該逼自己跟孩子再努力一把。
但是從內心來講,我更希望藝術和感染力能夠融入到女兒的生活當中,成爲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的東西。”
在對孩子的興趣培養上,夏天比較推崇西式教育。
她說:“你看在西方國家,即使是最普通的清潔工人,他對藝術也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當然,花了時間和精力,誰不希望可以看到一個結果呢?
不過,在孩子沒有在這方面表現得很踊躍之前,我也不想過分消耗了那份熱量。沒有成爲藝術家就罷了,變成連藝術都不願意感受的話,更可憐。我不想拔苗助長。”
原本就沒指望兒子成名成家的盧蘇,對於悅悅上興趣班半途而廢這事並不在意。
其實,不只是悅悅,盧蘇周圍很多孩子都是這樣,這個學幾年,那個學幾年,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學業的增加,很多興趣都擱置了。
“找不到興趣,就只能轉戰學科了,現在我們又報了數學和英語的學科輔導。”盧蘇說,“看來,興趣的盡頭還是學科。”
而這,似乎也是所有孩子的常態。
興趣班只是他們小小人生的開場。之後,他們會沿着既定的軌跡小升初,初升高,直到考進大學。
年紀越大,興趣越少。鋼琴的柔美和小提琴的悠揚,終將會被書山題海取代。
那些被父母牽着手在一個興趣班和另一個興趣班之間奔波的日子,最終會落滿塵埃,成爲童年往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