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網》「一國兩制」提出前兩岸對話秘辛(趙全勝)

現任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的趙全勝日前接受專訪,講述了當年「一國兩制」的幕後故事,以及多年來促進兩岸學界交流的體會。(圖/達志影像)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教授楊力宇,全面闡述以「一國兩制」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設想,在海內外引起轟動。多數人並不知道,楊力宇見鄧小平之前曾主持兩岸學者間進行過一場關於兩岸統一前景的特殊對話,並在事後得到鄧小平的高度讚揚,而當時來自大陸出席會議的學者是正在美國留學的博士生趙全勝。

近六年前,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的「國家記憶」欄目有一期紀錄片「鄧小平與臺灣問題」,講到鄧小平1983年會見楊力宇時,全面闡述以「一國兩制」來實現中國統一的設想,其中提到在舊金山舉行的一次兩岸學者間關於統一前景的研討會,鄧小平還說代表大陸方面的人「份量輕了一點」。這段解密檔案勾起了趙全勝當年代表大陸學者參與這個論壇的塵封40年的記憶。

現任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的趙全勝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獨家專訪,講述了當年舉辦這個研討會的幕後故事,以及多年來促進兩岸學界交流的體會。

1982年春,趙全勝剛從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一年,正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攻讀博士學位。當時上的一門課是「美國外交政策」,趙全勝寫了一篇論文,批評美國的對臺軍售政策。雖然教這門課的美國教授是個保守派,只給了趙全勝一個B的成績,但他不願意浪費自己的文章,便將之翻譯成中文,投書當時有名的在香港出版的《中報月刊》,很快就刊登出來了,這成爲趙全勝來美以後公開發表的第一篇中文論文。

到了1982年深秋的一個晚上,趙全勝突然接到一個叫楊力宇的西東大學教授打來的電話。楊力宇稱對趙全勝在《中報月刊》上發的文章感興趣,想邀請他作爲代表北京視角的主講人,參加擬於1983年3月在舊金山舉行的亞洲學年會上的「兩岸對統一前景的展望」研討會。代表臺北視角的則是馬英九的老師——馬里蘭大學法學院教授丘宏達。

趙全勝當時感覺有點誠惶誠恐,於是婉言謙讓,但楊力宇在對趙全勝「驗明正身」後則盛情邀請,認爲他是個合適的人選。後來才知道,1982年夏天楊力宇訪問北京時,曾打算邀請大陸學者來美國,代表北京做這個論壇的主講人之一,但鑑於當時兩岸直接溝通尚未開放,楊力宇的邀請被北京的接待方謝絕了。但楊力宇仍然很想邀請一位有大陸背景的學者作爲代表北京視角的主講人。

「被趕鴨子上架」的趙全勝琢磨再三,最後應允了。他開始以葉劍英剛提出的「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爲基礎,融合自己在北京大學和加州伯克萊大學學到的知識,準備了一份20多頁的論文。在此過程當中,趙全勝感受到了來自臺灣和大陸方面的雙重壓力,但他終究於1983年3月在這個吸引了將近800位觀衆的論壇上,與大名鼎鼎的丘宏達教授PK了。雖然在這個由臺灣人主導的論壇上被點評人痛斥爲「北京的喉舌」,但趙全勝還是爲自己能在這種場合以學術語言闡釋了北京立場而感到自豪。

此次論壇引起了轟動,趙全勝的博士生導師、伯克萊東亞研究所所長施樂伯(Robert A.Scalapino)聽說後亦很感興趣,讓趙全勝和丘宏達將他們的論文在他主編的很有影響力的英文學術期刊《亞洲概覽》(Asian Survey)上原文刊登。這就成爲趙全勝來美后公開發表的第一篇英文論文。

儘管在發表過程中趙全勝又遭遇了來自海內外的阻力,但楊力宇在這個論壇舉行後3個月又去北京訪問,並且受到鄧小平的接見,帶來了「峰迴路轉」。鄧小平肯定「這個會開得很好,我們重視不夠,我們去的人份量輕了一點」。30多年後,趙全勝在電視節目上看到解密檔案後才意識到,鄧小平說的那位「份量輕了一點」的人就是他。有了此次突破性的參與,趙全勝看到鄧小平接見楊力宇的新聞報導,意識到北京對臺政策將出現重大變化。這就促成了趙全勝更有信心,再度用英文從北京視角在《亞洲概覽》上沿着「一國兩制」的框架,特別強調了「求大同,存小異」將是解決兩岸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戰成名,在兩岸還沒有海協會和海基會的時代,身在美國的趙全勝由此成爲兩岸溝通的「非正式」的管道,以至於後來陳長文、焦仁和主管海基會的時候,都曾安排與他對談。

1990年,在丘宏達的引薦之下,已經任教於美國歐道明大學的趙全勝第一次訪問臺灣,認識了劉松藩、謝長廷、張俊宏、高孔廉等人。在拜訪行政院研考會時,一位英俊瀟灑的年輕人走出門來跟趙全勝握手,他就是當時的研考會主任委員馬英九。趙全勝從此開始了與馬英九30多年的交情。在第一次見面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馬英九每年都會給他寄新年賀卡;後來趙全勝也多次有機會拜會馬英九,例如2017年在臺灣政治大學做客座教授時,就到位於內湖區行善路的馬英九辦公室和他進行了長談。

相交三十多年,趙全勝眼中的馬英九已經從當年身爲國民黨精英的「小馬哥」成長爲臺灣地區的前領導人。唯一不變的是他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認同兩岸統一的中華情節,以及他在待人接物中所展現的親和力。當然,馬英九所主張的「一箇中國」強調的是「一中各表」,也就是他在2023年4月的大陸行中所數次提到的「中華民國」。但不管如何,這和蔡英文、賴清德所主張的「臺獨」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趙全勝至今對第一次去臺灣訪問時與十幾位臺灣學者聚會的場景記憶猶新。當時臺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副主任蘇起出面接待,臺灣一批留美博士,包括包宗和、龐建國等人都參加了。聚餐時,蘇起拿出兩瓶酒,一瓶XO人頭馬、一瓶茅臺,問大家選擇喝哪個?大家嘩地舉手,都要喝XO,只有趙全勝表示要喝茅臺。吃完飯唱歌,當時卡拉OK剛從日本傳入臺灣,大陸還很少見,臺灣學者們唱得起勁,但在此前從來沒玩過卡拉OK的趙全勝翻遍這份1980年代製作的歌單,怎麼找也找不到自己會唱的歌,最後終於發現了《康定情歌》這首1949年以前的老歌,總算解了燃眉之急。這些例子說明,當時兩岸學界剛開始接觸,雙方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有很大的差異。

隨着兩岸交往的增加,在美國任教的趙全勝較早參與了兩岸學界交流。90年代初開始,他成了拜訪兩岸的常客。尤其是在1992年寫《解讀中國外交政策》一書時,他到兩岸進行田野調查,包括在大陸國臺辦安排下,去廣東、福建、浙江考察臺資企業,並認識了大陸的臺海問題研究學者陳孔立、劉國深、餘克禮等人。

趙全勝由此成爲促進兩岸學界交往的牽頭人物之一。1997年他與臺灣大學教授朱雲漢共同創建了「全球華人政治學家論壇」(簡稱「華人論壇」)。新世紀之初,他率領海外華人學者團多次參加中國的「改革開放論壇」所組織的研討會。2005年,他率領一個8人的華人論壇代表團參加由中國社科院臺研所舉辦的研討會。2006年,趙全勝再度率團參加中評社在北京和華人論壇共同主辦的「臺灣問題的外部環境」研討會,並拜會外交部、國臺辦、國僑辦等部門。從那以後,華人論壇先後與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上海交大、美利堅大學各合作舉辦過13次臺灣問題研討會,前後有上百位海外華人學者參加過。2019年以後被疫情打斷,今年8月打算再恢復舉辦。

疫情前,趙全勝和兩岸學者一起還積極推動了兩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論壇,前後舉辦了四屆,前三屆在臺灣政治大學,第四屆(2019年)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現在正在籌備第五屆。通過這樣的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兩岸相關領域學者的交流。近年來,趙全勝又與一批海內外有志於促進兩岸學界溝通的學者創建了「環球兩岸關係研究會」,至今已經舉辦了三十多場研討會。並且還在2017年開通了「海外看世界」的微信公衆號,經常就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熱點議題進行網上交流。

作爲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教授和多年擔任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大學也成爲趙全勝開展兩岸交流的平臺,除了多次召開有兩岸學者參加的國際研討會之外,上百位學者或前官員都被邀請到美利堅大學舉辦講座,例如來自臺灣的蘇起、張京育、沈呂巡、鄧中堅、黃奎博,和來自中國大陸的賈慶國、閻學通、袁鵬、吳心伯、井泉、倪世雄等。2023年春,中國駐美使館臨時代辦徐學淵公使應邀到校發表講演,並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包括臺海在內的一系列問題。

40多年從事兩岸交流和中美交流的經歷使得趙全勝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後出國的這一批學人,多數是具有家國情懷的,希望祖國完成統一大業。他認爲,在促進兩岸統一的過程中,海外要有海外的方式,要廣交朋友,需要海外華人學者多做工作。這就需要大陸方面增強與海外華人專家學者的合作。他特別欣賞字節跳動請新加坡華人周受資出任TikTok首席執行官,認爲也只有像周受資這種瞭解和融匯東西方文化的人,才能夠在美國國會山莊上「舌戰羣官」。這種做法對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提高軟實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與臺灣學者的交往中,趙全勝感受到,雖然兩岸學人出身不同、背景不同,經常各執己見,但多數人終究有中華文化的耳濡目染,有學術素養,因而容易溝通,再加上志同道合的學者還可以一起做事,比如他與臺灣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在1997年共同創立「全球華人政治學家論壇」等。趙全勝表示,自1983年舊金山「兩岸統一之展望」研討會起,他就深切體會到,與臺灣學者打交道,依然需要「求大同,存小異」,大同就是都認爲自己是中國人,要「反獨促統」,雖然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所持的理念、途徑、和方式上會時有不同。

關於對馬英九前些日子大陸行的評價,趙全勝表示,馬英九也講一箇中國,雖然他認同的一箇中國與大陸講的中國不同,但馬英九強調兩岸和平、中華振興,這些都是兩岸中國人之間的大同,因而此訪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在紅-藍-綠和北京-臺北-華府的兩個三角博弈關係的大背景下,馬英九能秉持這樣的立場,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網刊發)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