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道路選擇是海峽兩岸的重大命題(王海良)

大陸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藍孝威攝)

作者提出:我們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是,第一,如何看待兩岸面臨的道路選擇、認識包含兩岸歷史性共識在內的兩岸共構?第二,如果民進黨願意回頭,大陸如何對待?第三,如果爲形勢所迫不得不採取行動,大陸該如何堅決粉碎任何「臺獨」圖謀,以此展現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第四,如何評估大陸採取非和平方式打擊「臺獨」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諸多相關問題?

一、道路選擇需建構新思考框架

(一)思考道路的新框架

道路選擇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回答這樣的命題,須有宏觀思考和創新思維,要建構起新思考框架。應當看到,中華民族正處在一個新歷史方位,努力實現包括祖國完全統一在內的民族偉大復興,既是歷史任務,也是重大命題。民族大義、國際大局、發展大勢都是這一命題的要素。所以,看統一問題,應廓清大視野、捕捉大轉機、把握大趨勢。還要在這「三大」中,打破兩個迷思,一是臺灣自身的迷思,二是臺灣對美國的迷思。

(二)超越臺海的大視野

大視野,也是大格局。跳脫臺灣和臺海看臺灣問題,你會發現,問題不是那麼簡單,不限於統與獨、戰與和之爭,也不止是中美博弈。實際上,臺灣真的是在世界的多個交疊的夾縫中求生存。除了處在中美兩強間,臺灣還夾在東西競賽中間、南北擠壓中間、亞歐角力中間、思想文化衝突之中,無所適從、迷失方向、喪失自我、日益困頓,全然失去了「小確幸」。可以說,這正是經濟發展徘徊和「新南向」失敗的原因,也是吞下美豬核食、疫苗短缺、交保護費的根源。

不錯,美國及其盟友在極力扶持臺灣,讓臺灣社會多少還有些信心與安全感。不過,這一杆盟友除了跟着美國空喊政治口號、鼓吹民主自由人權,什麼都無法提供,經濟上只有等價交換,軍事上絕不輕舉妄動,美國再也不能呼風喚雨。而美國在經濟上只會盤剝臺灣,軍事上也是以經濟獲利而提供幫助的,但這種幫助與美國大兵生命無緣,別指望美國出兵保衛臺灣島。美國爲臺灣做的一切,都是爲了維護自己的戰略利益和公共形象,而不是出於必須用生命來保護的核心利益。所以,你根本看不到美國及其盟友誓死保護臺灣的動力、能力和條件,只會看到臺灣前途命運遭遇嚴峻考驗。

(三)出現了中美大轉機

大轉機,也是大轉折。轉機也好,轉折也罷,都沒有一個孤立事件作爲其標誌,而是一系列事件的邏輯鏈構成的。2018年以來,我們經歷和見證了美國對華髮起的一系列攻擊,從貿易戰、科技戰到香港之亂;從疫情甩鍋到新冠溯源;從臺海危機到新疆制裁,無不旨在抹黑中國共產黨、顛覆中國政府、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阻擋中國發展,結果都遭到了慘敗或重挫。美方因恐慌而主動進攻,中方爲自衛而被迫反擊,後發制人反敗爲勝。至此,美方已是黔驢技窮、一籌莫展、心急如焚,這才上演了天津會談的戲劇性一幕:中方採用平視外交,主動出擊,要求美方接受兩個整改清單、遵守三條底線;美方老生常談,空手而歸,氣焰大滅。不誇張地說,中美關係風向已變,美方喪失了主動調整戰略、穩定臺海的機會,輪到中方立規,美方跟隨了。

(四)逐漸清楚的大趨勢

大趨勢,也是大方向。一是兩岸陷入了兩條道路的鬥爭,一條道路是兩岸共構、和平統一,另一條道路是「臺獨」分裂、走向戰爭。兩岸共構包含有兩岸歷史性共識在內的歷史性共構、兩岸融合發展爲主的現實性共構、兩岸人民心靈契合的精神性共構、兩岸完全統一的永久性共構。其中蘊含了臺灣的談判空間、前途命運、根本利益及長治久安。

二是兩岸之爭是大多數人與少數人的鬥爭,全體大陸人民加上臺灣支持統一的民衆,是中國絕大多數人,這足以代表支持統一的民意。在世界範圍,絕大多數人也是支持中國的統一事業的。

三是實力的消長,主要是中美實力的改變。美國半數以上的人對前途悲觀,75%以上的人對美國製度失望,美國有朝戰、越戰、阿富汗失敗陰影,不敢碰克里米亞、伊朗、朝鮮,它如果敢碰中國這塊硬骨頭,在臺海打一場大戰,結局可想而知。

(五)無法迴避的大抉擇

今天,臺灣面對這樣一個無法迴避的大抉擇,這就是大思考與「小懲戒」之選。大思考就是徹底想清楚生死存亡問題,重返原點,回到正途,與大陸相向而行。「小懲戒」就是採取多種形式的綜合懲戒,而不是大陸以統一爲目標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但可能起到武統的部分作用。大思考就是要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前途光明。「小懲戒」不會致命,但可能致殘,尤其對「臺獨」勢力而言。一百年太久,只爭朝夕;起步於當下,不再彷徨。

二、兩岸共構是最現實的選擇

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包括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共創也是共構、共創過程也是共構過程、共創未來也是共構前程。回顧總結解決臺灣問題和追求祖國統一的歷史與現實,我們完全可以說,海峽兩岸共同創造歷史、共同打造現實、共同塑造未來,無論有多大矛盾和衝突、多少困難與障礙、多嚴重危機與動盪,這一無法割斷的關係始終存在和持續,不以少數人的意志爲轉移。所有這些都可以概括爲兩岸共構。兩岸共構是由兩岸命運共同體決定的,也是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表現方式與基本趨向。兩岸共構是歷史的選擇,既符合歷史規律,又昭示發展方向。

(一)牢固的兩岸歷史性共構

1.兩岸歷史性連接

兩岸共構是本體中國的邏輯延伸,是對兩岸中國人共同命運的共同認知和公正評價,體現了對等與尊嚴。在這裡,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大陸人民與臺灣民衆,儘管相互之間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卻都是中國歷史變遷過程的一部分,是兩岸共構的前天和昨天。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兩岸共構的基礎是兩岸的連接,首先是歷史性連接。沒有任何人能否認兩岸長達數百年的歷史性連接,哪怕是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並受日本50年殖民統治期間,這一連接也未曾中斷。那些心懷分裂夢想的人錯誤地認爲,臺灣從被割讓到被國民黨政府統治甚至淪落爲「亞細亞孤兒」,是臺灣本土意識產生的緣由。然而,即便如此,也還是無法割斷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性連接,因爲悲情是情緒,而連接是事實,悲情可以加重或緩解,但事實卻不可改變。

2.兩岸歷史性互動

所有發生在海峽兩岸的歷史性事件都具有歷史性互動的性質。客觀地看,1949年以前的兩岸歷史性互動,與1949年以後的兩岸歷史性互動是有區別的,至少有着社會性互動與政治性互動的區別,原因在於,在大陸戰敗的國民黨統治集團逃到臺灣,盤踞寶島,抗拒解放。這一事件造成了兩岸隔海分治,炮聲時有所聞、民間不相往來、家人音信全無。即使如此,雙方朝戰相見、國共海島之爭、民間繞道通信,都是兩岸互動的形式。

其後的歷史性互動就更令人記憶猶新了,從金門炮戰到老兵探親、從臺商西進到陸客入島、從九六臺海危機到實現兩岸三通,無不是兩岸歷史性互動。在這些事件裡面,「兩岸有意義的對話」還少嗎?從汪辜會談到兩會來往、從澳門模式到簽訂諸多協議、從破冰之旅到獅城習馬會,兩岸何止進行過有意義的對話?事實是兩岸開展了廣泛的交流、加深了實質性合作、實現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互動的歷史事實比比皆是,關鍵在於如何對待歷史事實。承認還是否認這些歷史事實,取決於當事主體的歷史觀,而歷史觀往往決定政治立場、思想傾向、發展方向等。

3.兩岸歷史性共識

上述兩岸互動的歷史事實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民進黨也公開承認兩岸互動特別是兩會互動、「九二會談」的存在,是「兩岸交流的歷史事實」,達成了所謂「共同認知」,但堅決迴避「九二共識」。其實,九二有了,共同也在,字面上只剩下了「認知」與「認識」的區別。「九二會談」有沒有達成「共識」?當然有,那就是堅持一中原則,但本着求同存異的精神,暫不深究一中的政治意涵。島內部分政治力量認爲,那也是「一中各表」,作爲島內對求同存異的單方面理解和詮釋,大陸方面雖未表示默認,但也並未斷然拒絕。這個歷史性共識起了重要作用,國共兩黨都將它視爲兩岸交流、對話、互動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礎。

其實,歷史性會談、歷史事實、共同認知,最後都歸結到了歷史性共識,稱不稱「九二共識」只是名與實的差別。你若想進一步,它只差一公里;你若想退一步,它相差十萬裡。民進黨人2016年上臺後,否認「九二共識」這一重要歷史性共識,破壞了兩岸之間的政治基礎,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與對抗。民進黨更昧於歷史事實,把大陸方面對未來統一的設想——「一國兩制」強塞進「九二共識」,以達到抹黑和否認兩岸歷史性共識的目的,是十分荒謬、充滿惡意的。今天,民進黨只有回到原點,承認兩岸歷史性共識,兩岸關係才能「重啓」。

(二)堅實的兩岸現實性共構

一場突如其來、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讓人們看到了兩岸割不斷的聯繫紐帶,不管是防疫用品,還是抗疫技能,或是接種疫苗,都充分展現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真切事實。筆者將當今兩岸間的互動看作兩岸現實性共構,因爲事實證明,即使是遭到人爲阻撓破壞,這些互動也不會中斷,這一共構仍在發展壯大。

1.兩岸利益共構

兩岸間存在着共同利益,這是毫無疑義的。首先是由客觀現實和經濟規律決定的經濟利益。客觀現實就是臺灣與大陸僅一水之隔,遠比與歐美遠隔重洋要近得多,而且大陸市場之大,也不是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市場可替代的。經濟規律就是在大陸好開工廠、好銷貨、好賺錢。臺灣每年從大陸獲得800-1000億美元貿易順差這一事實,就是對客觀現實和經濟規律的最好證明。儘管民進黨當局實施了兩岸「脫鉤」策略,但卻事與願違,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佔比一直維持在40%左右,而在大陸疫情嚴重的2020年,臺企對大陸投資猛增41.5%1。可見,兩岸早就通過產業、經濟和貿易活動,實現了產業共構與市場共構,兩岸產業鏈、兩岸共同市場、中華民族經濟都不是空洞的詞語,而是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現實。所有這些都可以歸結爲兩岸利益共構。

2.兩岸社會共構

雖然兩岸處於不同政治體制下的分治狀態,但兩岸30多年的民間交流交往不斷促進和形成兩岸社會融合。兩岸社會融合包括兩岸婚姻、兩岸家庭、兩岸家族、兩岸兒童、兩岸商人、兩岸學人、兩岸文人、兩岸藝人、兩岸學子、兩岸信衆等相互聯繫和交往密切的羣體。這些羣體無論是跨兩岸的,還是聚居一地的,都在發生家庭共構、社羣共構或生活共構,這些都可歸結爲兩岸社會共構。

3.兩岸文化共構

生活方式可以說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兩岸同胞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多趨同的表現。兩岸文化融合發展是一個互補、互促、共建的過程,隨着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的深化,兩岸同胞會產生很多共同風格、共同理念、共同價值、共同追求、共同精神。這都是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的必然產物,將成爲兩岸風格共構、價值共構、理念共構、追求共構、精神共構的基礎,所有這些都可歸結爲兩岸文化共構。

4.兩岸跨域共構

其實,兩岸共構是可以跨地域的,並不侷限於兩岸之間,兩岸同胞在海外任何地方都可以相互融合。海內外中華兒女本來就是一家人。兩岸人在海外的結合、共處、交往,都是跨域共構的方式與形式。海外僑胞的參與和支持,更爲這一共構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擴大了的中華兒女同胞圈,只會有利於兩岸的跨域共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同心圓這個大結構,絕不應缺少兩岸跨域共構。

(三)超越式的兩岸心靈共構

1.心靈契合是精神共構

兩岸同胞達成心靈契合是最高境界。這是理想層面的東西。心靈契合必須克服心理障礙,故可以說是超越式的心靈共構。心靈共構有極豐富的內容,如精神共構、價值共構、理想共構等等,都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共性,是源於文化共性,但超越文化共性,需要共同追求、共同努力、共同建構。

2.現實主義的心靈契合

實事求是地說,心靈契合是有障礙的,需要我們擱置爭議、直面挑戰。在現實層面上,兩岸同胞有差異、有分歧、有爭議,這並不可怕,只要共同面對,相互包容,是可以化解的。求同存異就是這個意思,當今所謂求同化異就更進一步了。即使沒有現存的分歧、爭議、差異,在未來的路上,也會有新挑戰、新矛盾、新障礙,仍需共同面對、攜手克服、一起超越。

3.融合發展與心靈共構

兩岸融合發展下的協力共創共享,是十分有利於達成心靈契合的模式和管道。融合發展必然排斥兵戎相見,何來心靈契合?沒有融合發展,就不會有和平發展,很可能只有衝突與動盪。必須看到,警告多了甚至頻繁威懾可能變成「狼來了」,最好能從利益共享演化成價值共構,潛移默化把「天然獨」變成「自然統」。

(四)寶貴的兩岸永久性共構

1.兩岸完全共構

中國完全統一是臺灣問題的最後解決和唯一結果,是兩岸完全共構,也是兩岸永久性共構。我們既然稱之爲兩岸共構,就是因爲要由兩岸中國人共同完成這一承載民族大義和歷史大任的使命與工程。所謂永久性共構,是指完全統一將是最終結果、不可逆轉、不再分離。

2.兩岸和平共構

和平統一就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兩岸共構。和平統一無疑是最理想的方式,所以也是最有利於永久性共構的模式。這是最合乎邏輯的模式。和平統一是代價最低的方式,所以也是最有利於兩岸人民的方式,因而是最能體現雙方共構的方式。儘管如此,如果只有一方堅持和平共構,另一方拒絕配合,就不可能實現和平共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再次提到推進和平統一進程,道理即在於此。不過,即使沒有和平共構,兩岸也還是可以共構的,只要一部分臺灣同胞參與其事,退而求其次,非和平的共構也是能實現的。

3.民主協商共構

兩岸民主協商統一,就是兩岸民主協商共構,不是單方面建構,更不是強加於人。參加民主協商可以無差別,但對參與者的要求可以有差別。這就是說,民主協商不排除民進黨人及所謂綠營人士,只要他們以某種形式承認一中,如臺灣中國人,中華民族一分子、中華民族臺灣人等。民進黨若想整體參加民主協商,則須放棄「臺獨」黨綱。

三、「臺獨」定會遭受「小懲戒」

(一)新抉擇:武統還是摧獨

第一,大陸的目的或目標是一次性徹底解決臺灣問題,還是十分有效地打擊「臺獨」?所謂反獨促統,以往促統做得較多,但實際上沒能做到有效促統,反而可以發現,促統並未能反獨或遏獨。現在到了真正通過反獨達到促統目的和效果的時候了,堅決粉碎任何「臺獨」圖謀一旦成爲現實,完全能產生令人震撼的促統效果。

第二,摧獨的意義與作用:在解放軍建軍百年之際,整軍經武、亮劍臺海、摧毀「臺獨」,推進統一,是題中應有之義。整體上可以暫不武統,而是懲戒「臺獨」,這又可分爲依法懲獨、以武廢獨、以力滅獨,其結果可能打出一個走向和統的意外趨勢。在這個意義上,「小懲戒」堪稱「小武統」,因爲真動作、大教訓是可以改變認知、改變選擇、改變大局的。這就是「小懲戒」的作用,既是以戰廢獨,又是以力逼統,可謂新型反獨促統。

第三,以往大陸的威懾手段反獨效果不佳,現在理應採取實際打獨行動,剩下的問題就是運用到什麼程度了。不同目標決定不同手段、不同規模、不同時限。不以奪島武統爲目標的行動應該是快速出擊、範圍有限、見好就收。中印邊境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西沙之戰都是典範,都可作爲參照。

(二)「小懲戒」的政治目標

第一,軍事是政治的最後手段。採取軍事行動打獨,政治目標和預定效果是關鍵。是一舉粉碎「臺獨」勢力,還是懲罰「臺獨」分子、壓倒「臺獨」勢頭、摧毀「臺獨」信心?二者差別很大。

第二,懲罰性軍事動作,尤以中越邊境反擊戰爲例,可明確公之於世,宣佈動手時間、打擊範圍和收手日期。粉碎圖謀與消滅勢力不一樣。遏制「臺獨」、威懾獨派,並解構島內反中社會基礎,使之在政治上回到一中,是粉碎「臺獨」圖謀,屬於基本政治目標範疇;懲罰「臺獨」分子、壓制「臺獨」勢力,是廢獨滅獨,改變島內政治結構,將影響政黨立場、政局走向、社會思潮,可收逼統之效,是更高政治目標。在臺灣現行制度下,「小懲戒」將有可能改變臺灣的政治生態,導致出現傾統政權,也可能出現聯合政權。不管哪個政黨執政、哪些政黨聯合執政,只要認同一中,就可以恢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啓動民主協商祖國統一進程。

第三,時機和理由。「臺獨」勢力推動「修憲」、島內重大事變、美軍公開入島、兩岸擦槍走火等,都是動手的時機和理由。大陸一旦決定懲戒「臺獨」,即可公開宣佈。既然是懲罰,就是有針對性和侷限性的行動。

(三)「小懲戒」實則不簡單

其實,「小懲戒」如果發生,也是美臺勾連逼出來的。美臺一直以切香腸戰術觸碰一中底線,中國大陸一再警告,但收效甚微。不難看出,大陸的工具箱甚缺有力工具,似乎在武統與和統兩端之間空空如也。今天,「小懲戒」的可能性可一舉結束這一狀況。第一,「小懲戒」之所以小,是因爲只有戰役規模,沒有戰爭規模;以打獨摧獨爲目標,不以奪島武統爲目標。

第二,「小懲戒」是懲罰性和警告性動作,小可免大,無須解放軍登島就能達到摧獨效果,外部勢力沒有軍事幹預的理由和機會,更不可能發生軍事升級。

第三,「小懲戒」也是局部武力衝突,假如因外部勢力軍事幹預而升級,「小懲戒」擴展爲大武統,那也不符合臺灣的利益和外部勢力的願望,反倒符合大陸的利益。

第四,「小懲戒」意在徹底堵死「臺獨」之路,而不傷害臺灣百姓,比大武統更利於改變臺灣社會認知,打開統一大門,實現和平統一。就美方來說,「小懲戒」可能是真正的政策轉捩點,爲避免大武統,以棄獨勸和爲方向,爲臺灣做最終安排。

(四)準備對美方軍事反制

儘管「小懲戒」基本上不會升級,但大陸也要做好反制美軍干預的準備。第一,如何對付美軍?快速出擊、見好就收,基本上可以造成既成事實,使美方來不及反應,也無法馳援。假如美軍事後逼近,原則上解放軍不主動打美,但如果美軍動手,則一定堅決回擊,哪怕展開一場局部對美戰爭也在所不惜。對中方而言,爲主權而戰,是道義之戰,美方不佔理。

第二,只要大陸不封鎖臺灣海峽,美日沒有充分理由攻擊大陸。假如美日封鎖臺灣海峽,則影響自由航行的責任不在大陸。

第三,假如美日對大陸沿海採取空投佈雷等封鎖行動,則大陸以封鎖圍困臺灣島爲反擊辦法,可迫使臺方投降。

第四,大陸可提前做好美軍以轟炸爲手段反擊的準備。不僅是要地防空,還可打擊美軍基地。

(五)準備應對西方經濟制裁

美方一定會發動整個西方陣營,對中方進行空前嚴厲的聯合制裁。西方的制裁措施將主要涉及經濟制裁、個人制裁、科技封鎖。這是中方不得不付出的代價,懲戒規模越大,制裁範圍越大,要付的代價越高。既然制裁已成美方慣用之招,中方當可採取多種應對方式和措施,如提前預防制裁,撤回一定的項目、資金等。中方也會堅決採取對等反制裁,甚至可以主動擴大反制裁範圍。此外,西方的制裁也會傷及自身,臺灣也難以倖免。

四、「小懲戒」需條件與措施配套

(一)塑造相互牽制局面

一旦決定進行「小懲戒」,中國大陸可提前爭取俄羅斯在東北亞採取行動牽制日本、在黑海採取行動牽制美國;爭取朝鮮在半島採取有力行動牽制美韓;爭取伊朗在海灣採取行動牽制美國;動員巴基斯坦採取行動牽制印度。還可爭取東盟不選邊,奉勸馬來西亞、新加坡不同意美軍封鎖馬六甲海峽;爭取越南、菲律賓、印尼不配合美軍在南海採取行動。

(二)美國遭遇不利形勢

美國國內問題層出不窮,卻仍堅持四處出擊,橫行霸道,主要是因爲對手都太弱小。但中國不一樣,只要美國國內局面不好,很難對付中國。所以,美國遭遇不利情況,可視爲「小懲戒」的外部條件之一,如美國大選發生混亂、種族矛盾導致暴亂、較大對外戰爭、較大經濟蕭條、嚴重金融危機等,都可作爲選擇時機的有利外部條件。從人道主義出發,重大自然災害不應在考慮範圍內。

(三)「小懲戒」形式和方式

解放軍採取武力行動打擊「臺獨」,以懲罰教訓爲主,基本上是定點打擊、精確打擊。解放軍的行動可以是預防性進攻,主要是打掉臺方進攻性武器裝備、主要軍事基地、指揮中樞及雷達、通訊網絡等;還可以摧毀能夠接收美日軍事支援的軍用機場、軍用倉庫、港口碼頭、中轉站等;採取導彈、火箭彈、無人機等隔岸攻擊手段,定點清除,而不造成己方流血犧牲,也把對方人員生命損失降到最低程度;還可對「臺獨」主要軍政頭目進行精準攻擊,達到心理戰目的。

(四)「小懲戒」的法律準備

既然是合法懲戒行動,必須先做好法律準備。大陸可修訂《反分裂國家法》,制定相關實施細則;也可採取人大釋法方式,對依照《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之規定,對「臺獨」進行打擊,作出權威和充分的闡釋說明。法律準備還可考慮心理戰的需要,配合軍事行動,正式分批次公佈「臺獨」頑固分子甚至「臺獨」戰犯名單,瓦解「臺獨」軍心和抵抗意志。還要保留延伸打擊、後續行動、多種懲罰的空間。

(五)「小懲戒」的外交準備

中國大陸在外交上可以有以下作爲:一是派出特使向重要國家通報;二是安排駐外使節向駐在國外交部通報;三是發表中國政府公告,闡明被迫採取行動懲罰「臺獨」的理由;四是動員友好國家發表支持打擊「臺獨」聲明;五是準備應對西方抗議和抵制;六是準備合理應對各方對中國大陸進行調停式勸阻。此外,還須做好全面及時應對國際社會的輿論工作準備,尤其是要分別針對海外華人社會、友好國家、周邊國家、西方國家特點,制定好輿論工作預案、準備好話語和文本、儲備後續互動舉措。

(六)「小懲戒」相關經濟措施

「小懲戒」軍事行動開始後,有必要在經濟上進行密切配合,暫停兩岸空中交通、海上航運、貨物運輸、資金流動,在經貿上對臺方卡住脖子,讓「臺獨」政權內外交困,無抗拒之力。端視臺方反應和事後需要再決定是否全面恢復。

結束語

當下,兩岸正面對着兩條道路,一條是兩岸共構之路,即兩岸共謀統一,共鑄中國光明未來、共創民族復興美好前景。這樣的共構就是共同締造,不是單方面的、強加於人的、排他獨裁式的。這不僅是建設性的,也是和平與睿智的,更是可達到長治久安的,所以是一條康莊大道。須知,中華民族是講大義、顧大局、有大智的民族,兩岸同胞肩負共同使命任務,當竭盡全力、窮盡智慧,爲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努力進行兩岸永久性共構。另一條是「臺獨」分裂道路,選擇了它就必然走進一條死路,它是窮途末路,也是毀滅之路。應該指出的是,兩岸唯有統一,沒有他選。統則國族圓滿、萬事安泰;獨則走進死路,永無太平。所謂維持現狀,幻想和而不統、鬥而不破,不啻不死不活,何來和平繁榮?希望兩岸同胞不走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會選擇充滿希望的康莊大道,也相信事實勝於雄辯、睿智駕馭愚蠢、理性戰勝瘋狂。(作者爲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