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亮爲何總在“十六圓”? | 好久不見的歷法向科普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本來今天想把《》再推送一遍的,畢竟作爲一箇中秋過“八月十六”的地區土著,很想通過這個案例告訴大家民俗是有地域差異的,是有多元的,而不是隻有百度百科裡的答案。

不過竟然都說到“八月十六”,那就索性就聊聊我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吧~~

(月相變化,圖/wiki)

沒錯,今年還是十六圓。如果只考慮月相,不考慮白天看不到月亮這件事,今年中秋月最圓的那一刻應該發生在9月18日10:34。不止於此,發生十七圓的概率也很高,這導致了許多農曆賞月的節日(如中秋、元宵)很難在當天得到圓滿的月相。

(2022年元宵節出現了“十七圓”)

“據統計,從1951年到2050年這100年時間裡,‘十五的月亮十五圓’出現39次,‘十六圓’的情形有48次,‘十七圓’出現13次”。而“最近10年間(2015-2024年),中秋月亮‘十五圓’有3次,‘十六圓’有5次,‘十七圓’有2次”,可見中秋月亮“十六圓”的概率更高一些。

究其原因,是因爲中國傳統曆法(農曆)在月份編算規則上重“朔”不重“望”。

“朔”在國標《農曆的編算和頒行》中的解釋是“月球和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等的時刻”,而《說文解字》裡的解釋是”月一日始蘇也“。所以,在農曆月的編算上,那個相等的時刻“合朔”所在的那天“朔日”必須是每月初一,可以視作是編算農曆月的基準。

(圖/《地球概論》)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外婆算農曆月,是一月大(30天)一月小(29天),因爲月相週期大約是29.53天。中國早期也是這麼制定農曆月的,但是有誤差,儘管由於“合朔”並不總是發生在晚上而難以完全觀察到,但累積的時間長了、誤差大了人們就會從月相上看出來。到了西漢初期,這個誤差變得非常大,所謂“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於是從“顓頊歷”改成了“太初曆”。“晦”指的是農曆月的最後一天,說的就是月相與農曆對應的日子並不匹配。但“太初曆”用着用着,又發生了“晦朔弦望,先天一日”的問題。可見在早期的歷法中,“朔差”是一個很顯著的發現曆法編算有誤的原因。

如今採用天文觀察,自然不會再產生類似的問題,但有了新的問題。如果我們將“朔”定在每月初一,那麼“望”就會難以固定在每月的十五。

“望”在國標《農曆的編算和頒行》中的解釋是“月球和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差180°的時刻”,在普通人的理解裡就是“滿月”。

(網絡圖片)

這個聽起來就是把農曆月對半劈的日期,實際上月亮繞地球運行的速度並不均等,離地球近的時候會快一點,離地球遠的時候會慢一點,所以滿月也就無法總在十五的時候出現了,而是在農曆月十四到十七的日子裡都有可能,概率最高的是十六。

因爲重“朔”不重“望”,“朔”在農曆編算規則上不可動搖,“望”就只能跑來跑去了。然而,這個規則並非一開始就被確定下來,唐代李淳風曾在中國的歷法史上採用過“進朔”法。

月之隱見,本天道之自然,朔之進退,出人爲之牽強,孰若廢人用天,不復虛進,爲得其實哉。至理所在,奚恤乎人言,可爲知者道也。

(李淳風)

古人對於天體運動並非全然無知,中國天文史的優越之處在於“我史記載之翔實,尤爲可貴”,使得古人即便沒有深究其背後的原理“不明其所以然”,但許多現象也得以被記錄、被認知、被驗證。後來我們搞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時候,天文推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靠的就是這些翔實的記載。

因爲天體運行不均等,即便朔望週期接近於29.5天,也不會以非常完美的一大一小出現,而是會出現連續幾個大月連續幾個小月的問題(這個問題後續也影響到了置閏)。爲了折衷處理這個問題,唐代李淳風就折衷採用“進朔”的方式來避免出現類似現象。“進朔”法簡單說來就是對於“合朔”時間做人爲調整,如果發生在晚間,那麼這天是晦日,也就是算作上個農曆月的最後一天(如今的規則是合朔不論發生在何時,這天都算作朔日,農曆初一)。這個方法雖然有點多餘,但相當於人爲調整了一下月相對應的日期,使農曆月的設置更符合人們的期待。

儘管大多數古老曆法都基於月亮計算,也就是多多少少有陰曆的成分,但並非每一種曆法都重“朔”不重“望”。

古代印度採用的就是以“望”作爲月的基準,因爲他們是以“望”時處在的二十七宿的哪一宿或其附近來標月份名稱的(不是所有曆法的月都是按照一二三四序數來命名),這種方式標記的“月”不受“年”的影響,也不受人爲因素的左右。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提到“隨其星建,以標月名,古今不易,諸部無訛”,說的就是這個。我國的藏曆也採用類似的方式,也就是月的編算重“望”不重“朔”,相當於滿月的日子是固定在了十五,反而新月的日子跑來跑去了(藏曆月並非和農曆月完全對應,另有重日、缺日的設置)。

(斯巴霍(སྲིད་པ་ཧོ་,srid pa ho,萬有圖),用於招祥辟邪,因五行、八卦、九宮、十二生肖能駭世間萬有屬性,故名,圖/wiki)

李淳風的“進朔”法雖然在後來的應用中有所調整,但一直沿用到元代“授時歷”才被徹底廢除。這在如今看來是平常,但對於古人而言則需要“巨大的理論勇氣與改革精神”。朱文鑫對此評價甚高,認爲授時歷“去虛立之元,憑實測之數”,“始入近世天學之正途”。

(郭守敬)

(郭守敬創制“簡儀”,圖爲曾被法國掠奪後歸還的明代版)

(簡儀結構圖)

古人總是十分容易困於先賢經典(其實如今也這樣),導致即便掌握了改進的契機或知識依然踟躕不前。知乎上有個問題《中醫爲什麼沒有走向解剖、結構分析的道路?》,答主“Mr深水聊醫史”就提到中醫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做過人體解剖,然而當真實的人體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的選擇是“罔顧自己親眼所見”,“堅定不移的篤信經典”,“強行按照古代中醫古籍記錄的樣子來畫”。而古代的天文學,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天文,郭守敬等人敢於“取其密合,不容偶然”地改革進朔法,諸多努力之下讓授時歷成爲我國曆法中最爲精確與先進,也是施行最久的一版。

天文之學,至元爲盛,測驗之器有十三等,測驗之所有二十七處。郭守敬王恂等創簡儀仰儀窺幾景符之屬,制器漸精,造授時歷,去虛立之元,憑實測之數,復焚陰陽訛書,破世俗迷信,以正天文,一洗古來占驗之浮說。始入近世天學之正途,在西法未入中國以前,莫與倫比,湯若望尊稱郭守敬爲中國第谷者,非過譽也。

——朱文鑫《天文學小史》

所以,月亮沒能在十五圓的背後,其實是中國天文歷史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巨大進步,將天文真正的面貌以曆法的形式如實地呈現於世人面前。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