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操作美國會外交 徒增臺海緊張

中時社論

蔡英文執政6年外交務虛不務實,除了丟掉8個邦交國,與主流國家行政部門交涉溝通窒礙難行,實質關係無法提升,淪落到靠美國議員來訪撐場面,由於不具外交決策權與執行權,議員的堅定支持與情誼僅有象徵意義,對深化雙邊關係效果有限,臺灣還要承受負面效應。

頻訪臺刺激中共反制

8月休會期間是美國國會外交旺季,全球地緣政治焦點的臺灣則是熱門選項;根據外交部統計,今年迄今已有8位參議員、11位衆議員訪臺,遠超過去年的3位參議員、11位衆議員,也反映出國會山莊「友臺反中」的政治氛圍。但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引發了中共強烈反擊,造成空前外交與軍事風暴,常態性的國會外交產生質變,熱衷於美國議員來訪的臺灣不能再等閒視之。

裴洛西效應尚未平息,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馬基率團緊隨而來,大陸外交部長王毅揚言,針對美方每次發起的公然挑釁,中方都必須做出必要正當反應,解放軍16日起分別在南海及渤海實施軍演。《紐約時報》報導,月底還有一個國會訪問團來臺,美國議員訪臺刺激中共激烈反制,臺海緊張情勢短期內難以化解。

例行性的議員訪問成爲臺海和平穩定的負面變數,中共的過度反應固然是關鍵因素之一,也凸顯了美中臺權力結構出現板塊式移動,以及民進黨的外交政策與作爲失能、脫序,只能一味仰賴美國,並以誇大、扭曲議員訪問的真正意涵來粉飾對外關係的失敗。

由於缺乏正式外交關係,臺灣比一般國家更致力加強與國會的關係,但在三權分立的美國,外交、軍事權終究屬於行政部門,美國對臺灣的安全保證與支持、簽訂雙邊貿易協定等必須由行政部門決定。裴洛西、馬基及所有議員的堅定友臺言論只代表個人的立場,能否有效落實仍是由總統及政府決定。

拜登政府喜好標榜對臺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但面對中共實戰演練,選擇避免緊張情勢惡化爲最高目標,因此「雷根號」航母打擊羣一直未接近臺灣周邊海域,所有的決策考量都是國內政治及美國國家利益爲優先。

爲轉移美國應變措施過於軟弱的批判,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日前釋放挺臺訊息,美國的船艦和軍機在「未來幾周」通過臺灣海峽,以及將宣佈美臺「貿易談判路線圖」,只是中共軍機、軍艦超越臺海中線已是「既成事實」;而所謂的貿易談判路線圖,誠如前經濟部長尹啓銘所言,「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全以美國立場爲主,沒有看到臺灣想要的利基,要談到關稅減讓,纔是真正的「牛肉」。

應以行政部門爲對象

爲彌補與行政部門關係難以拓展,蔡政府過度操作國會外交卻造成了自失立場的窘境,蔡英文在接見馬基時只能婉轉表達希望透過貿易倡議平臺洽談高標準的貿易協定,及期望簽訂「避免雙重課稅協定」,而不敢大聲說出臺灣最需要的「自由貿易協定」。另外,美國最近完成《晶片法》立法,許多臺灣半導體業者及經濟學家持保留態度,認爲對臺灣、韓國不必然有利,韓國總統尹錫悅也因此拒絕與裴洛西見面,而蔡英文卻欣然背書,與專業立場有相當的落差。

美國議員也經常透過國會外交爭取選區的商業利益,累積個人政治資本與聲望,南卡羅萊納州聯邦參議員葛蘭姆4月訪臺時當着蔡英文面說,「我希望你們購買在南卡製造的(波音)787飛機」;回到選區,他具體說明,希望臺灣在未來幾周能決定採購24架價值80億美元的波音787飛機。國安局長陳明通當時駁斥媒體報導是「認知作戰」,總統府的中、英文新聞資料中,有關波音飛機部分在中文稿中「被消失」,最近波音787飛機重返市場,華航也被點名,民進黨可以操作新聞,但終將面對檢驗。

外交工作必須是全面性、均衡的,但仍應以行政部門爲首要對象,其次纔是國會議員,民進黨走偏鋒,國會外交經常流於譁衆取寵,只有大內宣效果,而美臺關係在安全、政治、經貿領域的實質提升纔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