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從認同中華民國到認同中華民族

中國時報社論

賴總統大陣仗赴金門紀念古寧頭戰役75週年,與其上任後紀念八二三、黃埔百年以及雙十國慶時,突出中華民國論述的作法一脈相承,但民進黨政府對臺灣光復79週年靜悄悄。套用賴總統「不爲中華民國而戰就是假黃埔」的邏輯,凡是不認同臺灣光復的歷史事實,也是假的中華民國派。

臺灣光復 確認與中國關係

姑且不論動機如何,賴總統兩岸論述較過去民進黨傳統路線最大的突破,莫過於正式引入「113年的中華民國」之概念,將兩岸分治75年,視爲「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的階段。這樣的論述,既不同於獨派的「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論」或「中華民國殖民臺灣論」,也不同於前任總統蔡英文只提「75年」、「中華民國臺灣」的主張。因此,賴總統是歷任民進黨領導人中,談中華民國最多、最理直氣壯的一個。

問題在於,「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75年」也是一項僞命題。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標誌着臺灣做爲日本竊據之中國領土,正式納入中華民國政府管轄,若要認同中華民國、認同正確的國家歷史,光復纔是「中華民國在臺落地生根」的歷史起點。然而,賴總統此次在金門說:古寧頭戰役是國軍保衛臺海和平的第一場勝仗,阻止了共軍的進犯,從此奠定了往後安定的基礎,中華民國得以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75年。

賴清德在國慶晚會上用「113歲生日」和「75歲生日」,來詮釋「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成爲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同理,既然臺灣早在79年前的光復日就成爲中華民國一部分,那麼何來「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75年」之說法?可見,正如賴清德4年前曾提出「1911年的中華民國已經不復存在,中華民國在臺灣已經新生」,這裡的「新生」與「落地生根」同義,指的就是1949年兩岸隔海分治,也就是民進黨一以貫之的「兩岸兩國互不隸屬」的時間點。

臺灣光復爲何對於釐清兩岸關係、匡正中華民國史觀的意義如此重要?從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聲明中便可得知。杜魯門聲明的主要內容有:爲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臺灣移交給蔣中正4年以來,美國及其他盟國均接受中國在臺灣行使權力,美國對臺灣或其他任何中國領土沒有掠奪的企圖。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同日表示:中國管理臺灣已達4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對於該項權力與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臺灣被納爲中國的一省時也未發出法律上的疑問。短短几句話,把臺灣與中國的關係說得清清楚楚。

面對歷史 共築兩岸和平路

臺灣光復是《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產物,而杜魯門聲明則是出現在1949年10月中共建政、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這恰恰戳穿了「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75年」的虛假論述。換言之,在賴清德和民進黨眼中,承認中華民國的潛臺詞只不過是「臺灣接納(庇護)了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與過去400年來西班牙、荷蘭、明鄭、滿清、日本在臺統治具有「同等地位」。這也是爲何,賴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上,開篇提及1996年首次民選總統後「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主權在民」的原因。

明年是抗戰勝利及臺灣光復80週年,如果賴清德總統能夠真心誠意麪對歷史、尊重歷史,成爲紀念臺灣光復的第一位民進黨籍總統,就意味賴總統的兩岸論述,將邁出從認同中華民國到認同中華民族的歷史性一步。反之,如果賴總統、民進黨政府繼續對光復節不聞不問,打着中華民國旗號宣揚抗中保臺,就像經典科幻電影《異形》中的抱臉蟲,不殺死「中華民國」寄主只爲吸取養分,目的還是產下臺獨幼崽、等待破體而出。

同樣地,國民黨不能只停留於「恢復光復節爲法定假日」的簡單訴求,而是要勇敢向臺灣社會清楚闡述,中華民國就是中國,臺灣人就是中國人,讓兩岸在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最大公約數之下,透過交流對話共築和平之路,走出對抗僵局、避免戰爭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