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中華民國論述的下一步
中國時報社論
黨政人士日前透露,賴清德希望「用中華民國團結國家」,並向黨內解釋執政後「分階段確立中華民國論述」的邏輯。賴清德以4成支持率當選總統、民進黨失去國會多數,團結多數民意是本應做的事情。但團結不是爲了個人權位,而是讓臺灣長治久安、臺海永續和平,朝野應鼓勵賴總統將「中華民國論述」帶向下個階段、寫入民進黨決議文。
各方視角不同 需觀察實效
相比520就職演說,更多從臺派視角詮釋中華民國、強化兩國論,賴清德總統此後在多個紀念性場合,圍繞中華民國,發表了一系列涉及歷史和兩岸定位的論述,的確出乎衆人意料,也掀起衆說紛紜。有人認爲,這是換湯不換藥、借殼上市的臺獨主張;也有人認爲,這是向中華民國派示好,爭取藍營選票;還有人認爲,擁抱中華民國是對臺獨路線的離經叛道,賴清德不再是「臺獨金孫」。
與其猜測賴總統動機如何,不如先觀察實際效果和反響,方能客觀理性地判斷。首先,在黨內政治層面,獨派對「中華民國論述」雖有反彈,但民進黨主流及支持者並未有強烈異議;其次,在國內政治層面,賴清德「中華民國論述」引來較多的是質疑、嘲諷,而非肯定,朝野關係並未因此改善;再來,在兩岸政治層面,大陸始終不改對賴清德的臺獨定性,「蟒蛇戰略」愈纏愈緊;最後,在國際政治層面,華府「疑賴論」雖有緩解,但未根除。
由此可見,賴清德總統的「中華民國論述」,除了在黨內沒有太大異議、暫時能控制反彈以外,在其他層面並未產生正面效果。難道賴總統做錯了嗎?做爲民進黨領導人,賴總統接納中華民國、建構中華民國論述,並非做得不對,而是做得不夠。應注意到,賴總統向黨內高層解釋時,特意提及「分階段」確立中華民國論述,是否由此可以推論,現階段的這套中華民國論述還處於演進之中,仍存在向下個階段發展的空間呢?
認同中華民國,不是簡單地多說幾遍這4個字,也不只是開口唱國歌、舉國旗等形式表態,而是真正以大格局、大魄力、大智慧,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基本精神,去改造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與國家定位。就民進黨自身政治邏輯而言,廢除或凍結《臺獨黨綱》其實是假議題,因民進黨已多次解釋,新決議文的效力「覆蓋」舊決議文或黨綱,故選後民進黨中國部主任在兩岸線上研討會表示,1991年的《臺獨黨綱》已是「歷史文件」,言下之意《臺獨黨綱》早就被束之高閣。
兩岸關係定位 需合乎憲法
但問題在於,即便是民進黨目前奉行的1999年《臺灣前途決議文》,雖然出現了「臺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爲中華民國」的表述,但仍然表示「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主權及於臺澎金馬、與中國互不隸屬」,這些表述明顯與《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扞格,是違憲的政治綱領。換言之,《臺灣前途決議文》的本質是「不再追求法理臺獨的臺獨黨綱」,除非有新決議文取而代之,該文件仍是臺海和平的隱患與障礙所在。
據透露,賴清德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親口憶及前總統蔣經國「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名言,而他上任後也多次公開說「不再反攻大陸」。加上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在立法院表示,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慣稱兩岸關係,以及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罕見提及《國統綱領》。這些跡象說明,如果賴清德總統以民進黨主席身分,推動新版決議文,依《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並將「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的法律文字,寫入決議文,此乃民進黨「中華民國論述」的最後一哩路。
1972年,反共立場強硬的尼克森訪問北京,與中共達成《上海公報》,改寫世界歷史,也改變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的命運。賴總統既然跨出了認同「中華民國論述」的第一步,若能推動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新決議文,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合乎憲法的兩岸關係定位,兩岸關係的柳暗花明並不悲觀。